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以来,青岛市立足港口、贸易、产业、文旅、科教等方面特色优势,系统谋划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和举措,指导各领域、各行业结合各自实际、勇于探索创新,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准走深走实。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大众网,重点围绕发挥青岛开放门户作用、打造黄河流域最佳经济出海口等,突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突出与黄河战略关联度、紧密度高,梳理了一批示范作用强的典型案例,引领全市上下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 “走在前、开新局”,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探索路径、作出示范。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王熠 青岛报道
青岛农业大学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主动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涉农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瞄准盐碱地,精准培育作物学、草学、农业工程等支撑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优势学科。
作物学为山东省博士点精准培育学科。作物学科承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启用了耐盐碱作物育种加速器,建设了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圃,选育出耐盐碱小麦、花生、藜麦、玉米等多个作物新品种。其中,抗旱耐盐碱小麦品种“青麦6号”连续多年打破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亩产547公斤),全国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增产17.44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36.7亿元;培育出“宇花9号”等5个高产高油耐盐抗旱花生新品种,累计推广2038.6万亩,新增产值42.9亿元。“宇花9号”含油量达61.05%,为目前世界上含油量最高的花生品种。
青麦6号在中度盐碱地示范推广
草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山东省博士点精准培育学科。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文批复青岛农业大学建设“黄河三角洲草地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草学聚焦饲草种业,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根基,开展草种质资源与育种等基础研究,并在沿黄河流域推广牧草栽培与生产力提质增效等技术创新和成果集成转化应用,推广面积达203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近40亿元。其中,首创国内天然青干草饲喂农区家畜的生态高效草肉奶转化关键技术体系,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在滨州无棣推广种植耐盐碱、高蛋白的优质牧草紫花苜蓿10万亩,有效改良了盐碱地,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
农业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和省博士点精准培育学科。学科紧扣“黄河流域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致力打破国内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空白,充分发挥农业工程学科优势和产业影响力,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深入合作,联合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和行业协会筹备共建“黄河三角洲智能农机装备现代产业学院”和“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制定了“158”“858”基地方案以及2000亩的“育种场景”“现代盐碱地全程机械化综合应用场景”“多层次、宽领域教-学-竞-研-培农业机械和盐碱地文化应用场景”等多场景建设方案。多个项目开工建设,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达4.3亿元。
二是因需施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开展科技创新。承担科研项目1352项,总合同额达5.33亿元,其中青岛市承担的甘肃东西协作专项,100%定向依托青岛农业大学开展。一系列涉盐碱地科研探索,有力支撑了高水平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即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7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地厅级及以上奖励64项;获批山东省级农业主推技术14项,获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8项,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6项;授权涉及绿色低碳、盐碱地实用技术等发明专利51项。建有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厅局级科研平台16个;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和技术成果支撑,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联合申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平台。
三是因势利导。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契合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应用型人才。与黄河三角洲国家农高区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着力解决服务“三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不足问题。构建了“第一年在校课程学习、高年级在培养基地开展课题研究”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制定了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基地管理制度,首批遴选了69名研究生入驻基地。加强“科技小院”建设。建立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把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既解决生产实践问题、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又培养了具有“三农”情怀的社会亟须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2022年,获批“山东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等24个国家级科技小院,获批数量列全国第8位、全国农业类高校第5位,省内高校第1位。推进农业继续教育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共举办各类培训38期,培训学员2742人次,覆盖沿黄流域山东、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五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