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名大全 正文
当初的承诺、当初的承诺有没有兑现

时间:2023-03-10 09:59: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老师们还记得你不能回答问题。他记得你当年许下的诺言。

  白露节气过后,静海区中学教师王洪钢,将迎来执教生涯最后一个教师节,他希望在这天,能够完成一个心愿。

  2004年秋天,王洪钢曾让62名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在一张小卡片上写下诺言,17年后,王洪钢想把这些小卡片还给那些学生,但他无法找到所有的62名学生。

  王洪钢能如愿吗?同学们,17年后你们是否还记得当初的诺言?

教学中的王洪钢

  17年前的诺言

  中学,承载着年轻梦想启航的地方。

  静海六中新校区,一群刚刚入学的新生从篮球场经过,一个身穿白衬衣略显消瘦的身影向他们走来。擦肩的距离,他们互相对视了几秒,学生们喊了一声:“老师好!”学生们口中的老师名叫王洪钢,他正匆忙去见一位学生,在学校里能让老师心急火燎的只有他的学生。

  王洪钢要见的是他17年前教过的学生王智刚,高中毕业以来,王智刚第一次见班主任,心里还有些紧张。“当年没少让王老师操心,也没少挨批。”王智刚说。

  师生没有过多寒暄,也没有当年老师批评学生那样严肃,倒像是长辈和晚辈的家庭聊天,王智刚向班主任汇报着十几年来工作的进展。

  王洪钢敲了下桌子,像是想到了什么,拉开办公桌,在一沓教案下方压着一个陈旧的文件袋,打开文件袋,里面是一沓卡片。

  张君贤、韩峻、张明莹、李甜、程斌斌、岳金盛、李刚……

  师生二人轻轻翻看着每一张卡片,仔细读着每一个名字,62张卡片,62份承诺,来自当时的静海一中高三年级十四班。

  当翻看到自己的那张卡片时,王智刚脸红了,甚至已记不得卡片上的内容。当年王智刚写下的是一份承诺,他的理想院校是复旦大学,学习计划是早晨6:10起床背10个单词,学习目标要进入年级前20名,赶超对象是同班的张君贤。

  当年张君贤经常拿班级、年级第一名,戏剧性的是张君贤最终考入了复旦大学,王智刚考入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愿望是美好的,至少证明我们曾努力过。

  王洪钢将62份小卡片交给王智刚,也是拜托他,希望将小卡片物归原主。小卡片本就属于学生们,王洪钢将小卡片作为礼物送还给学生们,算是师生情谊的见证,也算是对自己执教生涯的告别。

  如今,17年前的少年们已过而立,当年的诺言是否还能唤起这群青年人的激情和勇气。对于即将退休的王洪钢来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永远不要放弃梦想和信念。

  精神鼓励教学法

  怀揣着62份小卡片,王智刚带着老师的嘱托,开启一条寻人之路,也是打开尘封17年的记忆,这远比组织一场同学聚会还要难。

  62人散落天涯,大部分人已经多年未联系,如何找到?找到后,万一同学们忘了小卡片的存在,还需要解释一番。

  当张明莹拿到自己那张小卡片时,久久难以释怀,她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高三十四班。张明莹的小卡片中写道,她的理想院校是河海大学,她想参与国家的水利水电事业,如今和王洪钢一样成为一名教师。

  2004年秋天,静海一中高三十四班开学第一课,王洪钢让全班学生在小卡片上写下诺言,内容包括:最喜欢的名言,每天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理想的大学。小卡片一式两份,一份贴在每个人的桌角上,另一份由王洪钢保存。

  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谁学习成绩下降或者近期表现不如意,王洪钢就会让学生看一看自己亲手写下的诺言,以示鼓励。

  尽管执教多年,但王洪钢依然觉得高三十四班比较难带。这个班是文科班,学生从各班汇集至此,可谓“大杂烩”。要想统一班里的学生思想和学习韧劲,需要下足功夫。

  王洪钢想了很多方法鼓励学生们,用小卡片写下诺言是其中的精神鼓励法之一。

  当年张明莹坐在教室第一排,正对讲桌,贴在桌角的小卡片经常被老师拿来做示范。

  张明莹说,王老师教政治学科出身,有许多经典语录,比如:“敢为人先,争当第一;坐得住,深的进,学的活,用辩证的眼光看这个问题……”

  很多同学听到这些语录都会暗自发笑,当然如果一旦笑出表情或者笑出声,那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过,这种方法确实给人鼓励,也让当年缺觉打盹的同学瞬间清醒。

