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入甬申报填错】修家谱这件事在漳州火了,赶上这股潮流了吗?

时间:2023-02-06 07:16:2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我家

你们家(村)在修家谱吗?

现在这句话在漳州很流行

鄞州正在掀起系谱编辑热

天东像、三堂、陈氏

阴江建溪唐人

东电号银满贞

钱其诺先生都在修改宗谱

系谱编纂列的后面是什么?

谁在修理?

系谱编纂给我们带来什么?

10年国宝30种

近年来,苏南街保氏后代保玄昌陆续将重印的《三桥鲍氏宗谱》送到了天一阁、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等藏书楼、图书馆。

"每月至少收到一两种贤珠区产生的系谱."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官员说:“天一阁每月收到6种来自全国各地的宗谱,女主所占比例相当高。”

三教鲍氏谱系

对宁波人来说,宗谱以藏在一千零一角为荣。同时会去一千零一角问祖先。一千零一角收藏的400多种善本宗谱中,75%是居住在宁波市和县县的各族。

近10年来,泸州新修、更新、再修的谱系更多。位于特许经营宗宝神秀、印刷工坊——古林的图腾人事务所的业务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负责人江海明表示,自2003年印制2 ~ 3种宗谱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印刷宗谱已达100多种,其中,贤珠占相当大的比例。据泸州区四肢研究会了解,近10年来,我们地区已重修、更新、新修复的系谱近30种。

这些编纂的宗谱中有陈东祥、三堂、陈某、廉江建溪堂、桓桂田先生、东华浩、殷万正先生、横街林村王某、唐季梅启柱先生、关康斗先生、尖其老先生等。江山正教陈氏宗宝、小江江安邵氏宗宝等正在编纂中。总的来说,各民族的居住地分布在整个地区各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大宋地区和沿海的长寿、廉江一带。

新修的家谱显示了增加村庄情趣的内容、男女都有光谱、图文彩色印刷等新特点。资金一般都是集资100-300台,比如《三桥鲍氏宗谱》,后人出资10万,印刷500套很少。

印制宗谱花了很多心思

系谱是连接家族血脉的重要纽带。现在人们意识到改编家谱、续集的重要性,开始唤醒家人的“沉睡记忆”,市场上也出现了专门印刷家谱的商家。

一千零一角的堡垒

“打印家谱是一项费时的工作。收集材料、整理资料、起草系谱、最终印刷成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求高一点的话,可能需要2-3年的努力。”图腾人事务公司职员说。

近年来,由于宗谱印刷的市长/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宗谱印刷现在也全部采用计算机排版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宣纸胶印机印刷或彩色激光印刷来装订成册。

“按照传统习俗,宗宝一般30年进行小修,60年进行大修。在传统习俗中,修谱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图腾仁务公司职员表示:在印刷系谱时,将为苏保人提供专业意见。

纠正恶补热的背后

苏宝烈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长期从事宁波地方文史研究的戴松岳深受感动。他说国有史,有志者事竟成,族群有谱。宗谱和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学的三大支柱。数列现象与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的是好的时期,也就是遇见了天空。第十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后,中国开始推进地区文化的发掘和整理。特别是浙江地方文化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地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

7&x-signature=F%2FLt3A2BmQL0%2Bz2mJ1nLNp%2FaV7k%3D&index=4" width="277" height="240"/>

△全祖望(1705—1755)

其次是地利。千百年来,浙东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尤其是明清以来,涌现出李邺嗣、全祖望、徐时栋、董沛等一批研究整理地域文化为代表的学者,使浙东各县市形成热爱乡土文化、注重历史研究、关注历史遗迹的浓厚氛围。

第三是当代人的觉醒。“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也是重修宗谱的内生动力,特别是上了年纪,有一定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研究家族文化,五六十岁以上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关心自己的家族历史,探究家族曾经的荣光,也可以说是人和。

除上述三种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鄞州经济强劲发展,时局的稳定,经济的富足,使得以集资为主要筹款形式的宗谱修纂蓬勃发展。而当前正在开展的文化礼堂建设,也为修谱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氛围和环境,各地互相借鉴、学习,共同推进了修谱热潮的兴起。

谁在修纂宗谱?

自从修完《河头陆氏宗谱》,尤其是后来的《甬上氏族》后,找陆良华的人多了起来,有来自鄞东的,也有鄞南、鄞西的,他们多是为了一个目的——修宗谱。

陆良华是横溪镇金溪村河头人,今年73岁,2005年开始修《河头陆氏宗谱》,“宗谱可以代代传下去,是宝贵的传统文化,不能丢。”2015年,他与人合编了一本《甬上氏族》,共收录了宁波市1200多位始迁祖姓名、聚居族村和历代人物等内容。在走村穿巷的调查采访中,他结识了一批热衷于修宗谱的人。其中以老年人居多,大多是与他年纪相仿,也有年岁更高的。不过,由于体力所限,年岁高的大多只出谋划策,执笔的仍是六七十岁这一辈的。

