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月27日)下午,市委外宣厅(市政府新闻厅)举行了“奋进新政工新时代”党委专题系列第四次记者招待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青鹏、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何霞。上海生态环境工作
什么进展有效?
今天记者招待会的主要发表内容请盖章
【奋进新政,建功新时代】修改日多了,“一江一江”成了美丽的风景!此次发布会将重点讨论上海生态环境事业的进展效果——热点问答——。
围绕“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民生”的主线,更有力地解决平民周边的环境问题。
新华社:最近发表的关于污染防治攻防战的实施意见与“十三五”时期“坚决办好”相比,这次“深入办好”的新计划和措施是什么?
a
郑鹏:我市防污染攻防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是阶段性的,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从“坚决宣战”、“坚决做好污染防治攻防战”、“深入污染防治攻防战”、“坚决”到“深入”的重要变化。这就是污染防治攻防战。
所以这次我们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强度、深度扩张、扩大广度、进一步扩大污染防治攻坚领域,形成了“11X”污染防治攻坚体系。第一个一是提出本市防止污染攻防战的实施意见,第二个一是实施第八个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X是推进一些特别措施。
在这一领域,部署了防止臭氧污染、控制柴油货车污染、消除黑色、恢复长江保护、农业农村污染管理、长江-杭州湾综合管理、“无废物”、“增加绿色”等八大特种措施。其中,无废是按照本届党代会的要求,在全世界范围内按照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增加绿色是为了使周围的绿色更多,实施一千个公园行动。
在该地区,重点是以高标准建设长江三角洲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生态岛、5个新城等绿色发展新基地。
从指标上看,与我市“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相比,污染防治攻防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M2.5从原计划降至35微克至30微克。空气质量优秀天数比率从85%左右上升到90%以上,近海海域的水质优秀率从14%左右提高到18%。
接下来,我们将防止污染攻防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以“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惠民生”
希望我们整个社会上下同心,共同走向建设者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
努力不断巩固垃圾分类的长期机制,不断领导全国垃圾分类工作。
q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了三年,效果显著,我们总结了几点经验,包括下一步将面临更高质量的发展吗?我们有什么计划?
a
唐家富:近年来,上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总结近几年垃圾分类经验。
第一,坚持党的建设领导,制度机制逐步优化。牢牢抓住党的建设先导,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从原来的绝食转变为独斗,一致转变为共同馆,市、区、街道镇各级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制度正在有效实施。特别是在街道镇层面,每月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例会,研究垃圾分类动态进展已成为街道镇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延伸到社区,由居民区党组织主导,鹅、房地产、业主、业主共同参与,发挥本市党员双重举报制度的优势,切实开展社区垃圾分类工作。
二是坚持精细化管理,基层治理实践明显深化。由居民区党组织领导,根据“一小区、一方案”,垃圾分类已成为从社区管理难点利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2021年底市14.32万市民参与的垃圾分类工作满意度评价活动中,93%以上对垃圾分类提出了“五星好评”,98%。
第三,坚持大范围的发动,垃圾分类实效固化。广泛开展“垃圾分类七进”活动,营造地标地区及交通枢纽、地铁站点等窗口地区垃圾分类科普氛围,建立24个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近80万志愿者参加了志愿者服务。全市居民和单位分类实现率均保持在95%以上。现在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成了上海
市民的自觉行为和文明习惯。四是坚持系统治理,全程分类体系实现强化。在源头投放环节,全市已全面完成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并于去年实现了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同时完成了收运环节的四分类收运车辆规范配置,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得基本建成。在末端处置环节,完善了“一主多点”生活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成一批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目前全市湿垃圾资源利用和干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共24座,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年的1.5万吨/日上升到今年的3.1万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巩固提升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提高居民垃圾分类责任感,切实落实物业法定责任,加强执法力度,完善智能化全程监管体系,力争持续引领全国垃圾分类工作。
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
Q
人民网:近年来上海空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请问取得这些变化我们采取了哪些关键性的举措?
