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5月18日消息(记者郑淑华)2020年5月16日,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孟范丽市长/市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吸收人才、提供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提供细致供暖服务等实际目标措施。2019年,青岛突出人才第一资源,新引进的人才达到25万人,人才总量达到208万人。2019年全国最佳人才城市奖,第八次被评为魅力中国-外国人才眼中最具魅力的城市。2020年,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要进一步发挥吸引人才的载体作用,推进百万人才聚集行动。要改善人才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学校等条件,搞好吸引人才、留人、创业、发展的各种手段。开始建设,筹集了10万套人才住房,对如何做好政府报告的美好愿景,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社局党组书记、胡义英局长做出了回应。
政府工作报告对人才的吸引、服务、作用等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目标愿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实施,关于人才工作安排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胡义英: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实施,青岛将引领高质量的发展,为“工业互联网之都”、“工匠之城”、市委发起的15个攻势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今年将进一步加强市场化吸引人才、产业集聚。持续推进百万人才聚集的行动,全年引导目标,仅达到25万人。(以《人才名言》为例)实施最佳人才聚集工程,做好人才申报认定和评价支持奖励工作,扩大高水平人才评价认定范围,完善人才中介“撮合”奖励政策,扩大欧美一人标准,才能获得智慧的渠道。加强市场化,编制重点产业紧急短缺人才目录,适应疫情防控需求,构建“网上线下”人才招聘模式,开展“吸引人才名校行”活动,以市场化思维完成第20届“蓝色公约会”等系列招聘才能获得智慧。推进青岛院士的专家创新创业园建设,加强国内外院士专家队伍的引进和服务,加强国家、省、市专家工作站(基地)建设,为高层次专家建立高级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博士后研究流动站、科研工作站、省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协同创新,抓好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建设,组织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大会。举办“博信计划”创新创业青岛峰会和中国山东(青岛)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交易博览会,吸引优秀青年博士后人才进行青创新创业。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委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权限,完善事业单位高层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构建升级版人才服务环境,优化人才落户政策,提高人才落户的便利性,开发高级人才贴身服务应用程序,实现高级人才服务的全过程管理。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山教一体化,每年实行10万人补贴。积极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全面推进企业自主评价和分类评价,研究职业技术国际化认证融合支持体系,加快国内外高级技能领导者的总承包。与教育部、市总工会等携手,统筹招生、培训、职业技术比赛,探索建立工匠研修学院等,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合力。
今年,我省16点解除了人才落户限制,政府工作报告也确定了吸引25万韩元人才的目标。你能介绍一下青岛市这方面的情况吗?人才如何快速、快速地办理落户手续,显示出一个城市吸收人才的诚意和竞争力。最近还反映了清户口处理过程繁琐,需要找中介的情况。对人才的户籍有什么建议吗?
胡义英:为了提高人才引进力度,2018年青岛市取消了外地生源专业毕业生放宽青湖条件、向听力行业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年的条件限制。2019年,进一步放宽户籍条件,将“首选后就业”政策扩大到外地生源未就业专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2020年3月,“首选后就业”政策的门槛再次放宽到毕业年级在校生,青大在校生均可享受户籍政策,并可将全国率先出国留学的毕业年级大学生纳入户籍范围。在青岛申请落户的高校毕业生,在“青岛人才网”注册,完成学历确认后,提交户籍申请,通过户籍资格“超安排”,本人即可携带相关资料到派出所办理户籍手续。户籍资格审查“全过程网络处理”不需要通过中介机构处理。定居新政实施后,引入定居申报系统后,已有20570名以上大专以上学历大学毕业生和毕业年级在校生在青湖定居。
我们也在注意你说的问题。为了了解我市高中毕业生在落户过程中是否有堵塞的地方,最近我们从高中毕业生毕业年份、高中所在地、就业状况等几个维度,对网上申请落户的高中毕业生随机进行了电话回访。
例如: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生刘儒宇,毕业后在青青实施就业单位,2019年8月随着在职人才的引进过程,已落户青湖。目前,已在青楼买房,享受我市住房补贴政策,近期将申请一次性安家费。2020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外科学专业硕士石学友毕业后想留在青岛,最近通过“先定居后就业”提交了申请,第二天将携带相关资料,落户地公安部户口落青岛。石学友表示,整个落户过程快速简单,目前在青岛市买房,夫妻双方都是硕士研究生,对我市一次性安家费政策很期待。在回访过程中,除了部分清代大学生没有开学不能回清定居外,其他人表示对网上申请、线下定居各部分都非常顺利,没有遇到经营不畅的问题。当然,对于相关反映,我们非常重视,要创造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业政策和业务经办流程进行再检视、再梳理,进一步优化经办流程,完善业务经办“全链条”无障碍办理。同时,也建议高校毕业生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办理来青落户等相关业务,不要听信一些非法中介的说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给予人才安家费是很多城市为了吸引人才普遍采取的办法,青岛市规定申领一次性安家费必须是首次在青就业才能享受,这种申领条件是否是各地通行政策,我们将如何优化相关政策?