  2005年3月,王洪钢接到调令前往静海六中任教,但此时距离高考仅剩2个多月。有些学生听到传言,班里出现骚动,对王洪钢和学生而言,如果高考冲刺阶段突然“换帅”,高考结果可就悬了。

  王洪钢向上级请示,瞒着全班同学将调令偷偷收起,继续执教,传言被打破,学生们心里踏实了。

  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那一天,所有的学生既紧张又兴奋,平时安静的自习变成了狂欢,同学们憧憬着大学生活,甚至有些人已开始互道珍重,而王洪钢却悄悄锁上办公桌离开他熟悉的教室和学生,临走时他只带走了几本教案和62张小卡片。

  在一片喧哗中默默告别,或许只有王洪钢自己明白当时的心情。尽管张明莹和王洪钢同在一个城市教书,但她一直不知道这些秘密,甚至不知道王洪钢仍然保留着她的那张小卡片。

  填报志愿结束后,所有的学生离开,高三十四班课桌上留下了模糊的、残缺的小卡片,它们的主人即将远航。

  若干年后,有人去国外读书,有人远嫁海外,有人留在了北京看雪,有人成了南方姑娘,但那张小卡片却被记忆深深掩埋,主人不再触碰,新人将它抹去。

  只有王洪钢将它们保存了下来,用来激励后生。

在静海一中教学期间的王洪钢

  最后一次讲“我们的理想”

  王洪钢到静海六中上任后,继续从事政治学科教学,他给新学校的学生们讲小卡片的故事,精神鼓励法变换了多种,但唯一不变的是那些小卡片。

  静海六中毕业生王鹏曾多次看到过,甚至读过小卡片上的内容,王鹏觉得小卡片上的内容能时刻为他们“充电”。

  2012年,王洪钢脑部做了一次大手术,术后他退出了教学一线,尽管在管理岗位上,但他仍然拿小卡片来鼓励学生。

  王洪钢的女儿王恩莹记得,几年前搬家时,扔掉了很多老物件,当时一个有些破旧的文件袋被她丢进垃圾桶,王洪钢发现后立马急眼了,父女俩翻了两个垃圾桶才找回文件袋,直到数出62张,一张不少才放心。

  2021年9月,又是一个开学季,也是王洪钢执教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教师节。他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开学第一课,主题是“我们的理想”。这是一场聚会,也是一场告别,更是一次纪念。

  与以往不同的是,听课的学生是一群中青年,有人带来孩子,有人带着老公,有人从北京赶来,有人扔下赚钱的买卖,还有人通过视频直播……

  这些学生是静海一中1992届、1997届、2000届、2003届和2005届毕业生。因为一张小卡片,横跨13届的学生聚到了一起。

2005届学生的小卡片

2005届部分学生和王洪钢合影

  至今王洪钢都记得每个人的理想:“你当年想考中国政法大学,后来去的西南政法;你想当老师后来当了公务员;这里面就张明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当了一名教师……”

  台上的人依旧,台下还是熟悉的面孔,有些人发福了,有些人晒黑了,更多的人成熟了。

  面对曾经的学生们,王洪钢第一次谈起了自己的理想。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一个农村娃考入大学,是十里八乡的大新闻,在王洪钢看来他只是不想整天趴在地里打玉米,他想靠知识改变生活。

  1985年,政法系毕业的王洪钢想当法官,却被分配到静海一中当老师。

  当年也有情绪和不甘,一个农村青年和一群城里的少年,总会有些代沟,管得严了,学生们不服气;管得松了,学习成绩提高不上去。

  刚入行管不住学生,提高不了成绩,家长急,王洪钢也急,他一度想放弃教师职业。

  后来和学生交流的多了,慢慢发现学生的可爱,发现教学的意义,从此塌下心来执教,这一干就是36年。

横跨13届的学生代表为王洪钢献花

  在很多学生看来,王洪钢执教古板,性格固执,脾气暴躁。或许那都是表象,就像张明莹在《致老王》诗中写道:“您略带方言幽默地上课,让我们仿佛置身在相声中听讲,严肃训话时,课堂上又似乎针落会响,惟余慌张。自习课的后窗,总会有双黑色眼镜框。或是紧锁眉头,或是满意翘望。”

  9月9日,当年高三十四班的62名同学中已经有52人建立了联系,张明莹正在寻找剩下的10名同学。届时,62张小卡片将逐一归还给每一位同学。

  同学,17年后,也许你已忘记了小卡片上许下的诺言,像蒲公英散落在各地,也许忘记彼此的名字。但青春的故事里,有个男主角,他叫“敬爱的老王”!

津云新闻记者 王曾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