A
程鹏:下面的图是上海市从2015年到2021年PM2.5浓度分布,黄色达到35,红色达到60。可以看到,PM2.5西高东低,到最后逐渐浓度色差变化就非常小,东西差距逐渐减小。到最后2021年的图都是蓝色的,这张图能反应出从2015-2021年各个区区域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相对平衡,不会一边是红一边是黄。这是PM2.5的分布情况,这说明整个区域PM2.5浓度的变化改变了原来西高东低的状况。
第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从2012年开始安装在外滩光明大楼里的一百米高空的环境空气能见度观测相机,每15分钟拍张照片,展示出能见度的监测照片,从外滩看浦东新区发展。浦东新区改革开放以后,日新月异已的变化,通过空气质量的改善、能见度的改善可以看的更清楚。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首先,思想高度重视,和党中央高位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分不开,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全社会空气同呼吸、治污同奋斗,说到关键举措有三个方面:
一是打好燃煤污染防治战役。主要是三个控制:源头控制,消灭散煤。全面完成4000余台经营性小茶炉、小炉灶等分散燃煤设施的整治,完成近7000台中小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等锅炉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或关停,除公用燃煤电厂和钢铁窑炉外,全市已实现无燃煤。过程控制,节约用煤。实施重点用煤企业总量控制制度,对7家重点用煤企业下达年度用煤控制目标。煤炭消费总量逐年下降。末端控制,清洁燃煤。10家公用燃煤电厂、宝钢股份和上海石化自备电厂的所有机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是打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VOCs)防治战役。从立法、治理模式、资金保障、精准帮扶等方面,加强监测,走出一条符合上海特色的VOCs精细化治理之路。上海大气条例中有专门针对VOCs的内容,是在全国领先的。2014年开始,开展了两轮VOCs治理,在全国率先推出“一厂一方案”的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精细化措施,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市级督察,督促一些重点VOCs排放企业做了很多改造,包括崇明岛上有一些大型企业做了很好的改造,完成治理企业两千余家,VOCs减量达到十万吨。同时鼓励大家进行VOCs减量,先做后补,多做多补,通过补贴政策,激发企业内生活力,率先开展低VOCs替代示范、简易末端治理设施精细化管理,VOCs的模式从底线约束向先进带动转变。
三是打好移动源污染防治战役。上海率先在全国全面淘汰了黄标车33万多辆,提前淘汰老旧车12.5万辆,淘汰国三柴油车将近九万辆,在全国首先全面禁止国0和国I非道路移动机械,政府投入资金达到61亿元。在公交、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私家车领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增和更新公共汽车全面实现电动化,推广柴油车远程监控体系,并且对排放比较大的车辆行驶路线范围做了限制。
目前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大气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我们将继续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VOCs和臭氧协同控制,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很重要,今天上午刚刚召开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的实施推进会,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宁波、舟山、湖州主要领导,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在整个长三角区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乡村环境和村容村貌持续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进一步改善
Q
解放日报:近年来上海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在农业领域污染防治方面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A
夏明林: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乡村环境和村容村貌持续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进一步改善。周末和假期,城里年轻人、小朋友也越来越乐意到郊区去走一走、看一看。
按照我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统一部署,市农业农村委采取有力举措,在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化肥、农药减量方面:我们以三年环保行动为抓手,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有机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等措施,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1年底,我市化肥(折纯)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分别为6.59万吨和0.24万吨,比“十三五”初期分别下降了38.41%和51.02%。以2022年为例,我们在全市推广绿肥深耕面积达122万亩,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15.9万吨,在嘉定、金山、崇明和光明集团4个区域开展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完成粪肥还田面积10.2万亩。从2007年“一污普”到2017年“二污普”,我市农业源化学需氧量削减57.66%,总氮削减71.04%,总磷削减89.42%。从普查数据看,农业领域中的污染排放量明显下降。
二是在养殖业污染治理方面:我们根据畜牧养殖场的不同情况,分类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或达标排放,目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全部配备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我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名列全国前茅。我们组织水产养殖场按照《上海市水产养殖绿色生产操作规程(试行)》开展生产条件改造和提升。2021年,全市共有600余家水产养殖场开展了绿色生产方式养殖,水面覆盖率达82.6%。我市还着力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通过采取进排水改造、生物净化、人工湿地等措施提高水产养殖场尾水处理能力,2021年养殖尾水达标率超过85%。
三是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政策,并已连续实施12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同时,我们加大农膜、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农膜地膜回收率超过99%,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全部回收。各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比例均居全国前列。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把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过程
Q
第一财经:今年夏天上海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节能减排成为热点,上海也是比较早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建设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如何?
