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性签名 正文
【我很好反正一直都是偶尔被需要】林徽因卢小曼:在自己的节奏下,好好过这种生活

时间:2023-02-19 07:57:2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风吹的民国,才子佳人多如星星,林徽因和陆小曼都是当时闪现的传奇女性。

中西文化碰撞了她们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天生的秀美英惠,使她们成为最独特、最耀眼的。

就像《红楼梦》有“少数派”和“少数派”一样,100年来,“少数派”和“少数派”也没有太多口水战。

见过世界的女人最终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林徽因比陆小满小7个月,一出生就站在比普通人远得多的起跑线上。都出生在书香问题上,从小就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最好的西式教育。

卢小曼的母亲生了8个孩子,最后只有卢小曼活了下来。她从小体弱多病,父母怕养活不了她,所以服从她。

在足够的爱情中养育的少女,人生底色是奶茶色,温柔,和它一起过着春风般的生活,偶尔任性的自我变得更加娇气。

天赋聪明的小曼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能画诗的她能说多种语言,17岁时被邀请到外交部担任外宾的口语翻译,一度名声很高。

当卢小曼成为无数圈的主角时,林徽因的圈才刚刚开始开放。

如果卢小曼有幸福的童年,林徽因根本没有童年。林慧仁的母亲何雪原从小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做,脾气也暴躁,整天抱怨个没完。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喜欢何雪原,得到了妃子。妾聪明伶俐,又生了四个儿子,林长民受到了宠爱。

从小,林徽因和母亲一起住在后面冷清的小院子里,听着前院父亲和继母的笑声。年幼的她不敢任性,不敢放纵,似乎特别懂事。

林长民很喜欢李朝慧的女儿。出门的时候,他总是安排林徽因照顾好弟弟们,等她老一点,又让她管理家庭琐事。

同时,让她从小接受最好的教育。16岁时,英语说得很流利的她跟随父亲来到英国,进入当地学校学习了一年。

林徽因

由于欧洲生活,林惠仁的视野和见识开始高于普通少女,在女主的影响下,她沉迷于建筑,这也正是她毕生追求的事业。

在异国阳光的沐浴中,端庄温顺的她又增添了优雅和知性,脸上那调皮的酒窝悄悄地告诉了另一个少女的慧乔和灵气。

这样与众不同的她深深吸引了在欧洲学习的诗人徐志摩。为了能和林徽因在一起,结婚生子的他毅然和发妻离婚了。

接着林惠仁的行为令人诧异和佩服。她理性地摆脱了徐志摩炽热的爱,跟着父亲回国了。

之后,她参加了胡适等人组织的“新月社”,以秀美的外貌和粗俗的口吻开启了自己的社交圈。

林徽因的心,自己广阔的世界,在那里,她的鹰攻击长天,鱼翔浅地,阻挡她的绝不是爱情。这个异性让她变得温柔,失去了热情。

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

林徽因和陆小满都是见过世面的两个女孩。他们从小就见过各种各样的人,走过各种各样的路。他们最终会过上不同的生活,会遇到不同的人。

而这些人反过来影响他们的生活。这生活很精彩。

她逃脱的婚姻,她进来了

19岁的时候,还不知道感情是什么的小满,听从父母的命令,嫁给了青年才俊王熙。王熙性格内向,忙于工作,这样平淡的婚姻生活使小曼变得非常乏味。

与此同时,林徽因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确定了恋爱关系,杨林两家挨户对,双方父母也在玉成图谋婚事。

诗人的爱是天空的太阳。有时炽热地燃烧,有时云遮住雾,不知道他会呆多久,也不知道会飘到哪里。(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林徽因需要的爱可以不激烈,但必须是正确和稳妥的。而这一切,梁世成都能准确地给予。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去美国留学。

单身狗徐志摩借王熙只认识了陆昭,他发现小曼是一个才华不亚于林徽因的才女。

徐志摩一辈子都在努力寻找《唯一的灵魂伴侣》,眼前的小曼让诗人再次坠入爱河。浪漫的志摩遇到深情的牛湾时,注定要燃烧。(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爱情名言)

1925年底,22岁的小曼与王熙离婚。1926年,她和徐志摩举行了婚礼。

为此,她不惜打掉肚子里的胎儿。不幸的是,手术状态不好,她经常腰痛的病根扎下,失去了生育能力。

婚前,智

摩最爱的是小曼的灵气,他希望她能在文艺方面有所建树。但婚后,小曼时常晨昏颠倒,翩跹于交际场。

唱戏、写诗、画山水花鸟,这几样小曼自然是样样拿手,可年轻的她刚从一段枯燥的婚姻中解脱,她大概只想纵情快活,做回真正的自己。反正,还有大把时光。

陆小曼

志摩最爱的女子,是存在于幻想中的,世间没有哪个女子能如他所愿,能成为他一辈子的女神。

当理想破碎一地,当幻想中的美好婚姻也被现实击打得支离破碎,横亘在徐陆中间的,只有一地鸡毛。

当年的柔婉乖巧少女陆小曼勇敢地逃出了父母给她指定的婚姻,而坚强独立少女林徽因则安稳地走进了父亲给她指定的婚姻。1928年,24岁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了。

婚后,在北平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里,林徽因的博学和才情深深吸引了文学艺术界的一众领袖人物。

