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天书》课程终结者
如果每个人心里都有“噩梦”般的大学课程,那么对于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课程无疑是电学。
有人把它描述为“四大墙”之一,有人把它评为“四大天书”第一名。很多人毕业后谈起这门课,仍然心有余悸。“学了,但不可能。”" "
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赵丽华试图结束这场噩梦。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川大本科教育改革的推进,赵丽华尝试了各种方法,帮助学生摆脱这门课程的苦恼。
她的努力取得了成果。许多学生不仅摆脱了对这门课的恐惧,甚至爱上了它。就连后勤清洁工阿姨赵丽华:李老师上课很好。因为来上课的学生很多。
一开始,慕明选赵老师的电学课程的学生在开课前后悔了。因为赵丽华在开学前交了假期作业。
期末收到下学期选课名单的赵丽华成立了QQ群,先和学生们成为“网民”,准备寒假作业。仅2019年春季学期前的寒假,就通过网络发送了20份资料文件,要求学生在寒假期间学习。
她还要求学生准备自我介绍,提交变压器的小调查,以小论文的形式辨别矢量、矢量和量的关系,预习教材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除了寒假作业外,赵丽华还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预习要求。她强调这不是预习,而是学习的一部分。赵丽华希望把知识传授的一部分交给课外,把宝贵的上课时间交给思维的训练、创新的讨论。
这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少课外故事。再加上课程本身的难度,开学第一周,有些学生想换课,还有同学对赵丽华的教学方法有意见。这个也不说,那个也不说。那我选这门课做什么呢?
赵丽华在学生们哭喊的时候正在寻找突破口。从2005年开始教授电学课程,赵丽华开设这门课程已有14年了。她尝试了各种方法,希望这门课更容易些,更容易些。但是最后她发现学生们很难继续坚持第三节课。即使前两节课不错,到了第三节课,很多同学发现“脑子好像不太对劲”。
为此,她把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她受学校讨论小组的启发,将辩论形式引入教室,让学生们讨论特压好不好、非固定金变压器的优劣、植物油变压器的优缺点等。有时用一个话题辩论整节课,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
从调查资料到做PPT,从写作到说话,从使用应用程序到口头表达能力,从条理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讨论都是对学生的多方面运动。
随着川大本科教育改革的推进,赵丽华尝试利用智能教室等硬件条件和部分互联网教育平台进行教育上的变革。她不用点名,而是利用手机互动教室自动签名。通过教育平台提前发布课件、布置作业、练习题等。
2019年上学期,赵丽华共进行了10次线下课程,其余的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流学习。由此节省的时间她用来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王子贤怀着“恐惧”的心理,选择了赵老师的这门课。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电学其实没那么难。预习、辩论等过程需要很多时间,但在过程中自己思考,剩下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一一解答给老师。
2019年12月期末考试前夕,赵丽华考虑到奇怪的招生,选拔了8名学生,出了两套电学试题。这八位同学忙了半个月,完成了任务。学生白浩洋花了几天时间对电学进行了系统复习。他说,为了确保正确,题目语言表达不能模糊,而且要求包含的知识点是正确的,但这个过程使他“加深了对每个知识点的熟悉度”。
得知赵丽华的授课方式后,一家电力科研机构的职员积极要求赵丽华学生参与解决供电工作的技术问题。
在川大教务系统中,很多学生在赵丽华的评价栏中写下了长长的评价。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自主探索、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令人难忘。
赵丽华看到学生们的评价后感动了,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为此发了一部微信朋友圈,表示感慨。在回答朋友的评论时,她说:“是的,比得奖更高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信新实习生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