A
程鹏:双碳工作社会比较关注,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我们党治理能力的大考。上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文件、方案和实施意见,各有分工,按照分工生态环境局负责目前碳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手段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一些成果,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积极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2011年我国明确七个地区作为碳市场交易试点,北、上、广、深、重庆、天津、湖北七个省市,我们是其中之一,2013年11月上海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目前,上海碳交易市场纳入的行业,包括钢铁、电力、化工、航空、航运、建筑业,一共涵盖27个行业,三百多家企业纳入到管理。在上海经过这么多年试点形成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碳排放交易体系,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很多经验。上海二级市场的总交易额排在全国前列,核证自愿减排量排在全国第一。
二是承担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2017年国家将这个任务交给上海,这是国家对上海的信任,我们确保全国碳交易市场去年7月16日正式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经纳入发电行业企业一共2162家,一上线就成为了在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9月26日,碳排放的配额CEA成交量是1.95亿吨,成交额是85.59亿元,这是全球碳交易量最大的市场,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来控制纳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创新建立碳普惠机制。碳普惠机制是通过中小企业、社区、中小型项目和老百姓个人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和激励的模式。通过行之有效的可监测的可计量的方法学进行探索,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简约生活方式,鼓励全民节能降碳社会机制制度创新,为市场主体、中小型碳排放的项目提供政策支持,为减碳量的核准做一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经过这几年认真研究,广泛的讨论,我们基本形成《上海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推进。通过碳市场将个人、企业低碳行为量化、价值化,在市场得到体验,包括鼓励、激励,为全市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广泛的社会基础。
上海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战略决策,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把绿色低碳发展融入到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过程。
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全市河湖水环境面貌实现根本好转
Q
文汇报:这几年大家感受到周围河湖水更清了,亲水空间越来越好了,请具体介绍一下这几年上海在水环境工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A
阮仁良:上海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系纵横、河网交错,全市河湖总数达到4.7万多个,总长超过3万公里,每一平方公里区域就有4.8公里河道,老百姓身边随处可见河道,大家对水十分关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工作,全市河湖水环境面貌实现了根本好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发挥河湖长制治水“牛鼻子”作用,全市设置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6300余名河长对4.7万多个河湖管理实现全覆盖。持续落实河长“巡、盯、管、督”责任,完善“周暗访、月通报、季约谈、年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了“河长+检察长”等新模式,“河道督查队”“河小青”等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全社会关心参与治水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水治理成效持续巩固。我们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治水项目,全市累计整治了5000余条黑臭河道、1.8万余个劣V类水体。2021年,全市如期消除劣Ⅴ类水体,优Ⅲ类水比例上升到80%以上,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三是水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加快从原来的“治差水”向“保好水”转变,从污染防治向生态综合治理转变,从单一河道治理向区域集中连片治理转变。我们系统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统筹“水网、绿网、路网、管网”,实现河湖水系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同步实施。同时,以“一江一河”为牵引加快岸线贯通开放,打造“一区一廊”水生态廊道,让治水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发挥监督作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改善上海水环境面貌,使得水环境面貌不断提升。
上海美丽城市的建设,不仅在传统方面做得更好,绿色低碳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有更多成果和经验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近年来随着上海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少市民朋友们发现身边的野生动植物品种越来越多。这几年在上海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A
程鹏:上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很多市民的关注,身边很多动物植物的多样性丰富了,大家都非常关注。上海是超大城市,人口多、产业集聚、地域比较小,但是上海处在母亲河长江入海口,是超大的河口城市,在国际上河口城市的保护具有特殊性,自然环境支撑这座城市的发展,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也赋予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命。特别这十年,党的十八大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核心,聚焦城市生态建设和河口生态保护两个重点,积极探索河口超大城市生态保护的最佳实践案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态格局,二是生态示范,三是生态特色。
这十年,生态安全格局得到了有效稳固。2012年,本市着手生态功能区划工作,识别了重要生态功能区。2018年基于“陆海统筹”原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对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目前整个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同时,在稳固生态空间格局的同时积极推动生态廊道建设,包括绿林地建设,人均绿地从一张报到一张床再到一间房,千座公园的打造,林绿地逐渐从零散的分布转变为相对集中连片的、规模化的、发挥更大生态效益的模式来转变。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了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布局,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软实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基础,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这十年,生态示范建设得到了长足进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两山”理论的重要举措和抓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生态岛的生态质量得到改善。崇明岛森林覆盖率超过30%,东滩互花米草整治修复后,小天鹅又回来了。这个照片是小天鹅的照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崇明小天鹅是二级保护动物,它的数量最高曾达到3500只,后来因为互花米草外来生物入侵,小天鹅基本上一只都没有了,从3500到0。崇明东滩互花米草修复项目,对25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进行治理,是全球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投入资金将近12个亿。项目实施后,小天鹅现在从0到300只、400只、500只,去年监测到小天鹅已经到一千多只,希望它能够尽快恢复到3500只甚至更多。
“衡量生态环境好不好,就看鸟的翅膀往哪里飞,鱼的尾巴往哪儿游”,崇明生态岛占全球水鸟种群数量1%以上的种数,从7种增加至11种,东滩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遗产提名地。除了崇明,包括青浦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水乡客厅、蓝色珠链,“打造世界级湖区”也在积极推进,全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正在申报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个照片是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已被授予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蓝天白云,水中鱼翔浅底,晚上有河塘月色,有闪烁星空。金山是化工区,现在空气质量改善非常显著。市委、市政府正积极推进南北转型,前两天市政府和中国宝武集团、中石化集团签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南北转型,把过去钢铁制造的区域,包括宝山、金山,通过产业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让郊区、市区生态环境更好。
这十年,城市生态特色得到了突出展现。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一直在探索城市和自然交融的最佳实践,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落到郊区、市中心城市更新、五大新城,包括新片区的建设、示范区的建设。整个过程中,“一江一河”的贯穿,黄浦江两岸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还岸于民,两边堤岸的生态也得到了改善。
生物多样性方面,貉、多年未记录到的小灵猫等野生动物,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过的物种通过重引入工程相继“返沪”;长宁区“生境花园”、复旦大学“貉以为家:公民科学助推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科教”,都入选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有效提升了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影响力。
上海美丽城市的建设,不仅在传统的水、气、土、声、渣方面做得更好,还在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代表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COP15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第二阶段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上海在积极地尝试参与,展示上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和经验。
编辑:夏奕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