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msn经典签名】我们最终会被自己打得遍体鳞伤。

时间:2023-02-01 06:38:15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首次80后37岁。最后一组也满28岁,即将进入30岁,即将进入“4”的行列。

你好吗?

这是不太友好的一年。因为在今天的中国,80后被统称为网络上的“中年人”,象征着小菜米盐酱醋,象征着强调的琐碎生活。但是,你们的前半生不是这样的。

豆瓣上一度活跃的“Anti-Parents父母都在生气”网络讨论小组,见证了当年因反抗而闻名的韩寒和十几岁70后你们的愤怒。我们最终被自己打败了,甚至遍体鳞伤。是这样吗?

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即使伤痕累累,也要无悔地爱世界。积极友好。但是经过曲折出生的爱情很难到来。

最近,80年代初期部署后,网络声音逐渐远离中心,走向边缘。他们出生在改革时代,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进程,承受着变化过程的沉重负担,构建了“公共生命过程”。下面的作家正是80年代出生的。现在,我跟着徐平军回顾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80后。也许只有经历彻底的回顾和正视,才能成长出更持久、更真诚的爱。我爱这个世界。

文章|张天版

今年80后被钉在“中年人”的十字架上,成为80后集团不忍心正视的一年。现在这个世界从80年代以来没有一点友好。这种不友好是在马来西亚机场的一次事故中,“1988年中年女人”的新闻和民谣歌手赵雷说母亲“34岁老得子”,80后感受到世界充满的恶意,遭受了1万件暴行的伤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国电视剧》、《北方结局》)

这些也反映在该集团本身,从20多岁的毛懵孩子升级为保姆保姆,上下、房贷压力山、单位上升到中层,就要应对上下。总之,完全成为夹心饼干集团就像家人、单位的困兽一样,不再挣扎。最近有一句话说。“比高房价更可怕的是,35岁以后,你能做什么?”“超过35岁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天津、广州、深圳没有吸引你成为人才,而是被时代抛弃的危机感所困扰。

风靡一时的都市电视剧《奋斗》 (2007)。

成为自己的反对

当时的80后并不是善良的女人善良的男人,而是第一代人对社会产生了蔑视,被称为中国的“垮掉的一代”,以韩寒为代表,昂首挺胸,即使疯狂起来,连自己,也不比今天的90后、00后逊色。

今天,80年代以后是继续保持愤怒,还是向这个世界妥协,不是选择题,只是上下级会议的关系,愤怒者的交接棒已经移交。从这个角度来看,80后群体已经37岁,最小的也是28岁的80后,开始完全进入人生的下半场,成为制度、资本、物质和庸俗生活融为一体的批评对象。

这让我想起了近十年前在豆瓣上活跃的“Anti-Parents父母都很生气”网络讨论小组。

豆瓣队。

提出“化”是80多岁子女描述50多岁、60多岁父母的词,在子女眼中自称为“僵化的国家教育机器的最后执行者”,自称为“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受挫、苦恼出路的年轻人”。乔的宣言是:“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是想活得更好。”在孝道的前提下,防止腐败、无知、无理取闹的父母的束缚和伤害。" "

现在快十年了。一些早期队友成家成为父母,特别是他们有了孩子后,“矛盾这么容易就被一团婴儿解决了”,一瞬间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估计他们现在担心的是学区房、幼儿园鄙视链等话题。不知道如何看待他们激动或过激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新的轮回将开始。也就是说,“受害者”越来越具有“加害者”的某些特性,然后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逐渐变成新的“加害者”,反叛者走向自己叛乱的一面。我们都成了自己的反对者,开始变老,变小,睁开眼睛,就因为奶粉钱、房贷而焦虑地奔波,过着庸俗的生活。

ndex=4" width="306" height="435"/>

《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 李春玲

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12月

他们经历了改革从发轫至今的逐步深化,见证了中国的经济腾飞,卷人了中国的全球化进程。改革的一系列进程构筑了他们的“公共生命历程”。

最悲催的80后

说多了都是泪,仔细回顾80后的前半生,几乎可以说是一路伴随着悲催的历程:1999年,大学扩招了,于是80后正好赶上开始实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就业难在入学第一天就笼罩在头上。然后,正是上学和刚刚就业的头几年,眼睁睁地看着房价开始飞涨,而口袋却是干瘪的,只能干瞪眼。于是熬着熬着,把父母养老本都拿出来,凑足了首付了,还被骂为“啃老”的房奴。

