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字大全 > 微信名字 正文
【微信名字万字的个性化签名】读书|陈丹燕:关注25年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用30万字写《独一无二》

时间:2023-03-01 14:35:3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陈丹燕以独特的视角提供了真实多年研究的积累和范式,沉淀了历史,今后《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这本书将不断被提及和阅读。”作家孙勇说:“在我读过的书中,《独一无二》是独一无二的。”

《独一无二》是作家陈丹燕经过25年跟踪记录写的报告文学作品。9月26日,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该书研讨会和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作家、学者、新闻记者和出版人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作为城市文化的代言人,陈丹燕创作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与上海相关的非虚构作品是长期畅销书。她的旅行文学作品曾获得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别贡献奖等。陈丹燕关注青少年群体,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曾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1997年,陈丹燕的首次报告文学《独生子女宣言》出版,讲述了独生子女的成长经历。2022年出版了她的报告文学《独一无二》。从1996年开始收集资料,到2021年完成原稿,经过了25年。研讨会上,陈丹燕坦言:“开始调查的时候,我没打算做这么久。”

《独一无二》主要分为1990-1997年:独生子女宣言三个部分。2008-2010年:赤字来了。2016-2020年:独生子女的时代解读者。分别是少年独生子女的心理实录。这是导致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青年独生子女志愿者采访故事,独生子女出生后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

在研讨会上,上海文艺出版社原院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原局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孙英首先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三个月前,陈丹燕的委托人把《独一无二》送到了他住的小区,但三天来他没有找到书。孙勇深知陈丹燕粉丝多,知道签名本很珍贵,所以紧急之余在小区微信群里留言。这本书对我很重要,请尽快归还。第二天,书出现了。

孙勇认为陈丹燕的《独一无二》不仅仅是一本文学书。其价值将在书中提到的这个时代被历史不断回顾,这本书今后也会继续被提及和阅读。因为这是作家进行生命试验的一种调查资料。这本书的三大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是独生子女时代的记录,也是文学上的记录,是作家充满热情后的记录。

《人民日报》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李冰说,这本书的三个部分有三种风格。第一部分是纪录片口述实录。第二部分是故事型重大突发事件中独生子女的个人表现。第三部分是有学术味道的,是作者和一些专家的对话。她认为陈丹妍真正反映了对人性的尊重、对公平和正义的尊重以及对平等的意识。这本书恢复了这一代独生子女的自生尊严和他们的悲欢。

资深媒体记者朱一军是“70后”独生女。她说,中国独生子女一代不仅经历了社会变化。

,还经历了家庭内部特别大的改变。这些影响都深刻反映在独生子女对一些自我或者社会问题的认知上。

“这本书像一个树洞,搜集了我们很多共同的特质,但是每个人做出的反应不一样。”周轶君提到书中记录了很多人讲到孤独感,但是每个人对孤独感做出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学者、作家、出版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认为:有关“独一代”的著作很多,有关“独一代”的文学作品也很多,但是以非虚构方式、在长达二十多年持续投入创作有关“独一代”的文学作品,却实在不多。这部大书,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进行解读。从连续性上来说,需要作家大跨度时间、不间断、话题集中明确地持续跟踪采访。而它作为一部由作家创作的非虚构作品,无论有多少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的意涵,它字里行间都不可能没有文学的照耀。我把这种文学照耀视作为作品好读、耐读和拥有独特意味的关键。

著名作家、《文学报》总编辑、上海青年文联会员、中国作协会员陆梅认为,陈丹燕是中国作家中比较早对非虚构写作有贡献的人。她及时汲取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问题意识方法,充分打开了思想视野,在与不同学科领域文学交流碰撞中,让文学文本更深入切入时代。25年等来这样一本书,以不同的方式在记录、参与、解码,必然是进入历史的,必然也是一本心灵之书,时代之书。25年,当初最小的独生子女都已人到中年了。所以仅仅从文本来说,它是一本时间之书,一本不断在生长的心灵之书。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的胡湛教授,作为被陈丹燕采访的对象与独生子女社会研究者的双重身份,讲述了他和陈丹燕的相遇,将自己的研究与这本书做了结合与分析。他认为这本书的创作建构了一种人文和社会科学沟通的方式,实现了学科上微观和宏观的打通;社会学和文学是可以互补的。他相信很多同龄的“80后”看完《独一无二》之后都会共情这个时代,会愿意去重新审视自己和理解自己;也会以新的视角和心态去对待“90后”。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重症医学科吴志雄副主任医师,作为独生子女故事的被采集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体悟。在他看来,独生子女这一代,就是不断追赶时代却又很能适应时代的一代;是内心矛盾但也享受自我的一代。即使身上的棱角被周围环境不断磨砺,还是会在心中保存一块“自留地”。而他的成长、他所理解到的一些内容,也会投射到作为中国最后一代拥有“独生子女证”的女儿身上。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在现场连线中表示:陈丹燕把文学情怀和视角投射到这个特殊的人口群体,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社会价值。她在书中,让文学拥抱其他学科,说明独生子女其实是一个多学科的人口社会现象,也需要相关学科一起参与,在独生子女这个独特研究领域进行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优势互补和融合应用。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长陈远表示:《独一无二》的推出,在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学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与独生子女家庭特征,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对独生子女看法的变迁之间深刻关联的实证性著作。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为中国的有关独生子女问题的人类学研究拓展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新视角。

“没有时代,不成书。时代给作家最好的路径。”陈丹燕说:“所谓非虚构,我认为是一种与客体非常密切关联的写作方式,如果仅靠自己的决心、时间,并不能够完成。”她提及,2018年,从报纸上看到胡湛所在团队发布的80后独生子女生活方式的跟踪调查报告,“我才发现一直等着的独生子女这一代人长大了,他们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们自己怎么评价这一代人?这是我非常想知道的。”几次访问后,她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观察,还是下一代人对自己的观察,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可以看到,立场与立场之间的差异,有点像文学里的留白。正是这种差异、变化,上一代人和这一代人就像彼此的镜子,然后看到的是彼此”。(郭影)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