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专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研究》的立项申报书
二、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可加页)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对于广大的中专教师而言,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专教学模式,他们中间失败的人太多。原来的政策是优秀的学生上中专、较差的学生上高中,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中专生还包分配,当时上中专成为许多学生改变自己命运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形式下和新课改中上中专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片比较差,受自主择业政策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中专生的学情。在新课程下,探索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实现扬长避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让中专学校重新焕发活动、让中专教师得到尊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中专学生的良好就业和优化升学有着重要现实作用。当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科技不断创新和经济不断调整的时代,新世纪在科技的引领和推动下我们也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进。中职教育要转变观念,中职教育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要改变一味的传授式的倾向。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学中我们还是有很多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有调查表明百分之三十多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性缺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这有很大原因正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其要完成的教材内容的教学不太协调。还有一些教师想改变传统的传输式教学走入另一个误区,一味的追求形式,为了课堂热闹,小组讨论式,辩论式等等只要是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法都用到课堂上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自身特质去择优选取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由于我们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很难一下子从原来的经验体系和行为模式中转变过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封闭,甚至带有专制性,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改变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地位,也就无从谈课程改革,就不符合中共中央关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既要有内容上的创新,又要有形式上的发展,还要有实质上的改变。本次新课程下中专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讲为我们提供经验帮助和效果推广,有利于学校的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以及当地经济的新常态。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教学要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学要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2.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3.中专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地位,忽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传统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方法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4、继承和发展
继承是指一个对象直接使用另一对象的属性和方法。发展是事物从诞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继承是前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这样才能传承,才会进步。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教学模式,我们多数人认为就是以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或者教师的讲授法。这个词经常被人提及,但很少有人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去认识它,在我们目前发展尚且处于探索阶段,还不成熟。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为了解决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脱节的现象,关于教学法的实验才开展起来,有一些典型的教学方法沉淀下来成为知名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方法或教学理论,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国外最早对此做系统研究的是美国乔伊斯和韦尔,他们合著《教学模式》一书,他们在书中对教学模式下的定义是:“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的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师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新课程下教学模式的发展史
2.探寻优化中专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3.中专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继承形式
4.中专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发展途径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利用我单位图书管和互联网资源中专教学模式的定义
2.通过问卷调查和经典个案班级与个人分析在中专传统教学模式下影响课堂 教学的主要因素。注意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测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效用。
3.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期刊、书籍等,认真学习和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转变中专教学模式,整理研讨资料,以便课程的顺利完成。
4.利用经验总结法,对师生进行新课程背景下中专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研究。
5.在新课程下继承和发展中专传统教学模式遇到的阻力和可行性有哪些。
6.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专传统教学模式继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
1.查阅文献法,利用我单位的互联网资源和图书馆的有利条件,搜集和查阅与新课程下中专传统教学模式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有关的专著、合著、期刊或论文,进行研究的初步规划,为论文顺利完成提供参考资源。
2.问卷调查法,结合我校众多的中职专业的特征,充分发挥各个教研组的作用,组织课题组成员分批分时段分专业队我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题组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问卷调查,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建立数据模型的汇总,尽可能的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
3.经验总结法,课题主持人根据课题时间的规划,给各个课题组员布置具体的任务。课题组成员利用我校的教研组,对各个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教学模式经验的汇总。
4.案例研究法,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规划的任务,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研究,并对典型个案进行追踪反馈。这里的典型个案可以是某个同学的不同教学模式下成绩的显示,也可以是某个班级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所取得的成绩与其他班级有着明显的不同。
七、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管理学、心理学和职业规划等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中专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便实现新课程下中专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优化课堂资源配置,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八、本课题的研究假设
通过对我校中专学生们的调查研究,汇总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具体模式以及继承的必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本课题研究假设具体就是学科合理和创新性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使课堂更加和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反之则相反。
三、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施与经费保障等。(可加页)
一、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基础与分工
本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年龄在30—40岁之间,成员结构比较科学合理,有的从事教学,有的从事教务,有文化课教师,有专业课教师,还有双师型教师,我们多担任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与中学生有着频繁的接触,这有助于各方面信息的交流和整合。课题主要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熟练掌握教育科研方法,具有丰富的开闸课题研究能力,现已积累的文字研究资料(包含教学实录、反思笔记)12万字左右,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初步的资料基础。
课题主持人于振洲是市级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课件《给材料话题作文指导》,2011年获得省级一等奖;《万花筒的制作》,2002年获得市级优秀辅导员称号;《怎样学好语文》,2013年获得省级优秀辅导奖;论文《论新型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与学生谈写作技巧》分别获河南省论文评选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语文课堂不亦悦乎》、《识字教学改革方略-“四书”识字法》分别在CN刊物《课外语文》和《教育科研》上发表。
课题组主要成员潘天义县级优秀教师、县教研先进个人和市级优秀辅导教师。主持的两项课题获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成果奖;2012年的《Unit8 Topic2 Section D》获得河南省二等奖;撰写的论文《无悔的选择》、《浅议新型教学模式WQ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特岗老师爱岗敬业 扎根基层 无悔青春》分别荣获河南省一等奖、二等奖。
课题组主要成员李凤娜是县师德师风先进标兵。2010年参与省重点课题《金融危机形式下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对返乡农民工培训服务研究》并获得二等奖;撰写的论文《如何提高差生的数学成绩》、《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的有效方法》、《浅议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分别在CN刊物上发表。
二、研究安排与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2016年04月— 2017年04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6年04月— 2016年05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筛选研究成员,明确课题研究人员的大致分工。
2.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统一思想,明确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讨论并修正,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06月— 2016年12月)
1.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着手进行理论方面的查阅,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收集原始材料,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调整实验方案。
2.根据问卷调查、访谈记录和个案调查,进行数据分析,构建数据模型。
3.比对理论研究结果和数据模型分析的结果,做初步结论,联系学生做随机抽样检验,检测初步结论的实效性能。
4.与学生或老师交流、总结和推广优秀成果,完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7年01月— 2017年04月)
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分类统计并详细分析。
2.提炼研究经验并做全面书面总结,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本课题预期成果:研究报告
三、主要参考文献:
[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史薇.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管理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2007,(3).
[3]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课题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2012.
[4]廖英骐.从六个维度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J].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2009.
[5]张亚萍.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学方式的研究[J].2007,(3).
[6]肖善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J].2007,(3)
[7]杨成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调查与研究[J].2004,(5).
[8]刘军 张广汉,职业生涯规划[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程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员所在单位系叶县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有电子、汽车维修、电焊、机电、综合高中、幼儿师范、种植、养殖、音乐、美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旅游与酒店管理等专业,现有教职工200余人,有40个教学班,学生2000余人。图书馆藏书近16万册,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图书馆种类齐全,数量充足,完全能满足本项研究的需要。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拥有的电脑与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网对接,便于查找所需的各种科研资料。
2、我单位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将在课题研究的经费和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该课题的圆满完成。
3、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人来自一线的教师队伍,有很强的参与意识,积极性很高,工作认真负责,刻苦努力,诚实善良,能直接同研究对象零距离接触,并实施有效研究。
4、实验仪器设备充足,学校有专门的实训基地,占地50万亩,拥有先进的车间及实训室,主要开设有:数控机床车间、电子实验室、多媒体教师、电焊车间、汽车维修基地、蔬菜大棚实验基地及其它一些配套的设施与实验器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