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十佳小院士申报】科学协会“十大”|刘家奇院士:年轻人必须创新,进行基础研究。

时间:2023-02-21 07:38:2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5月28日,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联合召开。这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举行的重要会议。

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奇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探讨了科技自立、人才培养、科普事业等话题。

资料来源:网易

问:来自中科院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能简单介绍一下研究方向吗?

刘家奇说:

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地球科学,行星、月亮等也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地球科学要解决的是人类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气候、生态、灾害等。这些都与地球科学有关,需要我们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讲话时特别强调能源、资源问题(如勘探铁、铜、镍等金属资源),都离不开地球科学的技术手段。

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绿水青山也是我们的工作。

问:10架长白山,7架青藏高原,3架北极,3架南极。地质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刘家奇说: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地球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地球科学可以说是供养人类的科学。没有地球科学,没有资源和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

另一方面,地球科学是与自然打交道的学科。与自然打交道是一种神奇的感觉。教科书、教室、城市里看不到,学不到。地球科学可以使我们成为自然的熏陶和运动。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

当然,有时很辛苦,也很危险,但如果有科学态度和准备,大部分困难都可以克服。

问:你认为中科院院士在学术先导上负有什么责任?

刘家奇说:

不管是院士还是科技工作者,基本责任有两个。

第一,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达到极致,是科技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第二,每个人都有成长阶段。作为老科技者,或者说做出成绩的科技者,除了做自己该做的事,还要培养年轻人。

科学有继承性,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培养年轻人,传达学识,广泛弘扬学识。

问: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到的科技自立,你有什么心情?

刘家奇说:

第一,受到鼓舞。近年来,我国改变了过去比较落后的状态,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空前的。对此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压力很大。我国一直主张科技强国,但现阶段我国在一些领域仍然是空白的。作为科学技术者,我们要承担加强国家的责任。

所以我受到了鼓励和压力,想在我能工作的时候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

问:你认为大会的召开对地球科学等科研事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刘家奇说:

如前所述,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科技会议使我们感到责任和任务更重。大卫亚设,《美国电视剧》,《科学》)我们必须做好这项工作,不能局限于能源、生态、环境、气候等方面。

例如,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只能在地震发生前8-10秒预测,但在这个时间无法采取更多的预防措施。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地图也特别强调了发展的基础研究,地震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研究。

如果像天气预报一样能提前预测地震的发生,就能提前做好准备,对人类有很大贡献,所以要提高基础研究水平。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问题要冲破技术壁垒,我们要思考如何实现和实践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科技工作者和我一样,在这次科技大会上受到鼓励和督促,对未来的研究采取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问题:你的研究领域今后还需要突破哪些方面?

刘家奇说:

研究领域

要突破的有很多,比如说玄武岩纤维,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材料,但在国际上并不是。

要想把这个材料做成功,第一步是把石头拉出丝。但拉成丝后仍是原料,后面还有很多步骤,就像只把棉花纺成线是没有用的,还需要想办法去织布、做衣服。

同样的,纤维需要进一步复合、合成、做有用的产品。这并不是普通的产品,而是能够在航天航空等高端技术用到的材料。

只要能研究出一两种特别尖端的产品,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我们现在也正朝着这方面努力。

问:可以结合您的科研经历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些建议吗?

刘嘉麒:

一是要珍惜年轻的时光。人一生最宝贵的时间就是年轻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精力旺盛,思维活跃,能够产出更多的成果,所以年轻人首先要珍惜年轻的时光。

二是要创新。这段时间非常有发展潜力和创造力,是为一生打基础的时间。我们科研工作者更要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新,不能总是跟着别人的步子走,应该树立一个新的想法,去做前人没有做成的事儿。

此外,做事情不可一山望着一山高,不能好高骛远、不干实事。要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从眼前开始,一步一步地往前迈进。

最后,不要因为自己年轻就浪费时间,不着急做事情。如果年轻的时候,更着急一点,走得更快一点,以后的路可能就比别人容易得多。

问:您一直在从事科普工作,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科普事业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遇到了哪些障碍?您觉得哪些领域的科普是比较迫切的?

刘嘉麒:

科普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是科普的基础,科普则能够推动科研成果进一步放大。

最近十几年间,国家相当重视科普,在指导思想上,把科普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国家在这方面的投入增多了,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鼓励政策。

比如过去评国家奖项,甚至是单位评职称,科普工作都没有用,现在好的科普作品是可以得到国家科技奖的,同时一些单位评职称方面也有了调整。整体上,科普作品的创作环境好了很多。

此外,国家在科普方面创造了很多条件,比如增加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的数量。

从水平上看,这些年产出的一些科普作品,包括有书籍、影视、动漫、抖音等,形式多样,水平也在提高,好的内容在不断涌现。

其次老百姓的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5年,全国科学素质的水平是6.2%,2018年的时候提高到了8.47%,到今年,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占比已经达到10.56%。

但是,我希望大众的科学素养可以再增长得快一点,可以尽快达到创新国家18%左右的水平。

最后,虽然科普进步很大,但客观来说科普作品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我们会翻译一些国外比较好的作品,希望将来可以创造出更多本土的高质量科普作品。

  • 科普遇到的障碍

最大的障碍是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降低了。我读书的时候,被问及你将来想做什么?我们这代人可能首先会说当科学家,但现在想当科学家的年轻人非常有限。

前些年,科学家的选项已经降到了第十七名,即便好一些的情况下,也进不了前十名。可见,从现在的社会风气和理念来看,科学已经降到了很不重要的地位。如果连科研都没有人去做,那么科普工作就更难以开展了。

因此,要想做好并且发展科普工作,必须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提高科学普及程度,就要提高对科学技术重要程度的认知。只有被广大群众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发挥作用,而广大群众掌握的过程就是科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 哪些领域的科普是尤其迫切的

人们最关心的往往也是比较实在的问题,科普必须得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按照领域来讲,人们更关心自己如何能够过得好、吃得好,总的来说就是健康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健康也是现在党和国家最关心的一件事,但是要把健康看得更高、更广一些,不能局限于吃喝玩乐等物质需求,还要关注精神需求层面。

精神需求,除了文化,还需要重视人们的心理状态,比如强调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训练,现在年轻人的心理状态有时候比较脆弱。

至于哪方面需要做科普,其实每个方面都需要科普,但需要考虑在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科普,增加人们的知识,提高人们的应对能力。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