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劳动基地】构建“基地-课程-评价”一体化劳动教育

时间:2023-02-13 06:52:1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中国教师报]

劳动教育基地怎么建设?如何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如何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江苏省南通市骄傲第一小学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基地-课程-评价”的一体化整合,全面构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

如何通过劳动教育扭曲学校的整个课程改革,在实际劳动情况中加入“五六”,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江苏省南通市骄傲第一小学以"五六融合"为顶层设计之一,以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质量为重点,努力构建劳动教育的"基地-课程-评价"一体化模式,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的劳动素养。

微版基地建设学生劳动模拟场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场,也是劳动功能、习惯、质量、观念等要素的养成场。为了帮助学生在各种劳动空间引起“现场共鸣”,学校设计了四大劳动基地。一是以种植劳动为主体的“儿童景运中心”,二是以智慧创造为主体的“校友中心”,三是以家庭劳动为主体的“生活中心”,四是以亲近自然为主体的“生态中心”

儿童景云中心设有两个板块:“东京居”和“儿童景云院”。“儿童经居”既有劳动博物馆,也有种子储藏等文化墙、工具展、种子站、农基堂等。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世界农作物主体分布和古代农具发展脉络。将晒干并筛选收获的种子,储存在“种子站”中,发展探索意识和科学素养。“儿童农园”是学生农耕劳动的场所,在这里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和栽培要领,从土壤改良到种子播种、去除虫肥到水彩、从蔬菜清洗到炒蔬菜,构建完善的种植和收获经验,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项目化学习。

同学中心分为“一房一进三集”,即儿童趣味木工房、交通村、同学编程场、物联网创作场、乐高设计场等。学生们在木工房使用工具制作自动分切机、地月通话模拟器等,在交通村经过训练、实习、考核成为“小交警”,在编程场使用人机交互设计制作全自动环保机器人、桌面吸尘器等。学生们大胆思考、主动,锻炼精神运用和实习中的高水平思维,完成“从大脑到大脑”的项目化学习。

生活中心设置了客厅、厨房、书房、卧室等功能区,作为学生家庭劳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基地。在生活中心,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清洁、烹饪、收纳等劳动技能,还可以在高度模拟的实际情况下提高综合素养。例如,面对“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客厅乱七八糟”的情况,学生应该先帮妈妈做饭,还是先整理客厅?请爸爸一起帮忙好吗?在更复杂的实际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力、整体布置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实际情况下的劳动有效地推动了“学校-生活”的情况迁移,帮助学生完成“从习惯到习惯”的项目化学习。

生态中心以全景形式设计了学校周围的水道,布置了池塘养殖区、河岸种植区、水道观赏区等,并从“水道内”、“水面”、“海岸”、“海岸”四个空间层面规划了睡莲项目、花卉项目、无土栽培项目、家禽养殖项目等。每个项目都建立了文化栏,在静态展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们录制的音频、视频介绍等。以家禽养殖区的南通特产狼山鸡为例,学校在河边筑起了鸡窝、栅栏和了望网,在文化栏展示了“鸡的五德”,并以“日出、日落、日落、休息”的生活态度和“狼山鸡”作为当地特产。学生们从生态中心零距离,全程目睹动物和植物的生长,与自然和谐共生,完成了从“亲近到亲近”的项目化学习。

校内劳动基地的建设改变了学校劳动教育的面貌,学生们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抽象走向构想,从互动课堂学习走向心灵和头脑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

立体课程,综合培养劳动的能力和质量

依靠家庭学校资源,学校从日常劳动、服务劳动、生产劳动等层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勤劳、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质量和能力。

日常劳动任务群,从劳动技术到劳动习惯。课程以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生活中心”家庭场景为主要实施载体,根据各年度段的难度系数设计了基础类、高级类、挑战类三个项目,完成了“从习惯到习惯”的项目化学习。基础类以一般家务劳动为主,如擦洗、清洁、烹饪等。高级类以整理收纳为主,如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卷、类别、使用顺序等进行规划和整理。挑战类以长期项目和合作项目为主。比如长期保持办公桌干净整洁,共同包揽学校的一个地区等,设计目标是形成劳动习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服务劳动任务群,从校内劳动到校外劳动。校内劳动包括反劳动和学校劳动。反劳动包括整理书桌、打扫卫生、管理膳食等。学校劳动以校长助理、教师助教、电工学徒、厨师帮手等职业体验为主要形式。郊区劳动以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为主。例如打扫小区走廊、社区志愿者、南通环境教育馆兼职解说员等。

