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代码99999】七个核心问题,温州今天权威回应

时间:2023-02-12 02:35:37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今天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温州专题记者招待会:“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建立民营经济的申报地”。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场姚高远、市委常委会、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出席了发布会,介绍了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以下是发布会短信实录。

骆莉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系列记者招待会。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场姚高原同志、温州市委常委会、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同志作了“打造‘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民营经济新高地”的介绍,并回答了大家的提问。首先,请姚高市长/市场介绍。欢迎您。

姚皋会员:

大家,媒体朋友们,大家好!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温州的情况。首先,我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温州的关注支持!

“温州好,不是瘦人。”温州对浙江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地方。80年前,中共浙江省在温州一个偏僻的山村举行,引发了浙江革命的熊熊烈火。温州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具有时代象征意义的城市,1980年中国第一张个体营业执照在温州诞生,点燃了市场经济的燎原之火。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道路,获得了风向标志的辉煌。进入新时期,温州继续探索创新,着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健康成长,率先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健康"的重要论述。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开创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这一独特模式。温州首先进行了市长/市场取向改革,依靠民力,依靠民资,发展民营,重视民富,实现民环,创造了生机勃勃的“温州模式”。我们用四句话概括“温州模式”的核心要点。民本经济是本质,市场经济是精髓,实体经济是基石,有限有前途的有效政府是核心。温州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开拓精神,主要依靠民间力量发展自己,实现富民和江西的统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3亿韩元跃升到去年的6006亿韩元,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第35位。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1.3亿韩元上升到去年的895亿韩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从1981年的477元、113元跃升至去年的5.6万元、2.7万元,主要指标实现了数百倍的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温州出现了更进一步的“温床体”这一特殊群体。温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义气并举”的重商文化基因,勇往直前,冲击格斗市场,涌现了代表南存辉的优秀温床和企业家。温床是可以扎根于世界任何角落的商业种子,温州是企业家的产区。目前,近70万温州人正在世界131个国家发展,38万人跟随“一带一路(中国正在推进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在57个国家开展活动。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268个城市成立温州商会,每9名温州人就有1名经营企业。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温州锻炼了坚决的精神,就是敢于行善、永不失败的“温州人情信”。温州人的精神是温州最宝贵的资源。“敢选人,特别是创业创新”是温州人精神的集中体现。温州人又创造了一个“全国第一”,中国第一个农民城市、第一个筹集社会资金修建的机场、第一个民营企业投资的高铁等,都充分展示了温州人第一次吃螃蟹的大胆。“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是温州人情精神的生动诠释。温州和温州人曲折坎坷,温州人很少摔倒能站起来,能重振雄风的人,能在火中成为涅槃的凤凰的人。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温州树立了“民营经济看温州”的时代标杆。民营经济在温州的分量越来越重,温州民营企业家从来都是我们自己。全国民营经济的比重为“56789”,在温州的分量为“99999”。温州市长/市场主体已突破百万元,占全国的1%。去年,我们批准创建全国第一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计划出台80个新政和146个具体措施,已经实施了113个落地,一批创始性改革措施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家节”,再次高喊“民营经济看温州”的大口号。

回顾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温州的发展史是民营经济创新史、民营企业家成长史。“两个健康”始终是温州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温州“创新社续写”的嘱咐,坚定不移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导的道路前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省委“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要求,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开启民营经济发展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拼搏中崛起,率先实现风险突围。2012年前后的局部金融风波重创了温州的发展,引发了外界对“温州模式行不行”“温州发展怎么了”的质疑,唱衰温州的声音一时兴起。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温州已经走出低谷,越过拐点,呈现持续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金融生态、城市信用、实体经济、发展信心“四个回归”。一批大集团、强企业在逆势中成长,涌现了年产值2600亿、新跻身世界500强的青山控股集团等龙头企业。温州经济连续16个季度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且稳定在7.5%-8.5%的区间,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2%,增速全省第二;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外贸出口逆势增长16.1%,增速全省第二。金融领域已经实现“风险先发”到“率先突围”的转变,不良贷款率从最高时的4.69%下降至目前的1.11%。