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是让80后像坐山车一样,见证着迭代的频繁,在BBS上好不容易混上一个版主了,结果博客来了,大家都去追徐静蕾去了。那好吧,我们也开博客,到处去其他朋友博客串门,然后等着他们回访、留言,要是对方没有回访,心里就要骂娘了。

逛着逛着终于找到感觉,结果微博来了,看着别人纷纷加V了,粉丝量蹭蹭往上增加,除了羡慕妒嫉恨,只能不断粉好友,希望可以相互关注下,一旦某条微博有被大号转发下,可以兴奋一整天。结果,粉丝还没上万呢,发现,人家已经开始玩微信公号了。

这一路的追赶,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又一个抓紧机会发家致富的故事兴起,所有的互联网红利,与咱似乎也都没有一毛钱关系。夜深人静时只能自怜自艾了,顺便再表示下鄙视:咱们是不屑于干的,不然哪轮得到那些人红呢,都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过时的人(第一、二卷)》

作者: (德)安德斯

译者: 范捷平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年12月

人的自我认同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前提是人无法摆脱对自由的追求,对创造世界、科学、艺术、技术和历史必然性的定式。

是的,这就是绝大部分80后的青春轨迹。对比70后,他们在互联网时代,是作为追逐潮流者出现的,并抢得了先机,至今还牢牢占据着主流话语权和互联网高地。而是90后则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成为了互联网新规则的引领者,各种网络新名词,在80后看来,只感觉莫名其妙犹如天书,只能不断地靠百度才能不让自己落伍于时代。80后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游魂,一路疲于追赶着,却一直寻找不到寄身之处。

好不容易迎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80后正想要放开手脚开始在互联网上大干一场,结果00后们来了,开始说了:“我这个年龄做CEO感觉很正常。可能一些三四十岁的老一辈企业家,他们就没法了解互联网,因为已经老了。”(日前作为一家网络科技公司CEO的李昕泽,这个17岁的00后CEO面对某视频节目采访时如此说道),并且温柔补上了一刀:“90后的那群老年人当然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这让一群开始拿着保温杯用枸杞泡开水的80后中年人情何以堪?

不过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根据网上流传着据说是纳什·沃夏尔·硕德提出的“社会三定律”:一,任何比我早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裹步不前的老顽固。二,任何出生时间和我相差10年以内的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中流砥柱。三,任何比我晚出生10年及以上的人都是无可救药垮掉的一代。那么,我们还可以睥睨一下70后,再鄙视下90后,这或许是80后“我和我最后的倔强”了。

怀旧与未老先衰

时间回到2009年,那是北京奥运会与金融危机后的第一年,也是房价再次飞涨的起点或者是较为容易地跻身有房中产的末班车。然后,新浪微博运营,也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真正到来。这一年,最早一批80后马上迎来而立之年,其实可以作为80后整个年段群体的命运转折点。

那一年就有无数的案例,在为80后覆盖上“蛋蛋的忧伤”,奠定了这个群体的“丧”的底色。

《怀旧的未来》

作者: [美国]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译者: 杨德友

版本: 译林出版社 2010年10月

作者提出两类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试图超历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园;反思型怀旧则关注人类怀想和归属的模糊涵义,不避讳现代性的种种矛盾。”

2009年7月16日,“魔兽世界吧”有人发布了一个帖子,标题是“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内容也仅仅有“RT”两个字。不知为何,这个帖子突然火了起来,随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网友们不断的跟帖,不断的盖楼,一时间“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迅速成了网络流行语。

尽管后来这个帖子被证明是一次可恶的商业炒作,贾君鹏实际上是假的君鹏,但却依然无法掩盖这句截然而止、意味深长,然后,让人欲罢不能的短贴背后的当下时代特征,它点燃的一种怀旧症候,还顺带牵出庞大的怀旧症候群。

可以想象这样一句场景:在小学的操场上,你或者和小朋友们在玩游戏,或者在打架,或者在故意调戏你喜欢的小MM,而耽误了回家吃饭,这个时候,你家隔壁的或者同院子的孩子吃完饭出来了,然后对着你喊:×××,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然后你扔掉了所有手头的破事儿,狂奔回去吃饭,当然,你回家桌上大口吃饭的时候,你妈妈一定会边骂你,边让你吃的慢一点的,最后再多吃点。

随着“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出现的一张PS图。

到了2009年底,一则穿越贴,成为继“贾君鹏”之后的怀旧高潮,“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舍不得你们。”这寥寥十余字的帖子,却引来了众多网友的热捧。引来数万人回帖,而回帖人基本都是“80后”,网友们纷纷留言跟帖,说“告诉97年的我,你未来的老公就在楼上的理科班,这样你们就不会等了10年才在一起。”“流失的是金子般的时光,度过的却是垃圾般的寂寞”,有网友表示,“抱着开玩笑的心情进来,最后却是哭着回帖。”

