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中华文脉,光耀复兴之路
宗化论
文化因创新而辉煌,文明因发展而精彩。
中华文明包含着中华民族不断的精神血脉,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依然光彩夺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谱写着耀眼的篇章。
读中国共产党不能没有文化视角。一百年来,一代共产党人不断发现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奠定了中国人民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基础、价值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一历史进程也是“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文明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旗帜,坚持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根源,铸造民族精神之魂,拓宽文明发展道路,用真理的力量振兴古代文明,用文化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延续千年脉络,天荐寒冷业,中华儿女开拓未来,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1)
在“浩瀚细致”的——新年前夕,习近平主席发表了2022年新年贺词,并引用了《礼记中庸》的话,指明了盛事的道路,展现了深厚的文化情操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系列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回答了中国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人民的问题和时代的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将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性”。"十个明确性"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文明为发源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充满了丰富的中国美、深厚的中华情结和浩然的民族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生动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本质。
1月1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讨论会开班仪式中,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号召全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在新的征程上,吸取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丰富文化养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补充,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引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两者)
江水绵延万里。在世界东方这片热土上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统治智慧,为克服困难、谱写辉煌的史诗提供了思想营养和精神支持。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人类历史上出现了20多种文明形态,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长期发展,从未中断过。
这是2022年1月22日在北京景山公园拍摄的故宫雪景。新华社记者李信照片
"万物诞生,只知道守护它的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源,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和灵魂”,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动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站在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高本培元、立根主婚的思想力量。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我们今天哪有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春,“旗手甲东南”的武夷山河、九谷溪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底蕴,揭示了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
如果不忘记本钱,就能打开未来。结合中华文明的精髓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方法,延续民族文化血统,开拓前进,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奋进力量。
.com/large/tos-cn-i-tjoges91tu/SvVTgJF5cNu5rF?_iz=31825&from=ar;x-expires=1707067985&x-signature=NNx1MYSTpGpXB7%2FxbWQqruFe1Ms%3D&index=2" width="609" height="900"/>(三)
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五千年文脉涵养了巍巍中华。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在历史风雨洗礼中,中华民族守常达变、开拓进取,中华文明推陈出新、赓续发展,造就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华文脉。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强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回答了“传承和发展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发展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照单全收、简单复古,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华文脉之贯通,通在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更通在结合时代新发展新语境,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和生命活力。
新时代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价值取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是题中应有之义。赓续中华文脉,一个重要支撑就是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擦亮人民幸福生活的文化底色。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和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印刻在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才能不断增强国民的志气、骨气、底气,用文化之光开启美好生活之门。
在四川省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一名参观者拍摄古籍文献修复师的工作过程(2019年1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希望了解中华文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迸发,呈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生动景象。以创新方式探寻中华文化宝藏,《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广受青睐;幻化于《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向观众展现跨越千年的丹青意韵;演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栖居,“国风博主”们的写意生活备受海内外粉丝追捧……
“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的中国,中华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日益彰显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影响力。
(四)
“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向领导干部提出“三个敬畏”,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历史知识、厚植文化底蕴、强化生态观念。
山高水长,不改的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赤子之心;斗转星移,不变的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如磐信念。
从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到加强自然遗产的保护;从推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到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珍视中华文化宝藏,作出科学部署,凝聚各方合力,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篇章。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自己的遗产开始的。”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曾这样说。据统计,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67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1.08亿件(套),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册),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增添实证依据;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勾勒出“华夏第一王都”的恢宏气象;三星堆遗址考古又有重要发现,许多珍贵文物“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10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珍视中华文化宝藏的理念与行动,凝结着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文化瑰宝,永远是中华儿女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是刻在骨子里的中国魂。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品”,必须像爱惜生命一样保护好,贯彻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甲骨竹简,写尽风雨沧桑;秦砖汉瓦,镌刻文明密码。珍视中华文化宝藏的理念与行动,彰显着对历史、对文化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担当。从历史走向未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自觉,践行“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向历史和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
(五)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中华文化一贯讲求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寄寓着先贤的理想,激荡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深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人们既感受着思想的伟力,又仿佛打开了中华典籍的宝库。论著对传统文化精华旁征博引、取精用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
集千古之智,纳四海之慧。在治国理政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融通与运用、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吸纳与借鉴、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升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不仅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复兴事业注入强大思想力量,也为破解全球性问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复兴。
2021年12月20日,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这是参观者观赏曾侯乙编钟。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激扬澎湃血脉的中国力量,我们必将书写复兴伟业新篇章、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游客在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前游览(2019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2022年1月18日,“古籍里的春联”发布暨春联书写活动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6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1年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出土的金面具,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开放式文物修复馆内展出,吸引众多参观者(2021年10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2020年10月16日,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终评演出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这是演员表演古典舞《唐宫夜宴》。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