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团结的成语』关于团结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时间:2022-12-14 08:40:1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告别会死记硬背,给孩子最有趣的数理化启蒙!你好!我是文心雕龙。是两个女儿漂亮的爸爸。

上次分享了《数理化通俗演义》带给我的第二大感悟:学习核动力——过程的乐趣才是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个满眼都是目标的人不焦虑才怪呢?毕竟谁也不会自信到一点都不担忧。唉,焦虑,扼杀了多少乐趣和兴趣呢!

关注过程其实就是关注能力,有了能力才会谈笑间指斥方遒。不过光扯犊子卖弄嘴皮子不解决实际问题。来点真格的,有什么方法能直接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呢?

今天和你分享《数理化通俗演义》带给我的第三大感悟:通识能力,变条状学习为网状学习,让孤立无缘变团结共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数理化通俗演义》里几乎都是通识教育的典范。物理化学从诞生开始就没彻底分开过,经常搭伙吃饭。

跨界最多的当属数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它能表达物质之间内在的关系。

下面还是先来个故事听听吧。

话说17世纪的欧洲,各路英雄风起云涌。伽利略咣当一声在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球,证实了自由落体定律,在力学上独领风骚。

开普勒十六年计算出行星都是椭圆运行,在天文上高屋建瓴锁住群星。笛卡尔多瑙河畔两支箭十字交叉,悟出了直角坐标系,从此运动轨迹得以用坐标表示。

然而这些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发展,百家争鸣,却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天上地下的物质运动能否统一呢?

时代呼唤一位集大成者,他踩着巨人肩膀来了。

1665年,23岁的牛顿在乡下躲避瘟疫。一个皎洁的夜晚,他被上帝的苹果砸到了。他看看苹果,又看看月亮,禁不住思考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

他闭门三天,把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演算,终于用一个数学公式完美地表达了世界总法则——万有引力定律横空出世!

为什么幸运儿是牛顿而不是其他?因为牛顿从不局限性一门学科的研究。他善于从各个领域旁征博引。

世间万物本就是彼此联系的,知识本就是一体的,只不过为了学习方便才分割成独立学科的。当研究问题时还得还原成综合状态。

建立多学科互助意识,学习不能拘泥于一科之内。我家是深有体会的。

女儿喜欢读书,我们都是让她自己选,文学、历史、地理、生物、科技五花八门皆有涉猎,反而从未借阅过什么作文选之类的图书。

我们给她在省市两个图书馆办了六个借阅证,才勉强够用,她的整个小学期间每月至少读12本书。

如此众多的知识如同一根根五颜六色的丝线,通识就是把它们编织成漂亮的花布。单一学科讲究纵向深入发展,通识讲究横向多领域串联。

我喜欢她跨界聊天,从诗词里面谈历史典故,从历史里面谈地理生物,从地理生物里面谈数学物理。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让孩子兴趣盎然。

如同寻宝,知识都是藏着的,它刺激孩子大脑必须高速运转才可能找到。这样的学习,记得很深,也更容易理解。

比如有一次大女儿背诵古诗词: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第一句就引起了我的研究兴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对于其中“白”字,是数字的“百草折”还是白颜色的“白草折”?

胡天又是哪里,为什么那里八月份就下雪?

一通百度,原来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写于天山南麓的轮台县,那里有一种牧草,秋天会变白,变脆,称为“白草”。所以这里应该是白色的“白草折”。

胡,是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统称。八月为什么会飞雪呢?地理位置、地形决定的八月飞雪并不稀奇。

轮台县地处大西北,天山脚下,不仅纬度高而且海拔高,学过地理的都知道随着纬度的增高气温会降低,随着海波的升高,气温也会降低。

再加上地处山的南麓,温暖的气流沿山上爬,寒冷的西伯利亚冷气流从北方呼啸而下,冷暖交夹,暖气流强时就会下雨,冷气流强时就会下雪。

这首诗的第二句就是流传最广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是来自江南的一介书生,作为幕僚到西北戍边。居然没有被八月飞雪冻哭,还饶有兴趣的欣赏起梨花开。是他天性乐观还是被裹挟在激昂的社会潮流中?

这还得从唐朝历史说起、、、、、、总之单单为了这两句诗,我和大女儿聊了两三个小时,涉及生物、地理、历史多门。

每多一个角度,就多打开一扇窗。一句诗能引发万言论,收获的是诸多学科知识。现在网络上好多人在用地理、历史的角度重新解析古诗词,这真是一个好现象。

不过友情提示:通识教育,要有核心,分主次,不可喧宾夺主。

比如一节语文课,我们可以延伸地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引导孩子发现跟其他学科的联系,但最终目的还得是强化对文学的理解。

你可以用语文的词语把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简单描述,但不可用地理的术语滔滔不绝,喧宾夺主。

总之,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教。未来需要懂得通识教育的人。

知识本一体,

分割为学习。

若为研究故,

还得整一体。

通识教育能帮助我们丰富立体的认识事物,那么认识到就是掌握到了吗?对知识掌握的最佳方法是什么?我们下节课再说。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