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报材料 正文
【申报长江学者公示】三百万美元!成功大学80后女科学家、电子科大75后教授获得了“科学探索奖”

时间:2023-03-08 15:35:46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据悉,四川记者科昌近日正式公布了第四届“科学探索奖”获奖者名单,50名青年科学家名单榜上有名,并选出了首位医学科学领域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在5年内共获得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科学探索奖”成立于2018年,由杨传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著名科学家和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以基础科学和尖端技术领域为对象,奖励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全职工作的45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腾讯基金会投入了10亿元启动资金支持该奖。据悉,该奖每年评选50名以下获奖者,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援计划之一。

根据奖名单,此次获奖者呈现出来自18个城市和地区的“多样化”面貌,今年首次在澳门、大连、沈阳和济南出现获奖者。自由申报的获奖者占30%(第15位),创下了最高值。

最初的90年代后诞生了女科学家

瓜昌四川记者发现,“科学探索奖”特别关注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在相同条件下倾向于年轻人和女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第一个“90后”出现了女科学家。她是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

资料显示,王光宇是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首位小米青年学者,在中国科学协会青年卓巨人才工程支持下,长期致力于探索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作为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Natture负责人,国家重点研究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课题。

获奖后,她说:“我正处于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科学探索奖”一方面为年轻科学家提供了很大的鼓励和认可,另一方面为我提供了很多让我安心、从事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的容错空间,另一方面让我感受到更多的责任,未来一定要做更多其他原创的事情。”

他们是四川科学家的力量。

在梳理获奖名单时,四川记者科昌发现,此次获奖科学家50名中,来自四川的3名科学家分别是成都理工大学教授范先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申恒涛、成玉华。

范宣梅:

成都理工大学80多岁女科学家

获奖消息传来的时候,已经连续几天掉轴了

范先梅教授是来自成都理工大学的80多岁女科学家,本科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系,博士毕业于荷兰屯特大学,现任地财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地质学科应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2020年入选国家100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杰出贡献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8年被评为“自然资源部创新型领导人”,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领导人。

事实上,范先梅不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四川女科学家。去年,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林元通过网络信息挖掘研究,也进入了科学探索奖。

范先梅教授是来自甘肃的西北人,他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从大西北到大西南献给了西部大地。起初,范先梅教授的研究课题是普通泥石流。2008年,成都理工大学博士一年级时经历了惨重的大地震,之后改变了研究方向,研究了大地震和地震引起的各种地质灾害。

mp;x-signature=x9rfPWExVHqthVbz0EV%2BK2Ymc7k%3D&index=3" width="640" height="420"/>

地震时最危险的地方在哪里?多数人可能会回答“房子里”。但在汶川地震中,至少1/3的伤亡是由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后续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的。户外并不如想象中安全,沿路突发的山体滑坡、不时从天而降的落石,造成的死亡和损失都远超预期。

其后14年间,范宣梅的团队建立了三大预测模型:地震诱发滑坡预测模型、震后地质灾害及灾害链数值模拟预测模型、震后泥石流预警模型。这些模型被应用在一次又一次重大地质灾害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震后抢险救灾的方式和局面。

在得知获奖时,范宣梅教授熬了几个通宵,刚刚完成了对四川泸定6.8级地震的救灾支持,通过不断提供自己的灾害预测结果和受损房屋道路解译数据,服务震后救援的“黄金72小时”。获奖后她“只来得及开心了一小下”,紧接着便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了。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自9月5日地震发生后,范宣梅和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就忙成了陀螺。整个中秋节,范宣梅和她的伙伴们全泡在实验室里。往常逢年过节,家人总是埋怨她,放假也不休息,这时候范宣梅就会给他们“洗脑”,说自己在做很重要的事情。而今年中秋,大家的手机都被灾区影像刷了屏。“这次不用我‘洗脑’,他们都理解我了。”范宣梅笑叹一声。

范宣梅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 Richard Wolters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全国共10位)等荣誉称号。担任国际大型滑坡研究协会(iRALL)秘书长、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评奖委员会委,SCI期刊Earth Surface Dynamics、Geoenvironmental Disasters的副主编和Landslides、BOEG、工程地质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编委。

