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三百”:即三棵柏树,神道下,最南端走杜家窑大路相接处有一座土地庙,门前有三棵长势不太起眼的大柏树。
“零一间一檩到一头”即土地庙的脊檩只用一根长度很长的通树做脊檩,以显示土地庙用材的不凡。
“民国20年(1931年)夏,冯玉祥将军与阎锡山倒蒋失败后,率侍卫队30余人到稷山,在县城北边东岳庙修整,期间冯玉祥带卫队帮助下柏村、吉家庄及县城北关农民收割小麦,十月底离稷。”(《稷山县志》1990年版,大事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岳庙举行最后一次庙会。
民国34年(1944年)东岳庙被侵华日军拆毁。
现如今仅东岳庙留下两幅对联:
三思殿门
茹荼良善莫灰心 也须知六道轮回 今生做者来生受
漏网奸雄休得志 请试看两廊地狱 活时容易死时难
十殿阎君门
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自己
阴司报应从古至今放过谁
庙会贸易 盛况空前
稷山县东岳庙会起初仅限于祭祀活动,以祈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逐渐演变,增加了娱乐、贸易活动,形成了祭祀娱乐、贸易相互融合庙会,可说是该县麦收前的物资交流大会。
每年庙会之前,从农历三月二十六日开始行神,十八个村的每个村都选出本村彪悍小伙子,每尊神需要十个小伙子,每五个人一班、四个抬着,一个人抱着其他四人的衣服,轮流交换,穿着统一,将本村参加祭祀神尊抬到庙内,摆在神架院。
商人们提前几天就往这里运送物资。诸如杈把、扫帚、木铣、镰刀、绳索、辔头、草帽、鞭杆等,应有尽有。日用杂货、干野蔬菜、京货布匹、绫罗绸缎、木椽木檩、牛驴骡马、风味小吃、各地特产等,耍猴的、弹唱的、测字的、算卦的、相面的、马戏团走马上杆的、脚踩钢丝的、押红黑的、以圈套物的、卖膏药的等等,五光十色。这儿一群,那儿一夥,熙熙攘攘,各自成交。不仅有附近的乡宁,新绛、河津、万荣、襄汾的人前来观看,甚至还有陕西、河南等地的商贾参加贸易活动。主戏台、娘娘戏台、二戏台、三戏台、戏剧提前表演。
三月二十八日这天,庙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首先进行祭祀活动。而后是十八个村的文艺表演。走在最前面的是打喜烛(喜烛是由直径50厘米左右的一块圆木板,边棱的上端竖插着三根20多厘米长的细木棍,上面粘着纸做的花儿,上插着蜡烛,下面安一根一米长的木把做成的)方队,由几十个少年组成,他们着装统一,每人举一个“喜烛”,年龄较大的领队,举着喜烛,喜烛下还吊着一山鸡,寓意吉祥之意。
接着旗杆大军。一人握一杆很粗很长的竹竿,上面用五色彩绸绾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花朵,中间还挂着好些明晃晃的镜子等物,装饰得色彩鲜艳,美观大方。走过来步伐整齐划一,步调雄壮潇洒。
高跷队。有低的有高的,低的五六尺,高的一丈余,都装扮成各种戏剧,边走边耍,边走边演,不禁使人叫绝。
抬阁队。两个人抬着一张方桌,方桌上竖着高高的铁架,铁架上悬着一两个男女幼童,靠着钢丝的悬、撑、牵、拉之力,造型极为生动,有如站立刀尖之上,有如只用几根头发把人吊在空中,有的单腿倒立,又是双腿平叉。有的手掌托人,有的肩上单脚站人,形形色色,惊险而逼真。
舞狮的、耍棍的、跑竹马的、跑旱船的,一队连着一队、络绎不绝。最为引人也最为精彩的是跑鼓车。当时没有胶轮大车,用得仍然是木轮大车,但大多数是崭新的,装饰得同样是五彩缤纷。前后是两面特大的鼓,还有的是三面、四面。上边坐十余人,各执鼓锤、锣钹等乐器边走边擂、边走边敲,几十辆、成百辆鱼贯而过。每辆车上驾十个或十三个膘肥体重、滚瓜溜圆的大骡子,毛色、高低都是一样;驾牛的则是九个或十一个大犍牛。牲口的拢头、套索不仅崭新,而且全是京钉挂。牲口头上还装有彩绸大花。几十人前边用响鞭开路,每辆车则十几个英俊青年驱赶,沿途飞奔疾驰、犹如风驰电掣,加之鼓乐雷动,鞭声嘎嘎,威武雄壮,煞是壮观。