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大破中大立,加速实现城市蝶变。针对 “半城市化”突出问题,我们以势如破竹之势推进“大拆大整”,仅用两年半的时间拆掉中心城区108个城中村,腾出3.6万亩土地空间,相当于建成区十分之一面积。我们联动推进“大建大美”“精建精美”,投入1500亿元,精心打造瓯江两岸、塘河两岸、中央绿轴、三垟湿地、历史文化街区等“两线三片”亮点区块标志性项目。我们坚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五年投资2300亿元,构筑“521”交通圈,全国首创的市域铁路S1线建成投用,新改造的温州机场跻身千万级行列。一个个城市新地标、一条条交通新干线,正在不断刷新温州城市颜值,现在大家到温州来,一定会耳目一新。

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创新中破题,逐步实现动能转换。原来大家印象,温州只有“正泰德力西、皮鞋打火机”,这几年我们锚定科技创新“华山一条路”,锁定“5+5”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新动能21条、人才新政40条等高含金量创新政策,努力打造新引擎。现在,温州已成为第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将成为呼应上海G60科创大走廊的科创金名片。浙大、国科大、华中科大等一批全国知名高校在温州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北斗产业基地、阿里巴巴、唯品会等重大项目落户温州。去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91家,增量全省第二;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和研发机构设置率均居全省第一,近三年每年新增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转型中发力,努力实现政府有为。温州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是管用的,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怎么发挥作用,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四句话: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政府有为这个“为”,主要是谋战略、搭平台、优环境。我们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谋战略,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创办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全国地级市中是最多的;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携手上海嘉定共建深度融合示范区,致力打造长三角连接海西、对接闽台的桥头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全力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城市。我们在承担国家改革试点中搭平台,主动承担30项国家级和28个省级改革试点,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去年获批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国家级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预计今年新增出口交易额30亿美元,为全省外贸出口增长贡献1个百分点。我们在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优环境,创新推出有温州特色的企业、海外、民生“新三版”,去年温州在全国297个城市中营商环境排名第26位,小微企业环境满意度全省第一。

各位媒体朋友!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生动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正确。925万温州人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书写更加出彩的新时代“两个健康”新华章。

骆莉莉:

谢谢姚市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在提问前先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名称,请提问。

香港经济日报记者:

当前浙江正全力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我想请问一下发布人,温州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的考虑和举措?谢谢。

陈建明:

首先非常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温州的关心。温州成功列入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使温州搭上了国家战略平台的“顺风车”,挤进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积极抢抓这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推动温州全方位、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我们提出要加快建设“三城市两枢纽”的目标愿景,三城市,一个就是加快打造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城市、长三角南大门区域中心城市、上海高端资源溢出的重要承接城市,两个枢纽,一个是全国性的综合交通枢纽,另外一个是长三角联动海西区的桥头堡和重要节点枢纽。

在工作的重点上,我们温州着力从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合作交流、对外开放、生态联保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七大方面全力抓好对接融入。比如,在民营经济创新示范方面,我们将深入推进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一方面,主动对接上海电子信息、汽车两个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怎么样推动我们温州世界级的智能电气产业和时尚智造产业,怎么样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我们抢抓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这么一个机遇,与长三角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手共建跨区域、多层次的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比如姚市长讲到的我们跟上海的嘉定区结成友好城市,我们跟嘉定区推进了科创飞地的合作,来加快构筑长三角创新协同的生态圈,全力打造长三角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比如在大都市区建设方面,我们将按照《浙江省大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一主二副三轴四带”的空间结构,着力拉开温州的城市结构框架,推动温州城市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跨越,重点是组织实施创新城市、开放城市、便捷城市、宜居城市、花园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时尚城市等八大建设行动,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极具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还有比如我们在区域合作方面,重点是深度接轨上海国际相关的一些对接,能够加强区域合作,比如我们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在上海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我们温州设立分支机构。我们将面向长三角打响“长寿之乡”“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发挥我们温州医科大眼健康资源的优势,加快建设像“中国眼谷”、还有我们森林康养基地等一批标杆性的项目,加快打造长三角区域医疗康养中心。还比如我们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一网通办”的在线服务体系,7月18日,温商黄建斌在温州浙南产业集聚区领到上海嘉定市场监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成为省内颁出“上海营业执照”的第一单,实现了长三角政务服务审批的互联互通能够异地办理。

总之,我们将全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新机遇,努力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实现温州新发展。谢谢!

