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主题有问题。其中,“立足生政”应该是研究的焦点,“低进高”应该是研究要改变学生的变化,“创新教学模式,创造高效课堂”应该是研究的主题,但如果将题目改为“创新教学模式,创造高效课堂研究”,还会寻求第一部分这样的历史学科教师,但最终适合我们学校。表明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教育模式上。
1.发现问题的过程和基本事实依据
(1)学生的问题
由于中考历史实行开卷考试,中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不够,导致初高中历史知识断裂。我们学校是普通高中,位于郊区,招生情况不理想,招收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更不用说历史成绩了。学生和家长认为只要长期背诵和记住历史就可以了,所以让学生们读史书、看书、看书、看书,然后死去。“满员灌溉”“填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自由地利用现有经验,用自己的方法获得知识。
(2)教师的问题
“满屋灌溉”“填鸭式”传统教室,老师教死书、死教、教死。课堂教育改革多年来,教师改变观念、改变教育作用并不理想。不信任学生,不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提问、合作、讨论、提高。对于我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的特点,教师们不能让学生们自己学习。学校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去内地创建高效的教室,提高学生成绩。同样的历史系教师也在摸索中,但最终没有找到适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
分析:第一和第二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谈谈目前学校存在的问题,最后归结到教师的思维上,提到如何打造高效的教室。最后,“最终没有找到适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不合适的。应该写道:“本研究通过研究探索适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模式。”
(3)主要理论基础
山东中学" 271高效课堂"模式、江苏中学"讲演稿"模式、杜朗区教育模式的成功实施,为"创新教育模式"创造了高效课堂3354,为"以学生为基础、低进高"的课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参考作用。
教学优化理论:为了达到教学优化的目的,需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确定教学进度,衡量和分析教学结果等。要取得最佳效果,首先要区分教育的主要和本质,让学生掌握这些内容。第二,选择能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别化教育。
高效教学理论: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育的效果,要求教师有时间和利益的观念。为了“高效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位教师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新课程实施中的高效教学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研究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和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索、回应、质疑的需要和可能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组织者、领导者、帮手、促进者的作用,运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创新和开拓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分析:举报人把理论依据写在这里是不合适的。因为申请书没有要求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申请人不需要写,反而会有反作用。
2。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第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迈出了学习理论变革的第一步。现在,我们改革的步伐进入了实质性研究高效教学战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新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新时期。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建议:创新的教学模式,创建高效的教室,比低进步高。
第二,我们学校是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差,中考时文化基础很差,加上中学对历史重视不够,认为这是所谓的副科,所以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很差,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所以我们课题组决定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如何培养他们的自觉学习、合作学习习惯。我们提出了课题:创新的教学模式,创造高效的课堂3354,立足生政,提高低进度。
分析:研究的目的是从两个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不是研究的目的,而是类似于问题的提出。这里有偏差,所以不是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而是要写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的意义
第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其中关键又是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爱心、意义、步伐,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改善课堂教学。
强主动性、针对性和高效性教学的需要。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面积虽小,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如何在这特定的空间、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达到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崇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改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课堂教学,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突显出来,才能加强主动性、针对性、高效性教学。第三,它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压力是多方面的,如何真正转变教与学的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试图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高效教学方法和策略,也就是我们学校所说的“低进高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分析:从三个小标题的表达方式“是……的需要”,研究的意义表达的仍然是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却能包容知识的海洋”这种修辞手法不应该出现在申请书中。
3.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第二,历史学习内容的分类:学生自学、老师讲解、学生合作学习。
第三,学生的分类,以及学生学习小组的分类。
分析:研究的基本内容写得有所偏差,针对题目和研究者所表达的含义,研究的内容应该至少包含创新教学模式,而申报者所填写的内容类似于研究所要起到的效果,即“教师角色的改变”,而其后“历史学习内容的分类”和“学生的分类”明显不能支撑关于研究模式的创新的内容。
4.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调查了解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现状(对历史课的态度),了解和分析我校历史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立足生情,低进高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策略,使教师的观念和课堂教学水平改进,并能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研究成果在学校推广。
分析:研究的思路中先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是合理的。而其后本应该构建“我校”的教学模式,但申报者提出的是研究“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立足生情,低进高出”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及策略。按照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研究思路应包含根据我校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然后再验证这种新的模式的有效性,以及使用新的教学模式的策略。另外,由研究思路中出现的对现状的调查可以反推研究的内容中应该有对现状的调查,而现有的研究内容却没有写对现状的调查。
(3)研究方法
调查法:在课题实施之初,在我校高二选择三个不同类型的班,每个班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课堂提问的态度以及课堂提问在有效性方面的情况,为研究提供依据,总结研究的成果。
实验法:采用对照实验法、循环实验法,收集有关信息和数据,对实验班级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在实验初期采用平行设置实验班的对照实验法,中期采用把不同的实验措施按一定的排列次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把每个因子的几次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的循环实验法,来获取课题实验相关资料,对课题成果做定量考查和修正,最大限度地减少大面积推广运用中的偏差。
分析:研究方法中,写调查法是合适的,符合上述研究思路,对调查法的解释也是较为合适的。而实验法的解释是不恰当的,这种对实验法的解释没有紧密联系研究本身,没有说明在本次研究中将如何使用实验法,这是明显错误的。
5.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2014.3 —2014.7):主要任务是论证课题,制订试验方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培训实验教师。
实验阶段(2014.9 —2015.3):主要工作是在课题组指导下展开实质性研究与实践,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包括专题论文、优秀课例、教学案例等报告推进研究的深入。
总结、完善阶段(2015.3 —2015.5):主要工作是整理分析相关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接受验收。
分析: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总体来说,每个阶段具体论述没有与研究本身结合起来,则研究步骤的表述是失败的。另外,用“2014.3”等来表达年月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
6.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第一,在学校领导重视科研课题的大背景下,在校级课题”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第二,课题的研究人员构成和专长。我组共有教师9名,高级教师1名,中教一级教师2名,中教二级教师6名。他们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第三,学校先前就山东××中学和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宣传,本组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试验过,因此为课题研究奠定一些基础。
分析: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的撰写角度较为合适。
7.预期研究成果与得到解决的问题
(1)课题研究报告1份。
(2)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立足生情,低进高出》论文集1本。
(3)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9个。
(4)学生学习体会集1本。
分析:研究报告的名字应该写出来,论文集、课例、学生心得体会都不算研究成果,可不写。
整体评价:题目不够庄重严谨,不能高度概括研究内容,不符合研究题目的一般要求,成了制约立项的一个因素,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实践中引出本研究的必要性,而不应该写理论依据。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都写成了问题的提出,最重要的是研究的内容写得有所偏差,这是直接制约课题申请书被立项的因素。研究的思路与研究内容不对应,会让专家感到申报者思路不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