据姚村九旬老人听大人说:姚村车鼓跑得欢,车上搁土防车翻。旗杆队、扁鼓、架子鼓(也称“加劲鼓”)、杂戏每年都参与。
现在姚村还流传着:“三月二十八锣鼓铿锵响学生想去看先生不让走”民谣。
凡此种种,与其说是为了敬神祭鬼,倒不如说是民间的大型娱乐活动。前来上庙会的、看热闹的人,真是人山人海。从县城到东岳庙,沿途几里路,两边都摆满了车马。东面的大佛寺、西面的真武庙沿途也不少,大都是有钱人家的轿车,里边是看红火的老爷。太太和公子、小姐。这些人一早赶来,在这里等上一天,专为看一看上庙。他们为了赛富抖阔,不仅将车马装饰得极为阔气,不少家还在骡马前蹄垫下两块砖,使之昂首挺胸,而牲口也趾高气扬—特别是庙坡两旁,坐满或跪满讨钱要馍的穷人;有白发苍苍的老妇,有满脸皱纹的老翁,有面黄肌瘦的幼童,有衣衫破烂拖儿带女的少妇,有的双目失明,有的疾病缠身,有的四肢伤残。口里大哥、大嫂、大爷、大叔地叫个不停,还有的磕着响头、哀求施舍。遇上好心人,给上一文两文;缺乏恻隐之心者,则不屑一顾。
还有一些现象是当今人闻所未闻的。即“开顶”要钱,何谓“开顶”?就是有极少数穷愁潦倒、走投无路的穷人,一手持刀、一手执木板或竹片。一般情况下,这些人一到,主人便急速给钱,打发远去;如有怠慢,则用木板或竹片拍打血口,使鲜血四溅,不仅玷污了你的衣服,而且弄脏了你的商品或食品。因此人们是不惹这些人的。还有些打莲花乐要钱要饭的,开始给主人唱些吉祥好听的,如若给了,他表示谢意;如若有不给钱、不给馍的,这些人就要编唱那些难以入耳的话来骂你。
再就是赌博,也会使人感到惊奇。庙院后面,廊坊下边,庙院外的地里,赌场小则三五群,多则十几夥。押宝的掷骰子的,旁观者,围成一个又一个大圆圈。默默不语的,眉飞色舞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传承发展 特色突出
在传承农历3月28日东岳庙庙会方面,稷山县稷峰镇姚村村作为十八村之一,还保留下上庙时的五尊神,在其村后土庙中,每年农历3月28日这天节日活动比春节还隆重,每年都要唱三天大戏,举办挠羊赛、掐方赛、篮球赛、锣鼓大赛(村有威风锣鼓、青龙锣鼓两个锣鼓队),有时晚上还有焰火晚会,近几年,集会摆摊设点形成规模。已初步形成集庙会、集会的该村物质交流大会。
丰富农历3月28日庙会文化内涵,姚村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姚村作为中华板枣的发祥地,可进一步挖掘板枣文化,扩大板枣知名度。(2)姚村村又处在该县万亩枣园观光游一个节点,北有“观景台”、“慈禧园”,南有六谷养生园、千年以上枣树众多,基础条件优越。(3)姚村村文化底蕴深厚,建有后土庙,民风淳朴,热情好客、蜜枣加工业,起步早、规模大、已形成大户10余家,板枣产业化发展已具规模。
在进一步开发农历3月28日庙会文化方面,笔者认为:拟进行渐进式开发,先易后难。首先复建村原后土庙,因该村后土庙的原址还在,就在今村小学处。其次是可在姚村村南、加庄村北疙瘩上即今六谷养生园北复建东岳庙。第三,在全县建设“三千文化”(千年板枣文化、千年大佛文化、千年古县文化)板块中可以建设富有特色的枣区主题公园为目标,按照“一个枣园就是一个景点、一片枣园就是一个景区”的思路。大力发展“板枣林下观光游”,鼓励游客认养古树、亲自参与鲜枣采摘和游枣园活动,申报原产地域保护活动等,力争把稷山板枣区建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开发集住宿、旅游、板枣采摘为一体,农家乐建设,推动稷山县旅游业发展。
作者:王文俊
地址:稷山县委信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