浙江日报记者:

我们温州启动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刚才姚市长也在发布当中提到了,我想请问一下我们具体做了哪些新的举措、新的突破?谢谢。

姚高员: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大家都知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十九大作出的重要论断。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我们悉心感悟、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健康”的重要论述,率全国之先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我们提出的目标,通过创建要全力打造“面向两个一百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之都”。

去年中央很重视,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批复同意温州创建全国唯一的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这个批复以来,我们坚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创新,围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这两大命题开展创新突破,推出了“80条新政”,“146项具体措施”,这146项当中有22条是突破性的举措,有61条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引领性的举措,所以把这两块加起来,我们在146条当中创新突破性的举措占了57%的比重。

刚刚记者问到我们有哪些新的突破性的举措,我想围绕民营企业家怎么健康成长、围绕民营经济怎么健康发展,在这里作两方面的介绍。

一是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重中之重是给民营企业家充分的礼遇和尊荣。我们提出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民营企业家,我们把民营企业家视为发展之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率全国之先设立“民营企业家节”,这是我们人大通过的,去年下半年专门人大通过,我们在全国之先建立了“民营企业家节”。我们出台了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重大涉企案件风险报告、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等一批制度,我们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创办了民营经济学院,开设了亲清政商学堂,我们分批安排了150名民营企业家和党政干部在同一屋檐下进行学习培训,我们安排了54名企业家到市县部门挂职,温州特别重视企业家代级的传承,所以我们实行了“青蓝接力培养行动”,让更多的创二代能够脱颖而出。我们实施“家园工程”,建成投用了5万平方米的“世界温州人家园”和民营经济博物馆,为民营企业家打造精神家园和情感地标。我们率先推行了“三清单一承诺”,这三个清单就是政商交往当中的正面清单的7条规定,负面清单的7条规定,还有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开展“反对不按规则办事行为承诺”,形成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良好氛围。这些关爱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创新举措,受到了企业家的普遍欢迎。

第二方面,就是我们竭尽全力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来提供制度供给,重中之重是设身处地地为企业进行精准服务。把化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作为我们工作的主攻点、发力点,所以市委、市政府打出了精准服务的组合拳。

  • 比如说我们一些创新举措在企业维权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方面,我们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企”,搭建民营企业维权服务平台,这是我们新成立的一个平台,就是为民营企业维权服务的,让他们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有专门通道。我们建立了常态化的历史遗留问题“理旧账”制度,帮助一些企业卸下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 比如,针对工业企业产权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通过征收之后公开出让的方式予以灵活处理。在涉企执法方面,现在执法当中企业家有些担心,所以我们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怎么样把“尺度”和“温度”相结合,全面推行柔性执法。我们梳理推出了3290项“涉企免罚清单”,对轻微违规行为实行“首次不罚”。
  • 比如在破解融资难方面,我们实施“融资畅通工程”,推出了“无还本续贷”、企业共有厂房“按份额抵押贷款”等融资新政14条举措,因为温州发展当中,它刚刚起步的时候有的厂房是几个人一起来建设的,所以它的厂房的产权是共有产权,那么他要到银行去抵押的时候,有三个老板是同时在厂房的股东,我们现在就是按份,你在厂房当中有多少份额,这个举措很受企业欢迎,我们贷款余额和贷款利率实现了“一增一降”。
  • 比如在政策兑现方面,我们创新实施惠企政策直通车,全面清理整合原有的产业政策,打造产业政策奖励在线兑现系统,我觉得这个工作推出之后很受企业欢迎,我们自己也觉得有三个转变,一个就是实现了由企业自主申报向政府主动推送的转变,以前企业要兑现奖励政策,他主动来找你,我们现在你符合条件,大数据一比对,进行主动推送,第二实现了企业上门办理向网上办理的转变,第三个实现了从政策跨年度兑现向当年当季,甚至实时兑现的转变,我们以前一个政策到年底,到第二年说这个政策可以兑现了,基本上跨年,以前惠企政策兑现时间大概要1年多一点,400天左右,我们去年一年实施下来平均的政策兑现时间压缩到41天。