鄞州区史志研究会荣誉副会长杜钟文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一本好的宗谱要反映姓氏起源、祖群迁徙、人口繁衍、社会地位、社会背景等诸多信息,因此决非几天或几个月时间就可完成,需要花费三五年的时间,甚至更多。为修管江杜氏宗谱,他就花了5年时间。而且,由于现代社会流动性强,人口居住分散,同宗族的人往往分布于多个村落,甚至需要跨县、跨市、跨省、跨国去了解情况,“可以说,没有实力、没有热情是修不成宗谱的。”

△上任任氏宗谱的修编者

潜心修谱的人

2005年,陆良华所在的横溪镇组织编写地方文化丛书——《横溪文化大观》,说不完故事的陆良华被推荐为村里的撰稿人。这一下点燃了他埋在心底的文学梦,年已花甲的他拿着纸笔,采访、查资料、拜师傅,一本正经“学起了跌打”。

当一篇千字文章入选丛书后,陆良华突然觉得自己该握起笔。此前,他握了一辈子的是螺丝刀、老虎钳。

上世纪60年代,技校毕业后,陆良华就干上了电工,此后40多年里没换过行当。

但续谱谈何容易,首先是要联系上陆氏后人。为此,他印了平生第一张名片,上写续谱的目的、联系电话等,分发到村里。

信息一个接一个汇集过来,但也有相当部分只传回大概住址,陆良华决定外出寻找。去象山找人的那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他们摆渡、坐公交车,最后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此人已搬离。他们去了三次,最后才找到要找的人。

信息核对也不容易,遇到本人记错生日、写错家人名字是常有的事,陆良华一次次地更正,不厌其烦。一年半的奔波,无数次的修改后,新谱才修成。

为编《甬上氏族》,陆良华走街串巷,一个镇一个村地搜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去东吴、邱隘、下应,老人会一大早骑车过去,最远的骑到过东吴镇勤勇村,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早上五六时出门,傍晚才回家是家常便饭。稍远些的瞻岐、塘溪、古林、集士港等地,老人就让儿子将自行车送到当地镇上熟人处,他先乘公交车,然后再骑车到各个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文化需要传承发扬。”老人说。《河头陆氏宗谱》编成后,不少家庭找到他希望修一下小家谱。陆良华帮着修了很多本,并积累了不少资料。他打算将这些小家谱合成一本大家谱。

修谱重“三脉一风”

“修编宗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便在现代社会,宗谱的修订对了解家情、乡情,甚至国情,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鄞州区史志研究会荣誉副会长杜钟文是宗谱研究专家,他曾编著出版《鄞邑现存宗谱总目提要》,书中累计收录了700余种鄞州宗谱,包括鄞州各地姓氏119个。

在杜钟文看来,宗谱是研究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弥足珍贵的原始文献,宗谱修纂有利于家族力量的凝聚和家族好家风的传承。而一本好的宗谱,则应包含“三脉一风”。

“三脉指的是血脉、地脉和文脉,三脉缺一不可。”杜钟文解释说,血脉是指家族世系血脉连绵;地脉是指家族所在地的人文地理。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宗谱中的地脉显得更加重要;文脉是指优秀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明社会的创建中,宗谱中的文脉具有历史意义、文化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宗谱能为社会和后世保留一份客观而又真实的历史资料,同时为家庭增添亲情,将家庭各成员团结在一起。杜钟文说,宗谱中的“一风”指的是家风,家风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宗谱中的家规、宗规、宗约等,如立世立德的规矩、约定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风”的表现形式中,还包含了人物传记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族是血缘的群体,现代社会,宗谱的修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当代家风家训,已与过去有所不同,但依旧是延续家庭关爱和亲情的方式。”杜钟文说。

天一阁愿为市民修复宗谱

“不少年代久远的宗谱已破旧不堪,天一阁能为大家提供修补宗谱服务。”天一阁负责修补古籍、宗谱的藏品修复部专家王女士这样表示。

△天一阁

修复年代久远的破损宗谱,难度系数不亚于修复古籍,在修复过程中,对心性的要求极高,要求修复者心细如发、心静如水,耐得住寂寞。“有的宗谱被主人送来时破乱零碎、纸张脆弱不堪,我们在修复的时候,真的是连大气都不敢喘。”王女士说。

宗谱的修复时间和费用并不能一概而论,“保存完好的,用十天或半个月时间做一些防霉、干燥等工作就够了,可有的宗谱一天也修复不了一二张。”王女士回忆说,她曾经修复过一本宗谱,从封面和封底两侧,由外及内脆化、蛀化,还有难以处理的霉化、水渍等问题,修复的难度系数极大,需要同时运用不同修复技法。

除修复宗谱外,近年来,市民通过查阅宗谱寻根问祖的也日渐增多,一般首先会到天一阁查询。据悉,现在天一阁珍藏有新老宗谱600余种,涉及100多个姓氏。市民如有兴趣,就可以可凭身份证到阅览室查询,或者在网上查阅天一阁的数字化宗谱资源。

来源 | 鄞州日报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