生产劳动任务群,从力量流汗到智慧创造。生产劳动任务群依靠儿童耕种、儿童创造、生态三个中心,使学生初步体验种植、养殖、设计、制作等劳动,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在合作劳动、创新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

“从种子到种子”项目注重栽培实践,使学生们汗流浃背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学校设计了《儿童景云手册》,对儿童景云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结构化、录制,并将成果实物化。为了便于保存课程资料,学校将在班级、种植项目、种植过程等方面建立“云”素材库,提供存储空间,提高课程意识。

“从大脑到大脑”项目侧重于学生的脑力劳动,依靠同学中心,让学生学习智慧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学校要求小学生阶段完成“1小时-10小时-100小时”内容框架的43门课程学习和研究。1

小时短期项目以班级为单元,以学科为模块,通过日常课堂教学来实施;10小时中期项目和100小时长期项目借助社团、“博识”课堂、“行走的课堂”等平台,用一学期来开展研究,既要开发专业资源,又要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从亲近到亲近”项目让学生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并与之和谐共处。学生在河道内种植睡莲、荷花、菱角等水生植物;在水面用浮箱进行鱼、虾、蟹、蚌的合理搭配混养;在岸边进行黄菖蒲、花叶芦苇等植物的有土种植,以及莲藕、铜钱草等植物的无土种植;在岸上孵化养殖鸡、鸭、天鹅,进而尝试水陆结合的立体循环养殖。学生通力合作,一同创造出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探索生命奥秘,培养劳动素养,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濡染。

创意评价,实现劳动教育的可视化和日常化

劳动教育评价需要与课程实施相辅相成:一是要让劳动过程“可视化”,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贯穿学生劳动的全时空和全过程;二是要让劳动实践“日常化”,通过评价不断推动学生把劳动变为学习和生活的日常,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形成劳动意识。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的4个板块包括日常展评、主题展评、期末测评、毕业考核。

日常展评以班级层面为主,学校设计周“劳动之星”评比和月“三小”评比(小能手、小工匠、小劳模),周“劳动之星”评比以劳动打卡作为主要依据,月“三小”评比侧重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在周一升旗仪式时隆重颁奖。

主题展评主要围绕两个时间节点进行集中评价:一是劳动周,每年5月举行的“新劳动教育周”共5个主题,包括蔬果飘香、扮靓教室、自立生活、智慧创造、研学旅行,学生从教室走向校园、从家庭走向社会,实现多个维度的劳动锻炼;二是劳动竞赛月,每年10月的“劳动竞赛月”开展校级“三小”展评活动,确定竞赛项目,以高中低三个学段为单位开展,着重劳动技能的提升和劳动品质的养成。

期末测评是以一学期为单位设计的发展性评价,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全科发展性评价活动,内容有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品格等方面进行的现场测评,如系鞋带、叠衣服、小种植等微项目;有基于小组合作的协作式问题解决项目,如童耕园模型制作、七矮人小木屋等;还有基于真实情境的即兴考核。学校参照日常生活设计了30个“真实情境”,其中10个用于日常锻炼与提升,其余作为学期末考核的“题库”。真实情境的考核需要学生全方位调动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态度等,在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考核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指向学生当下的生活和来自未来的挑战。

毕业考核是基于学生小学6年劳动教育的展示式评价,指向全体学生基准素养的达成。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板块:一是识农植,学生完成3类12种植物的种植讲述,体验完整的种植经验,达成“劳动技能层面”的基准素养;二是会生活,包括“一道拿手好菜”和“一间整洁书房”两个考核子项,要求学生“会劳动也会生活”,建立指向生活的考核观,达成“劳动价值层面”的基准素养。

学校还开发了网络评价平台“校PLUS”APP,通过积分系统和人脸识别模块,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卡各个劳动项目,“一般完成”最高积1分,实现创造性劳动最高可加0.5分,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完成度和创新度进行积分评价。在“日常生活劳动”板块,三类项目设置了积分升级:基础类劳动有10个微项目,学生劳动积分达成度超过基础类项目总分80%,就可以自动开放进阶类劳动项目;各个微项目如超过半个月未能持续打卡,积分便会逐渐衰减。

学校的劳动教育从日常生活出发,最终回归日常生活,希望帮助学生完成“体格的强健、能力的锻炼、情感的丰赡、合作的进步、品格的提升”,促使学生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作者单位均系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