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下周二将迎来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午节、“五一节”、“五月节”、“五一节”、“艾节”、“端午节”。
我想很多伙伴都已经吃上香香甜甜蘸着白糖的粽子了,当然比这更高兴的是作为学生上班族可以放假休息旅游度假,商家可以搞起活动大赚一把,作为现代人享受着前人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我们当然有义务知道它的来历。说起端午节的来历,所有读者肯定会异口同声的说:这谁都知道啊,是为了纪念屈原啊。没错,当前我们国内主流的对于端午节的意义的确是来自于纪念伟大的楚国诗人屈原,其实除了这之外还有其他几种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之说。
主流来历一:纪念此日殉国明志的伟大诗人屈原
屈平,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屈原乐平里。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杀,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从留下来的吃粽子和赛龙舟的文化传统来说,端午节来源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大相吻合,也足以另世人感动并祭奠这个伟大的名族英雄,伙伴吃粽子的同时不要忘了缅怀一下屈原。
来历之说二:迎涛神源于纪念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大夫伍奢之子,春秋时期(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对于热爱历史文学的读者来说,伍子胥一定不陌生,即便有些伙伴说不他的故事,但也叫的出他名字,同样是是位慷慨爱国士大夫,不得不说过于忠诚确无大益,在官场仕途来说清者难清,迟早遭人陷害,也不禁被后人所唏嘘。
来历之说三: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
曹娥(公元130-143),上虞皂湖乡曹家堡人。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见其尸。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曰:父在此,瓜当沉。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遂自投于江而死,五日后抱父尸出。"(前为原文,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把瓜抛投到江上,以保存她父亲的尸体。说:父亲如在这里,瓜应该会沉下去。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元嘉元年(151),上虞县令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此种传说本人也尚且看的太懂,也许在当地人来说曹娥的孝心更能使人以铭记,百善孝为先也是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做人准则,后人为曹娥立庙,证实了这个还未成人的孝女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且看当今社会啃老现象不说,不孝不赡者大有人在,在我们当节日过时候,更值得去深刻的认知和反省。
来历之说四:龙图腾·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这就比较玄幻了,也许对于中国来说龙是千古以来的崇拜和信仰,投粽子和龙舟等皆与龙有关,但是相较于前几种,人们更倾向于性感的表达。
来历之说五:不吉利的“恶日”之说
一般认为,端午节的形成源于古代的避"恶日"。端午日与夏至日临近,这一时期,阳气最盛,各种蚊虫出现,而且时逢"重五",五是阳数,重五也有"极阳"之意。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阴阳和谐,对于这种阳气极盛的日子一般认为不吉利,恶疠病疫多泛滥,于是形成"躲午(五)"习俗,后来以讹传讹,遂成端午。
大致是因为此一说不吉利,等同于霉日,不太值得去注重吧,偏向于八卦未能流传的太久。对于这种来历,我只能对伙伴们说,我们还是一起吃粽子吧哈哈。
来历之说六:夏至
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
(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刘老人家敢于探索历史真相的精神值得钦佩,至于节日的真正来历我想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留给我们后人从中得到的启示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历之说七:纪念女诗人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因为端午节又成诗人节,秋瑾也是诗人,所以人们更愿意把她和屈原归在一起共同悼念,中华英雄儿女千千万,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我更愿意认识和学习那些值得纪念的每一位英雄,不管这是不是节日,这也是编排这篇文章的墓地,在这个富足的年代国人缺少太多的奋斗精神,缺少了信仰,缺少做为一个人的行为和道德支撑,我同你们一起科普,一同学习,共同进步。
看到这也不得不引出了此文的标题,为什么伙伴们不能互祝“端午快乐”,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节日,在历史上的今天有多少名族英雄和先烈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我们只能带的敬仰目光和无限的感慨用心去解读这个日子,也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关于端午来历有十说,在此不一一列举,希望大家勇于查阅,丰富历史知识和内涵。
最后在此祝每一位伙伴们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