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中秋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杨村社会福利院的146名服务对象刚刚度过了热闹的一天。
他们大多在社会上无依无靠,生活困难,但聚餐、唠嗑、猜灯谜,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而在两百三十米开外的广东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长廊两侧挂起手工灯笼,曾在外流浪,离家越来越远的人们少有地感受到中秋氛围,内心的偏执,又化解了一点点。“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希望每个身处困难的人们都能感受到祥和温暖以及社会的关照。”广东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社会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民政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为孤儿、特困老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救助服务、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常年无休。
而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这些离家很远的人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关爱,正因此,广东省杨村社会福利院、广东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等民政服务机构在继续以高于社会面标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为服务对象送上节日祝福和浓浓关怀。”上述负责人说。
百岁老人的第六十五个中秋
和
特教班孩子的第一个中秋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广东省杨村社会福利院位于该镇的594乡道上。没多少人知道,102岁的陈伯原来在院里生活了65年。
该院负责人告诉记者,杨村社会福利院是一家综合性慈善福利院,主要任务是对无依无靠的老人、孤儿、社会流浪人士、残疾人士等提供助养生活服务,为社会家庭中无力照管的自费老人、残疾人员等提供短期生活托养、医疗康复、生活自理训练、技能培训等服务。
陈伯是其中一人。和他一样需要福利院支持和陪伴的,在院里就有一百四十五人。曾经,中秋等团圆节日是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都避忌的一个话题,对许多人而言,一家人团团圆圆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近乎说不出口,却永远揪着不放的心愿——就是时刻被挂念,有家有归处。
但在这六十五年里,陈伯在社会福利院找到了家。中秋节前夕,这里组织开展“花好月圆 用爱伴行”中秋联欢暨生日会主题活动,大家紧握工作人员双手开心畅谈。而陈伯不停地说,“我在福利院生活了65年,度过了许多个难忘的中秋,真的很开心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有大家陪我一起度过,感谢福利院给我一个家!”
在社会福利院,不仅有老人,也有孩子。
自2014年以来,省杨村社会福利院与惠州市特殊学校开展特殊教育项目合作,开展初期,特教班的学生大多存在认知能力较低、无法集中精力上课、人际沟通存有障碍等问题;特教老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评估,结合实际制定了人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学方案。目前在特教班进行试读的小梁也分享道:“这是我来到特教班过的第一个生日、第一个中秋节,在特教班里我认识到了很多新朋友,我真的好开心呀!”
活动中,陈伯、小梁等人猜灯谜、玩游戏,品尝着由工作人员与特教班学生共同制作的水果拼盘以及低糖月饼,好不热闹。而为给于医疗机构托养的服务对象送上中秋祝福,省杨村社会福利院亦组织了队伍前往医院探望在外住院服务对象。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了解服务对象的住院情况,掌握病情动态,以便后续提供更为专业的治疗方案和康复计划。
一场中秋联欢会,撩动归家的心意
广东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和省杨村社会福利院就在同一条乡道上。
“中秋佳节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而滞留在救助管理机构的受助对象却因种种原因无法与亲人团聚。”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机构主要承担粤东及粤北地区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安置和跨省接送任务,恰逢佳节,中心都会通过制作灯笼、分享月饼等形式,传递喜庆祥和气息,增进受助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期盼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离家再近一点点。
今年,中心举办了“月圆人团圆,情浓意更浓”中秋联欢会,受助对象在中心长廊两侧悬挂着亲手制作的中秋灯笼。一盏盏大红灯笼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红火喜庆。“真漂亮!”“有了过节的味道”……不少受助对象看到自己刚刚挂起的中秋灯笼忍不住夸赞起来。而在社工的指导下,受助对象分组制作灯笼并写上节日寄语悬挂起来,为中心增添了欢乐温馨的节日氛围,让他们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无“家”胜有家的温情。
会上,社工播放了已成功寻亲返乡受助对象与家人团聚的视频,帮助他们回忆以往自己家乡过节习俗与情景,引导滞留受助对象产生共鸣,为寻亲积累资料。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胡文龙为受助对象送上节日祝福,与他们深入交流,转达上级领导对他们的关心和问候;并鼓励他们不断回忆过往经历,主动与工作人员讲述个人成长、家庭情况、生活环境等点滴信息,为寻亲提供尽可能多的线索。随后,大家围坐一起,尽情畅谈,品尝月饼,共叙乡情,欢庆佳节。
省第一救助安置中心负责人表示,中心将继续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发扬“专精细实”工作作风,为受助对象做好日常生活照料和社工专业服务的同时,积极尝试多种方法,挖掘寻亲新线索,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受助对象找家,早日与亲人团聚。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赞 通讯员:莫冠婷、陈泳秀、项建标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