胡义瑛:安居才能乐业,人才来青享受一次性安家费,是青岛市降低人才生活成本、促进青年人才安心就业创业的一项暖心政策。申领一次性安家费必须是首次在青就业才能享受的规定,各地都有相同的要求。根据安家费政策规定,初次就业或创业,以获得最高学历后首次在青办理就业登记时的劳动合同签订日期或创办的创业实体登记注册日期为准,深圳、杭州、厦门等城市的补贴政策也是针对新引进人才,青岛市对此还有放宽,比如,对于本科学历毕业生曾经在青就业,本人在提高学历层次后又来青就业的,仍划定在享受政策范围内。2019年以来,我市先后实施了高校毕业生住房补贴、青年人才在青创新创业一次性安家费、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就业补贴等政策。为优化补贴申报流程,2019年,创新打造“青岛人社·学历汇”毕业生学籍学历信息采集平台。国内外高校毕业生经实名认证、学历学位信息确认后,即可线上提交补贴申请,实行“零材料”“零跑腿”“全程网办”,补贴实现即时申报,次月发放。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和经办流程的宣传,进一步做好政策解读和解答,提供便捷的政策服务。
青岛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工作力度,把“青岛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这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更好发挥作用,作为主管部门,我们有什么打算?
胡义瑛:“什么样的人好用,什么样的人不好用,单位最有发言权。”一直以来,人才的评价权与使用权相割裂,不但制约了用人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人才活力的释放,这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上同样体现比较明显。我们在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上必须以放促“活”,要放出人才活力。去年10月,我局支持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港口集团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有限公司4家企业在全省率先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试点工作。今年3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吹响了在全市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冲锋号。《意见》明确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职业(工种)及等级等方面全面放开限制,被企业称为最给力的政策。目前我市青岛地铁集团、双星集团、青建集团等65家企业已申请开展自主评价。
这一改革最大亮点就是在于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员工评啥等级,让企业说了算。改革之前,技能人才评价中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一些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实际能力与生产岗位要求不相适应。通俗来说,就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企业不认同;企业认同的人,反而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将评价权还给企业,使评价权与使用权相统一,是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实践中也得到了企业和职工的双认可。
比如,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首批试点单位,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厂长黄祖江认为:“因为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程序都由企业自己来确定,所以企业对评价结果必然认同,这从根本上解决了评价权与使用权不统一的矛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从评价实施者变为了评价指导监督者,既可以较好地解决一放就乱的问题,又有利于提升企业自主评价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取得船舶水手二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轮驳分公司青港拖27轮水手长刘海龙对我说:“参加自主评价,不但可以取得单位和政府都认可的证书,而且和工资待遇挂钩,我和工友们都很积极,也更有干劲了。”
下一步,还要鼓励企业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进行分类评价,不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确保把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评出来。要坚持评聘一致,强化结果使用,注重待遇激励,企业要坚持“评聘统一”,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要落实工资福利待遇。获得企业自主评价发放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将纳入全省(市)技能人才数据库。入库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技能提升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兑现相应待遇,并可参评、申报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和高技能人才建设项目等。
相对企业而言,事业单位是另外一个集聚了大量高层次人才的用人主体,我们围绕激活事业单位人员活力,又将有哪些举措呢?
