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回顾历史,对优秀劳动者的表彰制度与党的事业同步发展。罗摩选拔制度创建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形成于陕西、简宁边缘政府时期,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普及,转变为改革开放时期,光荣地在新时代绽放。
1931-1949年
探索时机
军民大生产运动涌现了大量劳动英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参照苏联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开展了群众劳动竞争运动。
抗战时期,针对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我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涌现了以赵占奎等为代表的大批劳动英雄,打破了经济封锁,为革命根据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9-1976年
前进机
四次模特表彰实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广泛传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从1950年到1966年,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了4次劳动模式表彰工作会议。受到表彰的先进对象来自工人、农业、教育、文、委、体等各条战线。
这种表彰不仅突出了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而且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劳动实践,实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劳动价值的广泛传播,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77-1988年
变革期
从理论上概括了“先进”,重新确立了劳动模式选择的主要标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老谋深算的工作迅速恢复。
从1977年4月到197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举行了五次全国劳动模式表彰大会。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对“先进”进行了理论总结。“各条战线的模范劳动者和先进集体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必须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标准成为这一时期劳动模式选择的主要标准。
随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方针的明确,袁隆平、陈景润等知识分子和科研人员成为模范工人队伍的新成员。
这一时期的劳动模式强调了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突出贡献,充分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变化。
截至1989年
发展时期
从1995年开始,表彰年度与同期的5年计划水官年度重叠
1989年以后,劳动模式制度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到2021年为止,共进行了7次全国性劳动模式表彰,从1995年开始每5年举行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年度与同期5年计划的收官年度一致。这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稳步发展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劳动模式选择制度呈现出五个特点。一个是选定方式更科学、更民主。(约翰肯尼迪,美国电视剧)推荐人选是自下而上产生的,受到公众监督。第二,选择标准更合理。在提倡“无私奉献”的同时,以“对社会的卓越贡献”为选拔老母亲的重要条件,在评价指标中加入了专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等因素。第三,选定范围更广。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都可以参加全国劳动模式的选拔。第四,重点继续提高一线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模式比例。第五,表彰规模日益稳定。
此外,从2015年4月开始,全国劳动模式再次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表彰,充分显示出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模式的评选表彰。
(作者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中心主任)
《人民日报》 (2021年05月01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