“两个健康”先行区去年8月获批到今天正好是一周年,一年的创建实践给温州带来了可喜变化,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明显上升”:

  • 一是企业家发展信心明显上升。上半年企业家的信心指数121.6,已经连续8个季度处于“较为景气”区间,目前呈现继续走高的态势,我们最近对8848家企业做了一个调查,这些企业反映对下半年信心指数的预期比即期要高1.7个点。
  • 二是营商环境满意度明显上升。去年温州在全国297个城市中营商环境排第26位,今年温州小微企业的环境满意度列全省第一。
  • 三是对民企支持力度明显上升。我们刚刚说到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妥善处置,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我们做了统计,到6月末,我们全市民营经济的贷款余额4478亿元,比去年底新增335亿元;民营企业贷款利率6月末的时候是5.46%,比去年底下降0.16个百分点。
  • 四是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上升。在全国各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上半年温州GDP不降反升,由2018年的7.8%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2%;上半年民间项目投资我们增长了29.2%,比全省平均高了12.5个百分点;我们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这个总量居全省第二。目前温州“两个健康”的不少创新经验和做法已被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所以一年的实践证明,创建工作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有效抓手,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是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的有为举措。正如全国工商联领导前段时间到温州来,他调研的时候说的一句话,他说选择温州作为“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我们选对了地方,所以我想“两个健康”的情况在这里做一个介绍,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外界对温州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印象,就是温州人普遍比较富裕,尤其民间资本是非常充裕,可以说是温州的一大优势,也是温州经改的一个重要范畴。请问发布人,我们温州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民间资本?比如鼓励引导他们参与一些社会事务,有没有探索一些可以供全国借鉴的经验?谢谢。

姚高员:

谢谢,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因为我是从外地到温州的,可能体会更深一点,我们常务副市长是温州人。首先特别感谢我们新华社记者对温州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的一个关注,确实温州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我们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事业发展我们起步比较早,大家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相继创办民办股份制幼儿园、民办初高中学校,1989年成立全国首家民营医院,所以我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在参与学校建设、医院建设、养老、体育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通过40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主要依托两大机制,就是市场机制灵活和民间资金充裕这两大优势,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全社会办社会事业的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先后获批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个社会力量办医联系点、全国唯一的社会力量办体育试点,社会力量在温州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在全市形成了民办与公办互为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我觉得如果说能够在全国复制的一些经验,我觉得我们在工作当中这40多年的实践当中有三条体会:

