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银字的qq名字’带有银字的名字大全?

时间:2023-03-07 06:53:5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贵阳青岩板块路两边的银饰店里,“东、东、东”小铁锤发出的推杆声总是吸引很多游客来围观。

银匠艺人一会加热,一会敲击,一块平凡的银条开始千变万化;再经其精心雕琢和打磨,一件蕴藏众多贵州元素的精致银手镯就跃之出炉,迅速被一位女游客抢购入囊中。

千锤炼精,匠心凝神,细琢赋韵。

贵州银饰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创新,代代银匠艺人的薪火传承,每一件银光璀璨的精美饰品,均是凝聚银匠智慧、技艺和情感的匠心之作。如今,一群对银饰孜孜不倦的银匠手工艺人,技艺越来越精湛;众多作坊及企业正茁壮成长;产业链的营销体系、相关渠道和平台日趋完善……贵州银饰这块独具魅力的“银字招牌”,其绚丽银光开始散射四方。

现场献艺一展银饰加工魅力。

锻造技艺传承千年炉火纯青

千年技艺、百年传承。苗族银饰的种类很多,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牙签、髻簪、耳环、手镯、戒指……从头到脚,无处不饰。苗族银饰不仅瑰丽多彩,且极具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其中一种独特响铃为例,无论项圈、挂牌,还是吊牌、围腰吊饰等,时常都佩有响铃,彰显了苗族几千年迁徙史遗风。每当人们观看《多彩贵州风》节目或电视台播放的贵州民族舞蹈,让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姑娘们的翩翩舞姿和原生态的歌声,还得数她们身上银光闪闪的众多银饰。

有着“中国银匠村”之称的雷山县控拜村,就有一群一辈子对银饰孜孜不倦的执着银匠艺人。

控拜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光宾是银匠世家第五代传人,打制银饰工具极为简陋和古朴,一把铁锤,一盒锥子,一根铜管,一个土风箱,就是这些简单的工具,演绎了苗家人千年来的银饰锻造技艺。

杨光宾说,当地的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400余年前,控拜银饰的造型、花纹和布局对称均衡,图案各异,粗犷中见精细,形成了独具控拜苗族风格的装饰艺术。

控拜村由上寨、中寨、下寨三个部分和新寨组成,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人;全村近九成村民,都有一身过硬的银饰加工技艺。村里的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传男不传女,世代相袭。农闲时,大部分的村民都会外出走村串寨为别人加工银饰。由于技艺好,经常出现在某个村一接就是十天半月的活。

时下,对于“工匠精神”的诠释,几乎是以瑞士制造为蓝本:“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代代相传的贵州银匠同样如此:对他们来说,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更是一种执着,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几百年的沉淀积累,无疑就是份量十足的工匠品牌典范。 如今,贵州的银匠高手们凭借过硬的技艺,不仅在国内赢得了良好“口碑”,还成了各方争抢的“特殊人才”和“镇店大师”。

巧夺天工的纯手工银饰品。

“传家宝”变“黄金矿”

在贵州,银饰无疑是一块沉甸甸的民族文化瑰宝。不过,在相当一段时间,人们仍然处于“守着宝山过着穷日子”的窘境,令不少民间高手们黯然神伤。

然而近年来,在多彩贵州风的吹拂下,贵州旅游业的日渐火热,给银饰品加工也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年轻一辈初尝“甜头”后赫然意识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传家宝”是一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黄金矿”。

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李光金凭借祖传“独门绝活”,带着两个儿子在锦屏县开了间银饰铺面,生活越过越红火。银匠黄培银不仅在雷山县城的银饰铺打制的同时,还每年抽时间前往青岩古镇、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打制银饰。

在麻料村“万元户不是富,十万元户不算富,百万元户算小富,千万元户才算富”。村里的李光雄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开了8个银饰专卖店,已是千万元户。村民潘世龙大学毕业后仍操起祖传手艺打制银饰,开了“苗王银庄”银饰店,还在阳朔开起分店。

杨光宾告诉记者,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银匠首先要把熔炼过的白银经过反复锤打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然后利用压、錾刻、镂等工艺,制作出精美纹样,再焊接或编织成型。一件银饰需要经过近30道工序才能完成。为了让其技艺得到更好传承,让更多的人有一条生计,他教出的30多个徒弟,也纷纷开了银饰加工店铺或工作室。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众多技艺高超的银匠从为别人打工,转变为自己创业。一方面,“万户小老板工程”的启动,为优秀的手工艺人带来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贵州省实施的“3个15万”政策红利,更让其发展如虎添翼。

不但个人创业如火如荼,省内众多与银饰相关的中小企业发展形势的前景也十分喜人。

贵州印象苗族银饰刺绣有限公司成立后,在“创新苗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的理念下,着力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纯手工艺品领头企业,拥有员工200余人,日产量达3000多件,月生产能力10万件,年销售1亿多元。在其努力拼搏下,成为我省一家有竞争性、有创新性的古文化苗族工艺品生产企业。

“经常出现客商上门等货、产品供不应求的火爆场景!”贵州永冲银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企业加工的银角、银帽、银片、银泡、围腰牌、围腰链、亚领等5000多种银饰,除了在国内受追捧,还远销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地,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从“两赛一会”到“民博会”平台越搭越宽