还有一句话,来自2010年春节期间生猛蹿红的台湾电影《艋舺》的台词,迅速成为当时最红的网络流行语,成了不少80后网友QQ和MSN的签名:“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中国台湾地区电影《艋舺》(2010)剧照。

影片讲述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戒严令解除,各方势力重新洗牌讲起,主人公“蚊子”出生于单亲家庭,因一个鸡腿进入黑帮,他的机智应对吸引校园内的帮派学生“太子”与“和尚”赏识,“蚊子”的青春岁月从此有了兄弟义气支撑。但随着惹是生非、当地黑帮角头势力冲突,“太子帮”5人面对成长、利益,经历了锥心刺骨又难以回避的巨大风暴。残酷青春,生猛又华丽。

抛开电影情节,我们单单分析这句引发广泛共鸣的台词,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极具现实意义的内涵,它深刻触碰到大陆80后们的内心深处,揭示出了最大才而立,最小只有20岁的80后,已经被现实征服,开启了未老先衰模式。

让我们先回到这句台词,风,代表着动,呼风唤雨的豪迈,而草,则代表渺小静,这个转变,这个时代下,一起裸露出了一个无处安放的青春,和青春之下的无力感,完整地体现了从动物(风)到静物(草)的一个过程。

这和林语堂的判断一致:25岁到30岁这几年便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

这个学乖的极端表现,就是“遍体鳞伤”之后,彻底退回到“两耳不闻窗外事”,消极地自我封闭,未老先衰地“从外向型的动物凶猛退化到内向型的静物寂寞”,然后时不时“内牛满面”。

青春“一地鸡毛”

那时一个广告词说的很好:“三十岁的人,六十岁的心脏”,我们现在只要把心脏替换成心态,就成了另一句完美的描述语,大量的80后(那时还没有“屌丝”当道,还是被称为“蚁族”)从家门到校门,这个过程更多地像是圈养的宝贝,然后被毫不留情地撵出了校门,直面惨淡残酷的人生与职场,因此他们脆弱得无限自恋与歇斯底里。

在碰壁足够多了之后,他们就在前辈或者长辈的真理下,向现实妥协,被世俗征服,由外向型转向内向型,从风退化到草,主动或者被动地妥协、融入体制和主流,只有时不时怀旧感怀一下曾经的激情与纯蠢了。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译者: 陈伟 张新刚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汉娜·阿伦特传 2017年5月

阿伦特思想的历史基础,“是激发她进行思考的特定经验,是滋养她的友谊与爱,以及展示她的思维方式或思想风格。”即使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遍体鳞伤,仍旧无怨无悔地去爱这个世界。

当怀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当伤感成为一种消费品,当奋斗改变命运越来越成为奢谈,当理想越来越成为稚嫩的笑谈,生在红旗下长在改革开放浪潮的80后一代遗失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怀旧,往往是来自于对现实的迷茫与无奈,我们内心里也都明白,怀念的不是那些陪伴我们的那些人和物,而是怀念的,或许仅仅是单纯的自己与那种不像如今这般凌厉的现实的简单生活而已。

曾经,我们都是充满理想的一群青年人,伴随着改革开放,激情、奋斗、改变命运、创造自我价值等等成为关键词。那时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坚信,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但是到了现在,阶层固化是关键词,鄙视链是生活常态,北上广深是逃离不了的,害怕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我们更多的生命无力感的开始剧增,见识过太多了世事艰难之后,我们开始变成了需要心灵鸡汤或毒鸡汤的一代人了,青春只留下炖了鸡汤后的一地鸡毛,而“我有一个梦想”这种冷笑话,已经好久没有人谈论了。

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凌厉与梦想的苍白,却几乎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不由地患上生活焦虑症。我们更多地被房贷、被月供、被实现的各种物质压迫着,就在这个物质丰盛的时代里,不断地自我蚕食着理想,向现实妥协,被世俗征服。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场没有对手的战役,因为我们根本无从得知谁或者什么才是对手,我们总是像在自言自语,疲惫不堪地不停自我对决,最后自己就被自己被打败了。我们剩下的能够做的,估计也只能是朋友圈发发感慨,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然后再愿80后都可以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少女——好一碗滚烫的鸡汤啊!

提前衰老的中国年轻人: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政治跟你的幸福,到底有多大关系?

直接点击 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