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瑞东通讯员詹美彬
东营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紧贴地方发展需求,与山东东营市黄河口盐生植物研究所合作,建设了“黄河三角洲耐盐植树枝质资源浦”项目。
据悉,该项目的意义在于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服务国家生物安全战略,保护国家生物安全,构建系统的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防控体系,形成开发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资源的重要措施。目前,该项目获得了2021年山东省林业学会林业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并通过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超局申报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基金项目库。
连接“天线”,积极投入主要国家战略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认为是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专场在推进黄河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方面制定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安全战略是国家战略。《山东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15-2025年)》为山东省森林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国家物种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营职业学院从服务于这两大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耐盐树木各种资源浦"项目建设,开展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耐盐生质保存、研究、良种培育和可持续利用,保护耐盐旗舰树种,丰富树种资源,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黄河三角洲湿地,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
埋“地线”,紧贴地方发展需求
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全国盐碱荒地和部分得到耕种的盐碱地共有5亿多亩。盐碱地的高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守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具有丰富的盐碱地资源,长期以来,盐碱地是该地区的一大劣势,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盐碱地价值,保护和开发适合其种植的种质,深度挖掘盐碱地潜力,变废为宝、变劣势为优势,是困扰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
对此,学院采取了四大措施。首先,孵化器保护耐盐树木的各种质量资源,防止基因丢失。通过加强盐碱树各种质量资源的收集、保存、引进和利用,建立了盐碱树各种质量资源的基因库,实现了盐碱地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选育的目标。
其次,规范耐盐树木的各种质资源管理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盐碱地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建设的最薄弱环节。因此,通过盐碱地区生长造林树种的繁殖,对促进盐碱地区快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开展耐盐植树的各种质量资源研究,满足林业生产建设需要。全世界有1600多种盐生植物,耐盐植物品种资源比较丰富,盐生及耐盐植物具有其他物质不可替代的价值,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但是,由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盐生植物资源基本处于野生状态,所以人工利用研究较少。因此,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解决了资源保护和生产需求之间的矛盾,使资源能够长期持续。
最后,探讨种质资源保护途径,确保耐盐树种的遗传多样性。根据东营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结合山东乃至全国耐盐树木的各种质量资源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环境特点,确定各树木的各种质量资源保护方式,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收集各种耐盐树木的各种质量资源。
、保存,最大限度保护树种遗传的多样性。连“网线”,紧密加强合作发展
项目引领。东营职业学院利用项目平台,着眼于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通过发布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全国甚至全球公开招标、揭榜挂帅等形式,着力实现重大创新,实现林木良种培育、可持续利用。
项目合作。深度开展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合作,集中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研究攻关的“集团军”,实施盐碱地开发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生物物种安全保障的“大会战”。促进产、学、研、训结合,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换、学生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实现共建多赢。
项目示范。汇集全国有利用价值的盐生、耐盐碱种质资源,进行集中种质资源的搜集、引进、保护、选育、评价、创新、推广、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独特林种,对于全国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工作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