  • 第一就是在准入上要体现“宽”。对于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我们的态度就是四个字,“非禁即入”,我们始终秉持“社会力量愿意办、能够办的事情都放手支持办”的这样一个理念,坚决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以最低的门槛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民间资本能够“活”起来。给大家报一些数字,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们的民间资本在参与社会事业当中目前的一个成绩,目前为止,温州民办教育承担了全市1/3的教育任务;民营医院占到全市医院总数的2/3,比如温州康宁医院2015年在香港上市,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精神科医疗集团,他在全国有很多连锁店;体育类工商登记的主体已经超过2.5万家,是试点之前的2.3倍。
  • 第二个是在机制上要坚持“活”。我们相继推出社会办医20条新政,今年又出台了民办教育“1+9”新政等高含金量的系列政策,特别是在分类管理、土地供应、融资贷款、税费优惠等方面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突破。比如我们率全国之先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管理;我们打破人员身份限制,通过人事代理等手段,为各类人才参与民办事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我们通过政策引领,以政府小投入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入,实现四两拨千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提出了竞技体育方面探索了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突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在温州这个改革试点当中进行突破。去年大家记得雅加达亚运会,雅加达亚运会当中有10名温籍运动员取得了10金4银1铜的好成绩,这10名运动员当中,特别是拿金牌的运动员当中,其中有4名运动员就是我们社会力量机构培养输送的,这个很不容易。
  • 第三个是在来源上要立足“广”。不管是本地民间资本、在外温商资本,还是非温籍外地资本,甚至是海外资本,只要是社会资本,我们都是同等待遇,让各类资本都能够顺畅、公平地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所以这几年当中,我们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超过40亿元;投入教育领域91亿元,这些投资不单单是温州本地的民间投资,也有来自上海新纪元、上海协和、江苏翔宇等省外的教育集团的投资,这些都是社会资本,都是民间资金;我们签约社会力量办医项目70个、其中41个已经建成运营,有些办医主体来自韩国、台湾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社会力量办社会事业的改革力度,努力把“全国试点”变成“全国示范”,为全国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样板,谢谢。

中新社记者:

近年来浙江省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我们企业和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更加快捷了,我想请问一下姚市长,咱们温州在这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和创新做法?谢谢。

姚高员:

特别感谢你,“最多跑一次”是浙江省的一个品牌,也是企业、老百姓获得感最强的一项工作,所以我觉得“最多跑一次”现在省里要求就是怎么样为企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其实温州还有一个为70万左右在海外的华侨服务,所以我们打造了“最多跑一次”的“新三版”,就是民生版、企业版和海外版。这项工作具体我们常务副市长陈建明在分管,所以我想具体的工作请他来介绍。

陈建明:

好的。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们浙江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品牌。温州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各项举措在温州落地见效。我们不仅实现标准地改革、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90天”、民生事项“一证通办”达100%等要求,而且创出了许多温州特色和亮点,比如我们推出了“最多跑一次改革”“新三版”,即民生版、企业版和海外版。

  • 一是“民生版”,也就是便民服务“瓯e办”。我们针对基层群众办事路途远,还有非工作时间无法办等实际困难,我们温州自主研发集审批、证明、缴费、公共服务四大类、共640项常用功能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终端,老百姓通过服务终端刷证、刷脸办理。目前我们这个终端已在全市185个乡镇(街道)布设“瓯e办”1400多台,每月办件达到了超过4万件,群众办事就像家门口“便利店”买东西一样方便,老百姓反映非常好。这项改革项目被评为了2018年度中国“互联网+政务”50强。所以这个非常有特色,老百姓也非常受欢迎。
  • 第二个就是“企业版”,我们叫做惠企政策“直通车”。我们主要是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惠企政策比较多、兑现手续比较缓、兑现比较慢、比较难这么一个实际情况,我们创新推出了惠企政策“直通车”。这个“直通车”怎么开?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抓清理,就是把历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进行集中清理,并按照“政策导向性、操作便捷性”原则,把散落在各个部门的178个产业政策整合成5个产业新政。二是抓政策宣传、培训,结合“万名干部进万企业”等相关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大宣传,把政策送到企业,让更多的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第三个步骤就是抓政策兑现的优化,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数据共享,怎么样减材料、减流程,对政策兑现流程进行优化,并率全省之先打造了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平台,我们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兑现,这样的话老百姓反映非常好,我们已经办理兑现申请5376件,核定奖补资金11多亿,这项工作企业反映非常好,省委省政府也充分肯定,并且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 第三就是“海外版”,也就是为侨服务“全球通”。温州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人、华侨在海外回国办事成本高、来回跑、耗时多等“痛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率全国之先建立了跨境为侨服务的远程视频办事系统,我们目前在法国、意大利等4个国家设立8个“全球通”海外服务点,我们在温州的市民中心,还有华侨比较集中的一些县设立国内服务窗口,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即可实现华侨身在国外就能办成国内事,所以办证件、办相关的一些户籍、公证都可以在这里办,目前已经累计办理公证、户籍等80项事项、4000多件次。去年6月,省委车俊书记还出席了南非海外服务点进行了开通连线,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项工作在全省也在推广。