空有高超技术,却无用武之地,是一件十分无奈的事;在推动银饰品牌发展中,贵州最令人称道的,就是千方百计为民间艺人搭建“想舞就舞”的平台。

从2006年开始,由省委、省政府举办、省经信委、省旅游局、省中小企业局等共同主办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成了各类民间手工艺人同台竞技,展现风采的平台。不少“草根艺人”,凭借独具匠心的作品和精湛的技艺,跻身“贵州名匠”行列,甚至获得“大师”殊荣。

“两赛一会”的举办,实际上是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将贵州独特的人文、工艺、材料、民间绝技、旅游体验结合,推广传统民族技艺的全民创业活动。风雨十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如今已升格为“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文化旅游产品博览会”(简称:民博会”),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水平逐年递增。

从人才和作品的挖掘上看,活动中先后评选出代表贵州手工艺品的“贵州名创”数百项,代表贵州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水平的“贵州名匠”500多名,省级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达到100多家。仅在举办之初,全省就挖掘出4462名能工巧匠和9053件设计作品……。从开拓视野提升技艺看,以去年的“民博会”为例,除了来自国内的大师,还有吸引了俄罗斯、荷兰、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埃及、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手工艺大师前来,形成中外大师云集的盛况。

看到贵州银饰发展大环境的新变化,贵州匠心多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漆云庆感到由衷的欣慰,在他看来,此举就是通过挖掘深藏大山中的能工巧匠和优秀作品,让贵州的旅游商品产业迅速地发展。

漆云庆回忆,2006年前,很多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品只能通过自己推销、朋友介绍的方式消化商品。“两赛一会”开始后,匠心多彩先后建立了贵州省旅游商品创意研发与配套加工服务平台、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体验中心、贵州旅游商品营销采购中心,通过调研、实物交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配送等,推动贵州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

平台是产业链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银饰产业链条的逐渐完善,银饰品及其他工艺品通过展会,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民间艺人、作品也通过这一平台走出贵州,走出国门。

“五步棋”让银饰走出贵州

贵州银饰品牌发展方兴未艾。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好银饰产业,打响贵州银饰品牌,让这块“银字招牌”灼灼生辉呢?

漆云庆通过自己企业的实践得出结论——创新服务模式,培育企业,培育品牌,可让更多旅游商品走出贵州。匠心多彩聘请省内外高校、专业机构、专家学者成立旅游商品咨询、培训服务专家组,以本地市场为依托,联系市场与研发工作,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通过平台将研发产品以知识产权价值互换的交易方式出售或授权,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目前,匠心多彩已成为贵州省旅游商品设计、销售、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作为全省旅游商品行业龙头企业之一,贵州省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国艳说:“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正在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及旅游商品标准化平台,让旅游商品能标准化、系统化、产业化、规范化。相信这些平台的建设,将让黔粹行的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贵州省全域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贵州省智慧产业集团董事长杨敢博士说:“银饰是贵州各少数民族酷爱的妆饰品,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美学价值,有很多工艺和图案堪称银饰品中的‘活化石’;在工业时代,薪火相传的手工银饰令人倍感亲切;要千方百计的塑造好贵州银饰品牌,让其光芒更加璀璨绚丽。”

在杨敢看来,要想让贵州银饰品牌更加璀璨,关键要走好“五步棋”:

一是形成“区域主流”和“区域强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机械化银饰产品充斥市场,这些以追求流行时尚,使用镀银工艺的机械化银饰产品占据了主流市场,而以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为主的贵州民族银饰还是非主流产品。随着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价值发现和贵州旅游业快速发展,带动贵州银饰产品的发展,世界银饰的流行趋势也正在发生变化,在此机遇中,贵州本土能工巧匠和企业应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格和系统的银饰产品,迅速占据旅游市场,形成“区域主流”和“区域强势”品牌。

二是创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银饰:许多产品“叫好不叫座”,症结就是产品不适用,表现形式单一。贵州银饰的工艺十分精湛,但是所创作的产品与市场现实所需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如果更加注重与其他产品有机融合,将会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2017年,将是贵州银饰行业的品牌塑造之年,强强合作好过单打独斗,整合创新好过固步自封,只有通过与配套产业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不同体系不同行业的交流,才能开辟产业新蓝海。

三是要有“万变不离其宗”的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有些东西能变,有些东西却千金不换。既要有万物为其所用魄力,也要有“万变不离其中”坚守,让能银饰更好地发展和传承。

四是让匠才辈出:银饰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在人才,难点在人才,潜力仍然在人才。以往的传承模式多以代代相传为主,难免有门户之见和“闭门造车”的窘境。如果成立相应的专业技校和研究院,聘请民间大师为教师,将其宝贵经验汇编成教科书,让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入学深造,将会培育出更多适用的人才。

五是注重互联网“新玩意”与银饰“老古董”的结合:由于银饰在产品体系更新速度以及货品流动速度上的过快,使得其进驻电商平台的成本相对偏高,但对于我省银饰产业而言,依托互联网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规范化、品牌化,与时俱进,是刻不容缓的。

  • 相关阅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