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分数见鬼去吧
曾几何时,老师皆以自己学生能考得高分而骄傲,这份骄傲除了来自于老师本身心血的付出有了很好的回报,更来自于广大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许。
那时,老师的工资极低,买一台熊猫牌电视机需要一年的积蓄,买一辆嘉陵125摩托需要三年的积蓄;那时,谁家有回锅肉香飘出也能深吸一口唾沫;那时,男教师不好讨老婆,那时的学生,能考上师范的,绝对是学校的佼佼者,只为能跳出“农门”而脚杆不会再沾泥巴……投身于光荣的教师行业。
那年那月,一周上班六天,课时22节还多,除了《语》、《数》,其它的课程被行业行外的人称之为“搭搭课”、“耍耍课”;那年那月,语数老师鞠躬尽瘁,全天候与学生打成一片,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试卷抄了一张又一张,反应快的,自然能得表扬,也能提前离校;反应慢的,诸如我等数学脑瓜为0这种,手板被打了一个又一个,鲜红、肿胀,不但吃不了饭,还得家长亲自到校接人并且还要给老师说对不起……那年那月,所有的搭搭课都是要给语数科让路的,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做作业,演算习题。我就记得,小学语文课本我是基本是能背完的,初中的《法律常识》我是整本书都能背下来的,化学哪一页是什么内容我是基本上知道的,这不是我的悟性高,而是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完成这些。而我,并没有觉得哪儿有不好。
那时,老师工资不高,但家长的尊敬程度却不低。谁家吃好的了,总免不了请老师去坐坐,谁家杀年猪了,总能看到家长与老师真诚的杯觞交错。我就记得,我姐的老师来家访,家中仅有的几个鸡蛋必须留给老师,而我们也从心底里觉得,只有老师才能享受这种待遇。那时,父辈常教育我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此觉得,尊敬孝敬老师,自是应该的。
后来呀,自己也当老师了,这些曾经的经历也免不了会复制一些。最简单的自然是让学生翻来覆去演算习题,而每次考试,学生的分数亦如我当年一样,会让自己倍添信心。这还不算,因我不是最好的,最好的老师教学的班级,满分人数也会达到令人咋舌的程度——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老师,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成效。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给这种教育方式取了个难听的名字——应试教育。我自羸弱,无法论证应试的优点,亦无从考究应试的缺点,反正,在这个难听的名字之后,蕴育出了一个高雅的称谓——素质教育。
现在,我等就在素质教育的大熔炉中,如火如荼地锻铸着。
素质教育的本身,应该是针对学生(如果非要说包括老师我想也是对的)。经过了N年的素质教育,其形其状真的起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年了,见证了教育的发展历程,完全可以用锤炼来分解这些动作。
分解之一:课程改革。
纵观小学生课程表,不难发现,以前的语数“主科”现在每周五节和四节,而以前的“搭搭科”诸如体育品德之类的多达四节甚至更多,其它还设置了科技、手工、综合、劳技等等。我个人不反对培养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当然,我也不支持这样去培养——能培养出来吗?老师都做不到,何谈如此培养学生?正如要一个老师去进行商业讲课大谈特谈如何创造财富一样,你够格吗?就算一个或某几个天生奇才能做到全面发展,而其他的多数人呢,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分解之二:督导评估。
这个四字语还真是神奇,我问了杜娘,还真没有这个词的解释。顾名思义的话,大约就是监督指导评价估量,哈哈,我还是很有才的,这都能想到。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谁来监督?怎样监督?指导?指导谁?指导什么?怎样指导?指导教学吗——谁来指导谁来上示范课不就一目了然了!你说这课不该这样设计而应该那样设计,你来示范一下比单纯的说教不是更直接更有用?何谓评价?我的工作就在那儿摆起的,你来评价什么?有意义么?估量又是什么呢?不懂,又或许我组错词了吧!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写过的一篇文章——《屎尿文化》,大意是我校学生入厕不文明,有些人把屎拉在了岩边,还有人把尿撒在了墙上,我突然发觉,我写那篇文章都是多此一举,为何?我如果真想纠正某些人的不文明行为,最简单的方法不如我亲自示范给学生看——怎样拉屎,怎样撒尿,学生一看不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
其实我还是不会这样去示范——害羞,害羞呀!与其把丑陋的一面让学生看还不如我动动嘴皮子,写两个酸字来得直接——这多文明呀!对不?
其实写这个问题我的思路都是混乱的,为什么呢?前面不是说的素质教育吗?而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多大的关系呢?哎呀,想不明白,不说了。
分解之三:数据分析。
从应试到素质,从繁重到减负,我看不到执行的力度。不是不执行而是无法执行。
其一:家长要分数: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的一切都是老师的,更不用说成绩了。考试能得高分,本家孩子聪明,考得不好,老师教学出了问题。
其二:老师要分数:辛辛苦苦教了一学期,学生考得不好怎对得起我劳神费力的付出和苦口婆心的说教。这还是其次,我的辛苦都可以忍受,但无法理解的是家长的置疑和学校对我的考核和评价。
其三:上级要分数:每次期终都来个优秀率、及格率,差强人意相关领导就会带来白眼甚至不屑,如果再来个什么排名,那岂不是更劳心。
但事实是,大凡身处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有深刻体会,单凭课程表上的那几节课想要完成相关任务,除非你运气好遇上了争气的那一班学生,否则,一切都免谈。
实施素质教育,名义上的考试二字有时就变成了“检测”,美其名曰这不是考试,内行人都知道,这快遮羞布其实质都是一样的,不要以为换了件马甲就不认识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为任务埋单,这不但透支了老师们的身体,更透支了老师们的心理。如果说有足够宽裕的时间留给老师留给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取得高分也不是难事,而难就难在,到哪儿去找时间?
中午,老师们挽袖高歌,在教室里泡两个小时,依然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下午放学后,老师们再冲刺一小时,依然无法满足这个需求——而实际情况是,老师们冒着学生不出任何事故的风险,嘴里讲着习题,内心里乞求培优补差结束后学生一切平安。我敢断言,只要稍有差池,便不会再有一个老师会放了学还留下来培优补差。在所有相关人等都指望学生成绩提高的时候,谁也不会去设想老师可能承担的风险。
除了中午、下午抠时间,老师们还有种情况,那就是向所谓的古老的“搭搭课”要时间,但,这得冒着被抽查的风险,占用其它课上语数,这是明令不许的。
既然时间不够用,可任务在脖子上架着呢,怎么办?布置作业吧,只有大量的习题留给学生,方可安慰一下老师焦虑的心情。——真不知,如此一来,与难听的应试教育有何区别?
本人无才,更无领导相,坚守一线教学23年,语文教学工作干了20年,深知其中的苦其中的累。某次与一领导同桌用餐,他高谈阔论说语文应该怎样怎样教学,环节应该怎样怎样设计,看得出来他绝对是一个善于理念与创造的推手,我没和他争辩,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学校的班,你随便挑个来教语文(原话),我不想听你说什么大道理(其实我当时真不该这样说的)。我当时的感觉是,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我得出的结论是:看似一个简单的东西,当你亲自操作的时候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难,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并不比别人聪明,别人也不是傻子。
当然,在这个体制下,我为鱼肉,人为刀俎。再多的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好比“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就辞职”一样的浑蛋逻辑,不理它便是。不管怎样,都不能对不起学生,对不起家长,做到问心无愧,天大的事都不是事了。
所谓的分数,让它见鬼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