此外,我们温州还推出了全省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了市内各大医院B超、CT影像资源共享、互认,大大降低了患者就医费用,节约了成本,这个在全省下一步也在推广。同时我们还深入开展了新生儿出生“一件事”、退休“一件事”联办等等,像我们退休原来要跑十几个部门,办下来平均18天,现在1个小时就做好,所以这些经验做法在全省得到复制推广。

总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奋力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刚才姚市长介绍到目前有70万温州人在131个国家、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发展,世界各地都有温州人的身影,那么在国家大力推进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请问温州是如何通过利用世界温州人的资源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谢谢。

姚高员:

感谢你的提问,你这个提问让我想起今年我们著名的作家莫言到温州来,莫言说他第一次来温州,但是为温州人写的一本书写过一个序,我记得很清晰,他说写过一句话:只要鸟飞得到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所以温州人是商行天下,遍布全国,遍布全球。我刚刚也说了,温州有800多万的户籍人口当中,近250万在全国各地,所以我们温州与其他地方不一样,温州讲经济的话有内外两个经济:一个就是温州的本土经济,我们去年的经济总量是6006亿元,另外一个是“在外温州人经济”。最近我们也委托研究机构给我们统计了一下在外温州人创造的经济规模,2018年是6300亿,也就是说在外温州人创造的经济总量规模要比本土温州创造的本土经济还要大,我们把它两个加起来统称是“温州人经济”,2018年是1.23万亿元,这意味着除了6006亿元温州本土经济之外,近250万在外创业的温州人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创造了6300亿的经济规模。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在外温州人力量的运用,通过多种举措,努力把在外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本土经济,将世界温州人优势转化为温州发展的优势。有三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打好“温商回归”这张亲情牌。在外温商既有雄厚的资金,更不乏优质项目。我们做了统计,全国由温商控股的在外地的上市企业超过60家,是我们本土上市企业的两倍多。在浙商回归的总抓手下,我们以乡情为纽带,突出抓好两个温商回归的工作载体:

  • 一个就是“温商领头雁工程”,我们面向实力温商开展敲门招商、定向招商,回归了唯品会、青山控股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像销售产值超2600亿的世界500强青山控股,已回归温州新建区域总部,去年贸易回归561亿,同时落地瑞浦新能源高新项目,并正在筹建青山国际体检中心,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一些案例。
  • 第二就是“家园工程”,我们专门打造了“世界温州人家园”,就是号召在外温商能够情感回归、总部回归。去年世界温州人大会我们一次性签约了25个温商总部的回归项目,当年新增税收8亿多元。今年上半年又回归总部项目39个,新增回归税收18.6亿元。所以我们今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幅达到了18.9%,增幅全省第2,这个也有我们温商总部回归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我说一个就是打好温商回归这张亲情牌,用好我们的世界温州人资源。

第二就是下好在外温州人“智力回归”这步先手棋。在外温籍优秀企业家和高端人才是我们的两大重要资源,但是温州也经历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时期,以前我们自己说温州大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一卡车”,一大批的温籍高端人才以前留在了市外,甚至留在海外。为了让温州的人才为家乡做贡献,我们这几年着力下好人才回归的先手棋,重点做了三件事情:

