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创立于上海的报纸,曾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百科全书”;希特勒上台时,德国民众曾对他振兴国家充满期待;希拉里一度以女总统的形象登上杂志封面……在历经近7个月的修缮后,全新亮相的徐家汇藏书楼以一场《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中外报刊珍藏展》(以下简称《历史的底稿》)首展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演进的同时,用一张张泛黄的报刊真迹重现诸多历史上的珍贵瞬间。
周六下午,一批预约而来的游客在《历史的底稿》策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张力奋的带领下重温海派文化,感受那些新闻史上值得铭记的时刻。
2001年9月12日的《纽约时报》刊载“911”事件相关报道
【中外报刊中的中国与上海】
自诞生以来,报纸一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早期的报纸主要刊载重要的时事新闻,国家大事;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日渐迎合平民百姓的口味,读者的范围也不断扩大,报纸的发行量直线上升,大众传播时代来临。
在介绍《历史的底稿》展品时,张力奋说,这些展品首先是在新闻史上有着经典价值、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的报刊,更重要的是这次展览力争让观众看到真迹而非复制品。“我在中国看过很多展览,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复制品太多。有些5A级的景区走进去,里面的展品几乎大都是复制品,说真迹不能拿出来……”这番吐槽,令在座听众莞尔。他话锋一转,说:“今天我们这里的91件展品,除了《申报》创刊号是复制品外,其余90件都是原件。”
张力奋为观众现场讲解展品由来
在张力奋看来,因蒸汽机广泛使用、工业革命等带来巨大变化的过去两三百年,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段历史。在此期间,得益于活字印刷的发明,思想和文化知识的传播都得以兴盛,报纸也在这一时间段内记录了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瞬间。一些与中国和上海有关的记录,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也曾多次出现在西方的报刊上。
1971年7月30日美国《Life》杂志封面: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
简单的总结后他拿起话筒,走下讲台,来到展品前,一一为听众现场讲解这些珍贵的报刊展品。他首先介绍的,是一本1665年印制于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地图集,取自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绘制的《中国新闻志》。这批拉丁语双面彩印的地图,是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确立了卫匡国“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的地位。
1665年印制于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地图集
“这张地图离现在有多少年了?”张力奋让一位现场小观众算了算刊物距今的时间,小观众慌乱之中算错了,张力奋笑着说:“明天数学考试可能就会考这样的计算题了。”他接着解释说,从这张地图上看,中国地图“大公鸡”的样子已初具雏形,但上海还没有出现。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最早的起源地,上海也在中国的报刊发展史中占据了重要一席。1872年4月30日(清朝同治年间),英国商人厄奈斯特·美查(Ernest Major)在上海创办《申报》。这一板式近正方形的报纸,其创刊号真迹目前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在随后77年的时间里,《申报》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代,在报业巨子史量才的经营下逐渐成为中国第一大报。有着中国近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因其影响力之广,以至于上海及江南一带的报纸,在当时都被人们统称为“申报纸”。
张力奋为观众讲解《申报》历史
此外,1979年8月12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则因首次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辆26路无轨电车翻车》的事故新闻,突破了党报尤其是党报头版不刊登社会新闻的禁区,开启了改革开放时期公开报道灾害、事故的先河。
【那些影响世界的重大历史瞬间】
91件展品中,张力奋还特别将几张德国的报纸放在了连续的位置展出。原来,这几张报纸分别记录了德国总统、陆军元帅兴登堡去世,希勒特继任德国总统兼总理,希特勒战败的重大消息。
1934年8月18日出版的《柏林日报》,对希特勒继任充满期待,刊文称:德国陷入危机,为了国家未来,希特勒值得认同和支持:“为了德国的命运,我们愿意!”不料11年后,希特勒战败、70000士兵被俘的消息,终结了这一“神话”。这些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瞬间,都被定格在新闻纸上,成为《历史的底稿》展品的一部分,也令今天回望过去的人们无限唏嘘。
希特勒上台当天的报纸
上世纪80年代出国读书后,张力奋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报刊原件。这次的展品中,一件以希拉里头像和MADAM PRESIDENT(女总统)为封面的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是他颇为得意的收藏品之一。
原来,2016年美国大选揭晓前,美国三大时事周刊之一的《新闻周刊》委托合作伙伴事先印制了希拉里获胜的特刊。希拉里败选后,该刊紧急撤回,但仍有14本杂志流出。其中的一本,就被张力奋以高价购得并收藏了下来。“无论是多么著名的报刊,从业者都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就可能犯下类似的错误,在历史上留下耻辱的一笔。”张力奋在这件展品前总结说。
希拉里被作为“女总统”印上杂志封面
被问及对收藏的心得时,张力奋坦言坚持收藏并不容易。“我太太之前不太理解我为什么那么喜欢收藏,因为家里需要很多空间去安置这些藏品。每次从国外回来,我都要背上几十斤的书和报纸,过海关的时候还得装作走路很轻松……”不过,如今这些曾经的收藏被更多的人看到、欣赏,张力奋说太太“终于感觉有些欣慰,因为这些东西终于开始往外面走,而不是一直往家里拿了。我也希望将来能为这些藏品找到一个更好的安家之所。”
展厅观众留言板
张力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英国莱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曾任Financial Times《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始总编辑、英国广播公司资深记者、制作人。曾获“亚洲新闻奖”等国际新闻奖。牛津大学、香港大学等学府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著有《牛津笔记》《世纪末的流浪》(合著)、《黑白灰》《历史的底稿》《中国领导力》(合编)等。
栏目主编: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为张力奋为观众讲解西方最早出现的中国地图集展品。本文图片均作者拍摄。来源:作者:李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