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潮汕微信名字】草、老挝、高原.在潮汕地名中说这些特殊的词。

时间:2023-01-27 20:06:1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潮汕地区的地名,命名原则也和其他地方差不多,但有些地名用字典型地具有地方特色,这也是我们研究方言的宝贵材料,有些方言可以作为与其他方言区分的词汇的特征语言。例如:

东民语和闽南方言的其他地区一样,把家称为“家”,所以地名里有很多叫“家”的东西。这个“家”在古代汉语中也有,但包含着我们熟悉的《列子愚公移山》等意思,但在福建和广东却成为了民方言的特征语。

据李如龙老师统计,福建省有3643处带有“家”字样的地名。(李汝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页73,福建地图出版社,1993)潮汕属于福建方言区,因此地名中也经常使用“家”一词,广都市境内有60多个村庄和村庄。青海的李彩宫、蔡寨老、陈清合、金平区齐山街的张寨、李寨、松莲街的赖、月浦街的林饶、九鼎街的陈老、龙祥街的朱玉源、林高原、陈清加、

部分定居地名被称为“老挝”,早期的“老挝”一词可能与原住民有关,他们把竹子茅草建得像房子一样,称为“塔辽”。宋祖宝《溪蛮丛笑》云:“山耀血居野处,虽有家避风雨,但剪毛耙被称为塔辽。”后来,汉语借用了竹稻草等制作的草棚集。金东海院《西厢记诸宫调》卷1:“几间老挝,班雅朱佩。”古代很多民歌都是“老挝”,所以很多地名都叫“老挝”。例如,汕头市青海区的田老挝、蔡楚辽、湖江区的新辽奥、朝阳区的蔡辽奥、龙辽奥、徐辽奥、东辽奥、中辽奥、刘楚辽等。

潮汕是广东东海地区,所以地名中有很多“海”“港”字,这和全国的海滨城市一样,不说。广东东又有汉江、永康、沿江三河贯穿大海,河流密布,居民以水边居住,因此很多地名与水有关,知名度也多贴在“江”旁边。例如,和全国各地一样,叫“江”、“河”的不多,除了“三江”之外,还有“豪强”、“河”、“河浦”等。但是更多的是潮汕话典型的地名用“系”,三江在当地大多被称为“大系”,支流被称为“北系”“西系”等,地名主要根据居住地在市区的地理位置,桂东、桂西、桂南、桂北、桂

溪水、潮汕话被称为“沟”,也可以作为汕头市龙湖区南路、后沟、朝阳区新区、锦沟、沟尾(沟尾)、东区、西区等地名使用。

另一个与众不同的“炮”是指河边、水边的意思。例如汕头市金平区的野炮、鳄鱼炮(高志明)、海口的西炮、同胞、胡炮、朝阳区的司马炮、灶炮、沙炮、金炮等。

海岸和船只可以避风的地方大部分被称为“澳大利亚”。比如汕头市的岛县南澳县就有南澳、云澳、深澳、青澳、东澳、九溪澳、龙澳、三澳、贼澳、澳田等地名。

汕头的“汕头”也是由水引起的。老宗毅老师上个世纪4

0年代就做了《汕头释名》一文考释过:“汕头原名沙汕头,在澄海蓬州都。《澄海李(书吉)志》云:‘沙汕头地邻大海,有淤泥浮出,作沙汕数道。’滨海村落,多以沙汕为名,海丰有汕尾,饶平海山有东汕头,澄海苏湾有汕头仔。汕头仔又名南砂。据《南砂林氏谱·杂记》云:‘父老相传,其乡古为海底,平处名汕头仔(即南砂),高阜处名大汕头(即江墘、内厝、内蚁、外蚁、弓兜等乡)。亦为今之汕脚,高处为汕,深处为海是也。’”(饶文原载《大光报·方志周刊》第33期,1947;收录于黄挺编《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第275-276页。)鮀浦有沙汕之名,始见于明·翁万达《与姚巡按书》:“(蓬洲)洲西二溪,夹而入海。岸有沙汕头,脊出激,巨浪滔涌拍天。”蓝鼎元《澄海县图说》、《潮州海防图说》等著作也都有“沙汕头”之说。

由此可见,“汕头”之名,是“沙汕头”之省略,“汕”字是冲积淤泥沙脊的意思,与《诗经》里的“南有嘉鱼,烝然汕汕”或者其他书里的“以簿取鱼”等词义没有多少关系。

类似“汕”的地名用字是“土字旁的“坝”字,汕头市澄海区有坝头、沙坝,龙湖区有坝尾,潮阳有上坝、下坝,大溪坝等。这个“坝”不是堤坝的坝,而是潮汕独有的“溪沙坝”的“坝”,即是河溪或者滨海的冲积沙脊。

还有两个 “土”字旁的地名用字,外地较少见。一个是“埭”字。“埭”字潮音读[do7](同“袋”),指拦潮土坝。《玉篇·土部》:埭,以土堨水。”堨,同遏;阻止,阻拦。《正字通》也谓:“埭,壅土为堰。”既然是拦水堤坝,那么,叫“埭”的地方也肯定是滨海地区了,光汕头市澄海区就有“尾埭(美岱)、上埭(上岱)、上埭尾(上岱美)、下埭尾(下岱美)、埭头(岱头)、海埭、(海岱)”等。

还有一个是“塭”字。原指滨海地区受海潮浸渍的田园,当地人称为“塭”(潮音ung3)。凡地名带“塭”字者,也必定是在海边,如汕头市澄海区的“东塭、老田塭、公塭”,龙湖区的“林厝塭、周厝塭、老田塭、新田塭、公塭”等,潮阳区的“塭头、塭尾、银塭”等。

“洋”字带“氵”旁,但指的却是田园、土地。田园潮汕话就叫“洋中”。“洋”的古义之一是广大,《诗·大雅·大明》:“牧野洋洋。”就是说牧野这个地方的田野广阔。这也是闽粤两省地名的通用字。李如龙教授《地名与语言学论集》说:“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南方许多地方凡大片平地都用‘洋’作为通名。闽方言里还可以说‘洋田’、‘田洋’。……在福建省,以‘洋’为前字的的较大自然村就有300多个。”福建一带,有的地方把指田野的“洋”换成“土”字边,写成“垟”。但粤东闽语区仍以“洋”字指田野,没有改写成“垟”,以至令外地人产生误会,以为“牛田洋”就是一篇大海,惊叹“潮汕一大怪,洋在内,海在外”。(见《潮汕十大怪》明信片)

个别与山区有关的地名则有个“輋 ”字,它的意思是放火烧山、以开山林,是山民的一种叫“山輋”的生产方式。如潮阳区的大輋、内輋、外輋等。这个地名用字被专家看作是客家话的专用地名字。邵宜《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云:“据考察,以‘輋’作地名的主要集中在粤北和粤东的客家话地区。其余地区(潮汕话和粤方言地区)很少看到这样的地名。”(见《语文研究》2004年第4期)

来源:林伦伦方言茶话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