  • 第一个就是出台了历年来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40条”,对我们人才回归很有吸引力;
  • 第二个是推出了“家燕归巢”工作载体,号召智力回乡今年我们团市委在暑期里面,把所有温州在外地的高校生搞了一个活动,就是让他们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感情,同时我们组织在国外的侨二代,温州第二代在国外搞了一个寻根之旅夏令营,也是希望在海外的这些我们高素质人才能够回到温州,回乡来支持建设;
  • 第三个就是设立了35家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面向全球以商引才、以才引才。这些举措我们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去年在外的温籍大学生回温率接近60%,也就是说5个出去读书的大学生毕业后至少有3个人回来工作,回来的比例明显上升;第二我们温州在温高校的毕业生的留温率这几年每年都有大幅度的上升,因为有些不是温州人,但是他在温州读书,他留下来了,这个我觉得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是用好“世界温商”这张环球网。这张网过去主要是帮助温州实现商品贸易的“买全球卖全球”,但是现在这张网有了更多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以商引商”,我们通过世界温商招引全球投资商,2012年以来,非温商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占比从当时的不到30%,提高到了今年上半年的74.3%,这个数字对温州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在大家的眼中,温州它的开放是单向的开放,只有走出去的开放,250万人从温州这个地方走出去,但是我们现在是双向开放,也希望有更多的非温籍的人到温州投资;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以商铸链”,温州3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内外产业链衔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这两年中美贸易摩擦当中,怎么样来规避我们这个贸易摩擦的风险,这些国家级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发挥了很重要的规避风险的正面作用。

所以我们将始终珍视世界温州人这个独特资源,努力让内外温州保持互促发展、携手共进的良好局面,谢谢你的提问。

浙江经视记者:

推进“四大建设”是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那么温州作为离省会城市杭州最远的一个地市,请问在推进大通道建设方面有哪些大动作?谢谢。

陈建明: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提问。综合交通是重大的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它是一个地区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的工程。国务院“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明确了温州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加快推进“四大建设”,这为温州综合交通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支撑。为此,我们温州市委、市政府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及时作出了要“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决策部署,并且由市委全会专门作出了加快综合交通发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决定,作为一个地级市,我们作出这个决定在我们温州历史上是首次,我们也查阅了,在全国地级市也是绝无仅有的,说明我们市委市政府对大通道建设,对综合交通发展的高度重视。

在具体举措方面,我们重点是组织实施“8223”工程。“8”,就是组织高速铁路大攻坚、高速公路大会战,海港空港大提升等八大攻坚行动;两个“2”,一个就是今后5年整个综合交通投资要超2300亿,另外一个就是重点推进227个重大综合交通项目建设;“3”就是三个“一小时交通圈”,也就是打造温州到杭州、到各大都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温州到各县(市、区)中心城镇高速公路一小时交通圈,温州市区公共交通通勤一小时交通圈。这就是我们组织实施的“8223”工程。

比如,我们在围绕构建“521”高铁时空圈,我们正全力加快杭温高铁建设,谋划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现在已经在做前期,这个工程做好以后温州到杭州只需1小时;到南京、厦门等长三角和海西城市群核心城市只需2小时;温州到京津冀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只需5小时,所以我们叫“521”高铁时空圈,届时将大大改善温州的交通区位条件,优化我们温州的交通发展环境。比如在高速公路发展方面,我们围绕构建“一环一绕九射”高速公路网,“十三五”温州全市在建高速公路达到320公里,超过全省的1/3,也超过温州前20年高速公路建设的总和,所以整个建设可以讲是大建设、大投入、大推进。

比如我们温州机场T2航站楼建成以后,去年客流增长21%,今年上半年又增长了15.5%,在全国36个千万级机场城市当中客流增幅名列全国第一,增长非常快。接下来,我们还要谋划建设温州机场T3航站楼和第二跑道的建设,我们准备用四年时间的努力,争取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超2千万。海港方面,我们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超150亿的乐清湾港区铁路支线、乐清湾港区C区工程建设,来进一步提升温州作为全国重点枢纽港的地位。

总之,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全力加快大通道建设,着力构建外快内畅、互联互通、立体多元、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温州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撑。我就讲这些,谢谢。

浙江卫视记者:

我们了解到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先后23次到温州进行调研考察,并勉励温州将这部创新史写好。那么进入新时代,温州将怎样续写这部创新史?怎样再创辉煌?谢谢。