胡义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激活事业单位活力,也是我们的工作着力点,我们将重点围绕放权、搞活、激励三个关键词做文章。
放权,就是扎实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坚持注重实绩、谁用谁评和重在使用的原则,提高评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精准度。比如,对初级职称评审权限全部下放,实行清单式动态管理。将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系列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全面下放至各区市,为人才提供就近就地的评价服务。我们依托青岛市医药行业协会开展药品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审试点,开启了行业协会开展职称评审的先河。授权青岛地铁集团开展工程职称自主评定,首批有112人获得工程技术中级职称,258人获得工程技术初级职称。协助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获批省级职称自主评聘制度改革权限等等。此外,为助推乡村人才振兴,引导人才向乡村基层集聚,在连续三年开展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的基础上,2019年以注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的长期贡献和工作实绩为导向,推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目前已有489人受益。积极推进外籍人才、港澳台人才在我市职称评审,2017年,我市引进的加拿大籍高层次人才于先生在我市获评高级工程师职称,获颁我省首张外籍人才职称证书。2019年,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有2名高层次外籍人才在我市获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下一步,我们还将结合国际化发展要求,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档案、体制等限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人员职称申报渠道。
搞活,就要聚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保障民生的需求,研究激活事业单位这一池春水。进一步下放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权限,充分尊重教育、卫生健康、高等院校等行业事业单位以及区市基层专业人员特点需求,允许自行研究制定公开招聘简章、面试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他部门(单位)所属的教育类、卫生类事业单位可参加行业组织的笔试,不再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招聘。放宽招聘条件设置,可按专业大类设置专业条件,对专业要求不高的通用型招聘岗位设置为专业不限。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分别按照全日制高职(大专)、本科毕业生应聘符合条件的岗位。除专业特需岗位外,其他岗位不设置全日制学历要求,为非全日制学历人员提供平等竞争机会。支持事业单位在赴外招聘、校园招聘、全球博士青岛研修营招聘活动中采取“现场签约”方法确定聘用人员。招聘紧缺急需的硕士或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可不进行笔试,直接采取“面试+考察”的方式进行招聘。对招聘博士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一步简化程序,采取考核或考察的方式确定聘用人员。教育系统教师招聘推广面试前置,切实加强被聘人员实际岗位工作能力的考察。骨干教师选聘可灵活采取调配和聘用两种方式,提高选聘效率。2019年,全市招聘引进各类教师人才共计2634人,主动走进全国六所教育部部署师范大学,面向公费师范生定向开展校园招聘,招聘签约2019届公费师范毕业生256人,占到2019年全省公费师范毕业生总人数的70%,提高了我市教师人才队伍层次,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卫生健康系统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2019世界华人医师年会等契机,广发“招贤令”,发布各级各类人才需求2000余人次,在10多个重点城市举办10余场次高层次人才双选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会,成功引进1个国内著名生殖医学高层次人才团队,柔性引进1个国外心外科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或柔性引进来自上海、深圳等具有国家或省级专业水平的卫生专业高层次人才20名,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优秀人才8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2020年,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瞄准高学历及紧缺急需专业青年人才,统一部署实施“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暨2020年大学毕业生校园招聘工作,已发布2020年事业单位校园招聘岗位共计2139个,涉及教育、卫生、环保、金融等行业领域。其中,要求具有博士学位的岗位251个,还设有高级人才岗位154个。目前已组织部分招聘单位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著名高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10余场。卫生系统已开展的8场校园招聘吸引10000余大学生参加,通过现场考试、考核等方式,有218人通过考核签订录取意向书。还要积极破解基层事业单位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对于急需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到乡镇学校、医院、水利、农技、林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工作,且最低服务年限在5年以上的,可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基层乡镇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可以岗位专业条件、放宽年龄条件、单独划定笔试分数线、降低学历要求或者开考比例等方式,适当降低门槛,吸引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公开招聘具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或者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可以采取面试、组织考察、技能操作等方式。2019年我市组织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基层事业单位招聘报考总数为8万多人,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20年,将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思维,不断完善事业单位自主招聘模式。坚持平台性思维,联合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创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搭建高校就业联盟,打造线上线下、信息共享、联动互通的协调机制。坚持市场化思维,探索高层次人才猎聘模式,引入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更加灵活高效的集聚高层次人才。探索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监管力度,维护公平公正。
激励,就是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军人才薪酬待遇和他们的付出、作用发挥挂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去年在卫生等事业单位探索将人员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挂钩,大幅提升了他们奖励性薪酬,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4家试点单位的人均绩效工资每年可提高2.5万元,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基础上增加了薪酬留人力度。今年将进一步扩面增效,加大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力度,贯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基础上,增加待遇留人的力度,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和15个攻势开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要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真正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对在重要领域、关键岗位、对单位发展起关键作用、能为单位带来较大效益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由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主管部门审核确认。要加大绩效工资支持力度,实施顶级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核定、高级人才绩效工资总量专项核定政策,额外核增的绩效工资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用于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分配。要落实科研人才激励政策,对科研人员,可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形式,科技成果完成者和转化实施者,可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方式,通过享有股权、期股(权)、提成、奖金等形式参与分配,具体享有的分配比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要搞活收入分配模式,在实行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收入分配办法的基础上,采取人才团队激励、关键岗位激励、实时奖励激励、持续扶持奖励等多种模式,提高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完善考核评价和分配机制,将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核定发放,与对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的考核评价和工作业绩相挂钩,强化奖勤奖优的政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