图片来源:成都理工大学

得知获奖后,范宣梅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西部的获奖人不断增多,国家科研政策导向变化正在显出成效。西部的大发展,必然持续涌现出科学问题,我们身处第一线,就要不断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未来,范宣梅团队计划在“强震和极端气候作用下青藏高原巨灾风险预测”方向进行探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亟需解决未来巨灾风险预测难题。

怎么形容她对地质灾害研究的这份爱呢?在接受中国科技报采访时范宣梅教授说道:“大概就是——既有初恋般的热情,也有婚姻般的坚守。”

申恒涛:

75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40岁创立人工智能企业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申恒涛斩获该奖的“信息电子”类奖项。申恒涛教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此后他继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3年时间兼职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澳洲研究理事会 Future Fellowship。

2004年,申恒涛博士受邀加入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成为该大学的一位讲师。2012年,34岁的申恒涛成为昆士兰大学史上最年轻的教授;2017年申恒涛教授担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公开资料显示,申恒涛教授是计算机权威专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计算机视觉,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已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顶级会议或期刊上(如VLDBJournal、TOIS、VLDB、ICDE、CVPR等)发表过百余篇高水平同行评审论文,并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ACM/IEEE/OSA Fellow。

分别于2000年和2004年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等荣誉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获澳洲计算研究与教育学会授予的Chris Wallace Award,2012年获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授予的Future Fellowship,2016年获“中国侨界贡献奖”,2017年获四川省“天府友谊奖”,2020年获四川“杰出人才奖”,2021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此外,在今年6月申恒涛教授还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据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简称“欧洲科学院”)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与欧洲各国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并于1988年成立,总部位于英国伦敦。作为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顶级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

图片来源:考拉悠然官微

除了教授和院士身份之外,现年45岁的申恒涛还是一名创业者,其于2017年创立了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并带领团队研发了业界第一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MAGIC码极客,面向城市治理、工业制造等行业用户提供上千种AI能力服务。

考拉悠然官网显示,OSMAGIC码极客是一个为垂直行业赋能的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它致力于让企业摆脱繁杂的算法、算力、数据整合工作,通过系统的AI能力平台和AI学习平台,快速完成场景AI赋能,为其提供低门槛、高性能、可扩展的行业级AI解决方案,目前已为200+客户提供了全球领先的场景化AI算法及解决方案。

2022年2月,四川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向考拉悠然投资2000万元,支持其不断增强研发实力,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优秀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应用。未来,申恒涛教授将持续在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领域耕耘,聚焦国家“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为国家一流计算机学术研究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程玉华:

75后电子科大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程玉华斩获该奖的“先进制造”类奖项。公开资料显示,现年44岁的程玉华教授2007年6月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

图片来源:电子科技大学

程玉华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测试技术、精密无损检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DPHM)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预研基金(重点)等国家级项目13项,突破了多波成像、多维快拍、高速高精同步捕获等技术。相关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42项(美国专利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

针对国家重大装备维护保障面临的技术困境,程玉华进行了多次电磁辐射场成像检测技术测试实验,突破了多波成像、多维快拍、高速高精同步捕获等技术壁垒。目前,一批批科研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取得过多项科学成就的程玉华教授曾经在谈及如何做好“新时代科学工作者”时表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首先是奋斗精神,同时更要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承。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正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作为新时代的科学工作者,就是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国家事业中,“立足于我的工作岗位,就是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程玉华说。

近年来,四川科技实力的逐步增强,离不开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2022年4月,四川出台《四川省"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培养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对特殊需要的战略科技人才,坚持特事特办,实行"一人一策"引进。"十四五"期间,力争培养引进两院院士15人左右,新增培养具有成长为两院院士潜力的领军型科学家和杰出工程技术专家100人左右,到2025年形成一支250人左右的战略科学家及后备人才队伍。

在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四川省还将制定加快博士后工作创新发展支持政策,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项目,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和科研项目特别资助经费标准。"十四五"期间,新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165个左右,新增博士后研究人员6000人左右。

科创四川 科创菌记者赵丹丹编辑整理

部分资料来自中国科学报、封面新闻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