姚高员: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特别感谢我们浙江卫视记者的提问和对于温州的关心。你刚刚说了,总书记对温州很关心,在浙江工作期间,包括现在在中央工作,都很关心,“续写创新史”是习总书记对温州的亲切关怀、殷切嘱托,也是我们必须以实干实绩回答好、完成好的政治命题、时代命题。为此,我们精心谋划,明确了推动温州“续写创新史、再创新辉煌”的实施路线图,打出了一套战略组合拳,我想这个战略组合拳内容很多,我在这里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重中之重做好“一二三”的这个文章:

“一”就是尽快确立区域中心城市这个地位。因为温州这个城市原来的发展,我们自己区域面积比较大,有12000平方公里,人口有925万,所以我们原来城市的发展就是围绕自转。最近一次全会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就是温州自己的城市发展当中不能搞自转,还要搞公转,就是怎么样带动辐射周边其他一些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来打造,这是温州下一步很重要的一个手笔,所以我们如果说按照这么一个辐射的范围来说,不单单是辐射900多万人口,要辐射3000万人口。前段时间我们提出一个目标,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1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中高端人才超过100万,实现3个“一小时交通圈”,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大门”和对接闽台的“桥头堡”。我们提出了几个载体,比如说打造东南沿海商贸城市,比如说我们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我们的交通这几年大通道建设,我举个例子,我们的机场,温州的机场去年我们超过了1000万的旅客吞吐,也就是说在全国地级市当中超过1000万的除了温州,还有一个是哪里?三亚,因为他除了飞机之外没有其他交通工具能够进去,我们的旅客从哪里来?很多来自温州之外,来自周边,甚至有很多宁德的人乘飞机往我们温州走;第三个就是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温州有温州医科大学,我们有我们的医院,比如说我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们叫附一,去年一个医院的看病营收超过70亿,这是一个巨无霸的医院,所以他的病人,特别是一些疑难病,他服务的对象不单单是温州,包括区域中心城市覆盖的3000万人口当中的其他地方。第四个,比如说我们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诚实的建设,也是一个载体,这是一,就是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这是我们一个新的定位,也是我们续写创新史,就是城市建设到现在我们有新的定位。

“二”就是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两区”就是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去年在国务院,特别是在科技部的关心下,温州获批成为全国第18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以我们要用好这个国字号招牌,要把它打造成为温州创新发展新引擎,成为温州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成为高新产业和高新企业集聚的主战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命健康和智能装备创新中心,要建设成为新时代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特别是是在科技创新领域,通过自创区的实践能够创出在科技创新领域新的温州模式。

“三”就是要高质量打造浙江“铁三角”。巩固提升温州在全省“铁三角”中的地位是省委省政府对温州的殷切期望,也是温州“再创新辉煌”的基本要求。目前“杭宁温”三个城市,温州与先进城市比还有差距。所以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以进入“第一方阵”和赶超发展的目标要求负重拼搏,确保GDP、财政收入、进出口等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和医疗、教育、公共文化、养老、老百姓收入等重要民生指标能够稳定在全省的前三位的位次,保持经济发展向上、向好态势,增强温州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成为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版图当中的“第三极”。

总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完成好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续写好新时代温州创新史,努力再造改革开放新优势、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谢谢您的提问。

骆莉莉: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最后我们请姚市长再讲几句。

姚高员:

特别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对我们温州提供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跟我们各位媒体记者有这样一个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也特别感谢广大新闻界的朋友对温州这方改革热土,这座开放之城的关注和支持,今天时间关系,我看有很多的记者想提问,但是从大家的提问当中我深切感受到大家对温州的支持和关心,我想回看走过的路,温州人敢闯敢试,始终勇立潮头,审视当下的路,温州向上向好正在精彩蝶变,建国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温州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我们不会沉湎于过往的成就,所有的积累都将是明天重新再出发的基点。借此机会,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和关心温州发展的朋友能够经常到温州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温州的发展变化,感受温州老百姓的蓬勃朝气,也感受传奇温州的独特魅力,我们在温州欢迎大家的到来,谢谢大家。

骆莉莉:

谢谢姚市长,谢谢陈市长,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摄影|温州日报 陈翔

编辑:李洲媚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