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朋友请吃饭感恩的句子专题之一饭之恩何以报?古有舍命相还,今有百万现金相赠,人要知恩图报

时间:2023-01-30 16:07: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和野兽怎么不一样?我知道该感谢你!恩惠是养育之恩,生命之恩,教导之恩,智友之恩,数以千计。其中最微不足道的可能是一顿饭的银子,但古人和现代人都为我们制作了——滴表率的银枪!

一、韩信《一顿饭千金》

这个故事记录在《史记淮阴侯传》。

韩信少时,穷困潦倒,连饭都吃不起。他曾在一个亭长家里搭伙食,亭长的妻子也讨厌他。有一天,故意提前吃饭,等他去的时候,早已吃完。

受胯下之辱并不能完全责怪韩信,连饭都吃不饱,又怎能与人恃勇斗狠?

那时候,韩信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能解决一时温饱。但是,这终究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肚子。

有一次,韩信在河边遇见一群妇女在漂洗丝棉,其中有个好心的老大娘,发现他饿得可怜,便拿饭给他吃。韩信非常感激,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大娘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求回报。韩信听了,心中更是感动。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找到给他吃过饭的老大娘,赏她千金,以报答她的“一饭之恩”。

二、示眯明“舍命相救”

春秋时期晋国灵公在位,他奢靡残暴。为修建御花园不惜向百姓课以重税,花园建好后,灵公时常在此饮酒游乐,有时还召优伶演戏。当有百姓围观时,灵公便在楼上张弓引弹,“以为乐”。

晋国大夫赵盾身为国相,多次劝谏晋灵公。灵公非但不听,还派锄麑前去行刺赵盾。

锄麑被赵盾言行所感动,放弃刺杀,最后触槐而死。

晋灵公见锄麑刺杀不成,便决定亲自动手。一天他邀请赵盾到宫中饮宴,打算在其酒醉时击杀他。席间,赵盾得到宫中宰夫(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示眯明提醒,借故与其一道离开。

晋灵公发觉后派出大批兵士出来追杀赵盾,示眯明拼死护卫,“伏兵不能进”,赵盾最终得以脱险,示眯明重伤将死前,赵盾询问他为何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

原来,多年前赵盾在首阳打猎时,看见山下有一人躺倒在桑树下。赵盾过去询问,这个人说自己叫灵辄(《史记》记为示眯明),是晋国人,在外给别人当奴仆三年,如今回家看望母亲,因为盘缠用尽,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心生怜悯,就赐给他东西吃。

示眯明留下一半后,才吃另一半。赵盾问是何故,示眯明说:“我出外三年,不知家中母亲是否还安好。我想把大人所赐的食物孝敬给母亲。”赵盾为其诚孝之心所打动,又另外赐予他米饭和肉,让他带给其母。示眯明拜谢而去。后来,他应募进入宫中当了宰夫,而赵盾几乎忘记这件事了。

此后,赵盾离朝隐居,而沉浸在声色犬马中的灵公,不久被赵衰堂弟赵穿所杀。

三、食马者以“救命之恩”相还

汉代刘向所编纂的《说苑》中记载: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意思就是,秦穆公曾经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马杀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马肉要有酒才行,否则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拿出酒来给他们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可以以死报答穆公恩德的时候了。”于是(食马者连同秦军)击溃了晋国的军队,解救了穆公,并打败晋国,把晋惠公抓了回来。

这就是给人恩惠而得到福佑的回报啊。

古代人知恩图报,现代人也不遑多让:

四、余信炎守护烈士墓大半生

河南信阳市有一位78岁的老人,他守护烈士墓大半生,每年清明节扫墓、元宵节送灯,成为几十年来的习惯。从七龄龄童,到耄耋将至,老人始终如一。

只因儿时曾蒙受“一饭之恩”。

这位老人名叫余信炎,出生于1941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信阳商城人。据老人说,烈士名叫马積明,是“刘邓大军”某部队负责后勤的司务长。他与烈士相识是在1947年六月。

当时,“刘邓大军”的一支部队来到商城,驻扎在余信炎家附近整顿。年幼的余信炎好奇心强,经常靠近军队营地,观察这群操着南北口音的人。有一天,他正在观察时,一个军人向他招手,喊他“小鬼,过来啊。”年幼的余信炎壮着胆子走上前去。这名军人摸了摸他的头,转身从灶里舀起一碗饭,“来,吃”。