哲学家金岳霖毗邻而居,为之终身不娶的故事,更是让高贵优雅的徽因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其实,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怕把握不当,一不小心就越界。而徽因的理性和克制,让她在两性关系上开辟出了一条恋人和朋友之外的路。

不管一段感情最终走向何方,她都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养分,来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充盈,并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

她从诗人徐志摩那里读懂了诗,并由此走上了写诗的道路,随手一写就是流传甚广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与梁思成辗转各地研究中国古建筑,随后共同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建筑系,建国后又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建筑师。

可不幸的是,1931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了。

滔天的谩骂声一股脑儿涌向陆小曼,认为都是因为要供她奢靡的生活,徐志摩没日没夜地两地奔波,才导致搭乘免费班机而出了事。

世人似乎忘记了事情的真相,诗人此行是为了听林徽因的讲座而去的。

小曼忍受着世人的白眼和痛骂,却什么都不说。世界已在眼前轰然倒塌,她独自默默承受了一切。

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

志摩亡故后,小曼也不过29岁,容颜姣好,芳华未老,身边不乏追求者,但她都谢绝了。

从此以后,小曼洗尽铅华,独掩柴扉,潜心作画。因腰疾时时发作,好友翁瑞午频频去她家中医治。时间久了,小曼便与之同居了。

翁瑞午尽心照顾着小曼的后半生,即便为她倾家荡产亦不足惜。江湖儿女,豪情如此!

渐入晚境的小曼以书画为友,烟霞点染的青绿山水,淡开了曾经繁华富庶的淋漓金粉,晕染了曾经衣香鬓影的十里洋场。那些生命里人来人往的热闹,竟仿佛已是渺渺前世。

陆小曼

与小曼一生纵情恣意爱自由,最终触摸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不同,徽因的一生像是一把弓弩,始终拉得满满的。

从小,她就养成了掐尖儿的性格,做什么都是竭尽全力,从个人形象到事业理想,从诗歌到散文到建筑,恨不得开发出十项全能。

与梁思成一同考察中国古建筑的时候,她风餐露宿,损坏了身体。后日本侵华,逃亡西南的途中一路风尘,数次高烧不退,旧有的肺病更加严重。

养病期间,她也不闲着,写诗、写小说,这些都是耗费心血的事情。

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已形容枯槁,但仍坚持为新中国完成了好几项重要的工作:

设计国徽;抢救景泰蓝工艺;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

徽因最好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这一切纵然让她获得了倾慕和敬仰,但如此用力的一生,会不会让她在弥留之际,有那么一丝丝的后悔?

两位旷世才女的身体都不太好,年轻时都是弱柳扶风之姿,年长后更是无赖病魔昏晓侵。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1955年,林徽因病逝的时候,年仅51岁。1965年,陆小曼病逝的时候,也不过62岁。

林徽因最后安葬于北京八宝山;而陆小曼则葬于苏州东山清冷偏僻之处,与徐志摩合葬的心愿,最后也未能实现。

生命的最后一刻,小曼会不会为自己的纵情恣意而感到一丝丝后悔?

对于普通人来说,理想的人生是稳定的惰性气体,年轻时克制欲望,年老时体面离场,去世时身边环绕着至亲好友。

可这绝不是小曼想要的人生。

她这一生,活得那么坦荡而真实,完全听从自己的内心。

与王赓离婚也好,与徐志摩热恋也罢,及至最后青灯古佛一般的生活,都是她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追寻。倘使可以再活一回,我想她依旧会为了这世间美好,而纵情千千万万次。

我们作为个体,是选择林徽因这样用尽全力创造成就的人生,还是像陆小曼这样听从内心,拥有真实而坦率的一生?

其实,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荣耀和局限,人人都有平静表面下难与人言的酸辛和悲苦。而人生的吊诡之处在于,无论我们怎么选,到最后总会留下点遗憾。

每个人实现自我的方式都不一样,无所谓好坏。有人喜欢平凡度日,有人喜欢精彩亮烈;有人喜欢绕远路多看看风景,有人喜欢走捷径一探究竟。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

反正,对每个生命来说,到最后何尝不是殊途同归?

还是村上春树说得好:“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的怎么也长久不了。”

人生既有千万种姿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听从内心的召唤,明白适合,懂得取舍,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安抚内心的欲壑。

林徽因和陆小曼看似是一个女人的一体两面,其实,往深处看,她们有不少共通之处。

绮年玉貌之时,她们都有一大票爱慕者;年华渐衰之时,都过着病魔缠身、贫困交加的日子。

其实,只要她们像有些文人那样审时度势,暂时委屈一下,人生处境就大为不同了。

小曼是不会愿意的。志摩去世后,胡适想要资助小曼,被她婉拒了。她只愿一生清寒,用心作画,潜心编辑《徐志摩全集》,努力成为志摩当初想要她成为的样子。

徽因也是不会愿意的。当初北京古城墙被拆的时候,她拍案而起,扯着嘶哑的喉咙与人争辩。

林徽因

归根结底,她们都是个性率真,有风骨的一代名媛!她们内心有底线和准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林徽因和陆小曼,都享受过最好的,也都经历过时代的震荡和命运的转折,但她们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从容优雅处变不惊的风度。

这才是真正的贵族风仪!

作者 | 水清,擅长有温度有深度地书写民国旧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