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中秋节”,是与月亮关系最密切的节日。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南京人也被称为“团员节”或“八月节”。
与“月”相连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
自古以来,南京人就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合家团圆,共庆佳节,赏月吃月饼,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过去,南京有着中秋祀月“斗香拜月”传统习俗,在桌案上摆放好用若干个小香扎柱搭成的四方形香斗,斗内铺满香屑或沙土,在上面插上香。在最高的香柱上黏上“月宫纸”扎的魁星和“月宫状”彩色的旌旗。旧时祀月的用纸非常讲究,上面会画上月宫的图案,所以被称为“月宫纸”。桌案旁还要陈列菱角、藕、栗子和柿子等“中秋八鲜”作为供品。到了晚上点燃斗香,随后祭酒、读祝、上香、祭酒、读祝,全家一起向月神行三拜之礼,称为“拜月”。祀月之后,全家会围坐在一起,分食用面和糖果为馅做成状如盘子大小的月饼,俗称“团圆饼”,取其形状“团圆、团聚”的意思。
斗香拜月之后,老南京人都会走出家门,到月光下去走一走,过去称为“走月”,也叫“踏月”,文人雅士也称为“赏月”“玩月”。南京城有许多赏月、玩月的绝佳地点,明初时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都是供人赏月的好去处,其中以游玩月桥者为最。现在赏月的地点更为丰富,例如白鹭洲、北极阁、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等。老南京人还有“摸秋”的旧俗,中秋月圆的夜晚,妇女们常常前往花园或是菜园,希望能摸得瓜果,意味着能怀上男孩。还有另一种类似的习俗,就是亟盼生育的妇女,在游玩过夫子庙后,须过秦淮河的桥,到桥南去兜一转。回来之后,便会怀孕。“摸秋”一词如今已成为南京俗语,意指人欲行又止,想停又动,磨磨蹭蹭。
与“圆”相关寓意美好的饮食文化
俗话说的:“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分食月饼是家家户户在中秋节时十分重要的一个礼仪,也逐渐形成了苏式月饼、京式月饼、广式月饼、滇式月饼四大月饼体系。南京的中秋节,除了有着与众不同的节俗外,也有很多独特的中秋美食。
南京六合“赖月饼”的制作技艺已被认定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经六合太平寺,正好是中秋节,寺庙方丈就将制作的月饼进献给了乾隆。乾隆品尝龙心大悦,便以方丈赖月大师的法号赐名“赖月饼”,随即成为了贡品。如今,在六合瓜埠老街的谢氏月饼作坊依旧在售卖这种月饼。
在南京,中秋又称为“八月节”,老南京人尚八,所以餐桌上也会凑出八样菜肴,南京话叫“八样头”。老南京人中秋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当数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现在的南京人也会吃盐水鸭。老南京人把嫩藕、菱角、马蹄、鸡头秆、蒲芹、芋头等称为“水八鲜”,也有的地方称为“中秋八鲜”,其食材也略有不同。每当到了中秋,就会用这些时令蔬菜做成糖醋(桂)花香藕/芋艿、栗子烧仔鸡、菱肉烧鳜鱼、芋头炖肉或是老菱烧肉等,凑成“八样头”,这样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方有一种归属和快乐。
与时俱进的中秋复兴之势和社会交往新礼节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给了南京人赏圆月、观古礼、品美食等承继传统的好机会。
中秋节,以“月圆”预示人的“团圆”,最初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期盼着未来的风调雨顺和农作物的丰收。后来,人们都想要沾一沾“团圆”的喜气,便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用来表达家人团圆的美好意愿。到了现代,月饼更成为了中秋送祝福,表达祝愿友人、亲人合家团圆的最佳节礼。老南京的“拜月之礼”已淡出人们视线一段时间,近年来在南京又有了复兴之势。中秋节时,人们会前往南京大报恩寺观赏或参与“拜月”,以此祈福风调雨顺年年丰、月圆人圆事事圆,以及家和国和天下和。
夫子庙的文德桥、乌衣巷依旧是赏月、踏月的好去处,“家家走桥,人人看灯”是夫子庙中秋节灯会的真实写照。现在更是可以乘着舫船夜游秦淮河风光带,南京汇集天下文枢,是人杰地灵之处,古代常常出状元。因此中秋到魁星阁下,可以看到状元巡游、花灯满街的繁华景色。鸣锣祈福后,还可以到西耳房读书,也可至东耳房品茗、参观。此外,对南京人来说,中秋节“赏月也赏乐”,前往中山陵的音乐台,便可以享受一场视听盛宴的南京森林音乐会,或是参与“狂欢节”,这也成为了当下南京人又一新民俗。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