年幼的余信炎的记忆里从来没有吃饱过饭,这是唯一的一次,此后小信炎就天天跟在“大叔”后面。

“因为跟着他总能吃到在那个年代普通农民难以吃到的‘美食’,有时是一块猪血、有时是一块肝或者下水。”余信炎回忆说。“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很快就到头了。”

有一天,山上突然传来密集的枪炮声,然后过了一顿烟的功夫,反动派残余“小炮队”四处逃窜。此时,马積明与另一位战友外出买粮食正往回赶,半路上,遭遇了溃败的“小炮队”,马積明腿部中枪,他将物品、银元悉数交给战友。战友走后不久,马積明面对“小炮队”毫不屈服,被残忍杀害。之后,赶去增援的战友含泪带回了马積明的遗体。当地开明绅士汤三爷主动将为自己准备的棺材贡献出来,马積明烈士就被安葬到村子附近。

余信炎回忆,当时农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断,可以让棺木不易腐烂,但那会儿没那个条件。60年代中期,墓内棺木腐烂,一位民兵连长组织人手重新装殓,移坟至村东南部。

移坟期间,墓碑上的碑文丢了。幸好,早在掩埋遗体那天,余信炎就将木质简易墓碑上的字深深刻在脑海里,并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翻开余信炎保留至今的小本本,上面写着: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

余信炎说,按照商城县当地的习俗,他每年都去烈士墓,清明扫墓、元宵节送灯,有时候没什么事也会去看看。在余信炎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们也都把马積明当成了自己的祖辈,祭祀逢年过节不落。

余信炎一直有两个愿望,“一是想用我的养老金为他重新刻座碑。可烈士出生哪一年,家里还有没有其他亲人,我都不了解。”

二是寻访马積明烈士的亲属,虽然余信炎一直都在委托家人私下寻访,但一直没有结果,这也让身体已经有些问题的老人颇为遗憾。

“老人心愿未了,还是遗憾颇多,经常打电话让我去家里,商议如何进一步寻找烈士家属,甚至想要自己掏钱请人前往烈士家乡一趟,几经考虑,老人身体确实已难以支撑,我便劝说他放弃想法,老人每次见我总是无奈又心酸地讲:这事要是办不好,一辈子心里难受。”商城县冯店乡村干部曹理炎说。

当地的有关部门,也设法联系马積明烈士故乡四川彭州方面,但是仍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不过,青山处处埋忠骨,我想烈士也想埋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向烈士致敬,也向守护者致敬!

五、何荣锋“百万现金相赠”

何荣锋曾是2015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候选人之一,也是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中“弟弟”的原型。

1993年,17岁的何荣锋与两位同伴赴浙江打工,在路上遭遇小偷,身无分文。在沿路乞讨13天后,何荣锋等三人“流浪”到了仙居县杨府乡杨府村。

此时,一个穿着绿色毛衣的女子从他们身边路过。这名叫戴杏芬的女子得知3人的困境后,不仅给3人做了一桌饭菜,还打来热水给他们洗脚,帮何荣锋的脚上药。后来,戴杏芬在送走他们时,还为他们送上了30元钱和食物。

与戴杏芬分别后,何荣锋辗转来到沈阳,经过二十年的打拼,他从乞丐变成了家具厂老板,但何荣锋一直惦念着在他最危难时刻给予救助的恩人。他多次按照记忆中的姓名、地址给恩人写信,一直没有回音。多年后何荣锋才知道,当初错把“戴杏芬”误记为“戴信芬”,一字之差,将这份感恩推迟了20年。

2013年,何荣锋在浙江临海找到了恩人戴杏芬。为了谢恩,他拿出一张百万元的现金支票递给戴杏芬,没想到却遭到拒绝。

后来,何荣锋又多次找到恩人想要重金感谢,均遭拒绝,最后何荣锋以让戴杏芬补养身体、修补房子的名义,软磨硬泡才让“姐姐”收下了5万元现金。

与此同时,何荣峰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希望把“姐姐”的爱心传递下去。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希望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余信炎、何荣锋这样的人,如此,我们何愁在摔倒之时,没有人敢扶一把!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