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斩断过去重新开始的名言】悦读 |《论语·公治长》:放下过去,轻装上阵

时间:2023-02-23 03:40:3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在上一期推送中,我们分享了《论语公治长》的第22节,今天继续分享了《论语公治长》的其他内容。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兄弟不记旧仇,因此他们的怨恨也很少。”

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国君的儿子,据说他们父亲当年去世之前曾经立下遗嘱将王位传给叔齐,但是叔齐是他的三儿子,伯夷是他的大儿子,按照古代的人伦观念,理应由伯夷来继承他的王位。所以当老孤竹君死了之后,叔齐就想要把这个王位让给伯夷,伯夷没有同意,最后叔齐和伯夷谁也没有去做这个国君。为了躲避继位的困扰,伯夷和叔齐两个人先后从孤竹国离开了,两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前往周国。没想到走到半路的时候,他们遇到了周国人讨伐商纣王的队伍,二人拦着周武王的坐骑进行了劝阻,不过周武王显然没有听取他们的劝谏,还是灭了商了。为了表示对于周武王的不齿,他们拒绝食用周国分发给他们的粮食,而是自己去上山采集野菜生存。后来他们认为时下的社会已经不是他们所理想中虞夏的那个盛世了,于是就饿死在了首阳山上。

这里孔子讲的既不是让位的故事也不是扣马劝谏的故事,他说的是伯夷和叔齐两个人从来不记旧仇,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不会放在心上,那么他们的怨恨自然也就很少。对于“怨是用希”这句话学者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孔子说的是伯夷和叔齐对于别人的怨恨很少,另外一种是认为孔子说的是别人对于伯夷和叔齐的怨恨很少,对此学界们一直没有定论,因为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能够站住脚。

儒家推崇的“仁恕”观念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伯夷和叔齐的这种想法恰恰是符合仁恕的要求的。如果用现代人的观念来看,可能会觉得无法理喻,凭什么让我去忘记过去交恶的事情呢?但是如果在当时的情景下,你就会很容易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战乱不断,国与国之间必须要通过不断地联合来保护自己国家的安危,那么这个时候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国家与国家之间一直因为以前的矛盾而不和的话,那么别人就有可能趁机而入,那就是比记仇要更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当时社会的氛围就是用宽恕仁厚的心来对待彼此,这样才能够实现互惠互利。

人和人交往的时候,不可能不产生摩擦,但是如果把这些交恶的事情一件一件记在心上,不仅对于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反而会让我们自己变成一个行走的负能量机器。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在山里捡柴火的时候,不小心踩到了蛇的尾巴被蛇咬了,他回到庙里拿了竹竿准备去报仇,结果被他的师父看见了,师父问他还疼不疼,沙弥说不疼了。师父问,既然不疼了,你为什么还要去打蛇呢?沙弥说我恨他,师父说它咬了你你恨它,可是你踩了它它才会咬你,你们二者的怨恨就因此而结下了。如果你们都能够放下心中的仇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小沙弥听完了师父的话,悄悄的在山里修了一条石板路,他就再也没有被蛇咬过了。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我们不是要大家无条件地去宽恕别人,因为不排除有的人会得寸进尺,利用别人的善良,那样宽容反而就变成了一种纵容。但是怨恨也会让我们自己失去理智,一旦被怨恨控制,心里就很容易起了恶念,产生报复的想法,并出现伤人害己的想法。就好像上文中的小沙弥一样,他和蛇之间的怨恨是无意中引起的,如果他拿着竹竿去打蛇,那么说不好他又会被蛇咬伤。但是他听完师父的话,放下了怨恨,就给自己和蛇都找到了生路,二者都没有受到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别人踩了你一脚,你心里怨恨,时时刻刻想着报复回去,那么就有可能引起争端,你和对方既生了气,又受了伤,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如果你能够放下心里的怨恨,对方可能面子上挂不住,向你道歉,心里和身体上都没有损失,还得到了一个宽容大度的名声,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中国人有句俗语叫做“不蒸馒头争口气”,很多人都把它理解错了,这个气不是怄气的气,而是向上的意气,怄气是对别人的,意气是对自己的。我们要不断挑战自己,但是对于别人却没有必要总是怀恨在心,意气可以帮助我们进步,怄气却只能让我们原地踏步。想要和过去告别,就要向前看,放下怨恨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仇恨的土壤里开不出鲜花,它只能够滋生新的仇恨,所以有的旧恶,该放下的时候就要放下,这样我们才能够轻装上阵,人生的这条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论语》中一共分为20个章节,接下来我们还将陆续分享《论语》的其他内容,请大家关注我们的图文推送。

图片来源网络,文字均为原创

如有转载请注明,欢迎分享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