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本委决定对张德友采取留置措施……”8月21日凌晨1点多,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外逃22年重大职务犯罪嫌疑人,原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官渡支行行长张德友被带下航班舷梯,昆明市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向其宣读留置决定。
张德友,男,1954年5月出生,吉林榆树人,1988年5月转业分配入中国银行昆明分行。1996年至1997期间,张德友涉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巨额资金给他人使用,于1998年9月9日被立案侦查。
↑外逃22年的职务犯罪嫌疑人张德友被抓捕归案(欧昌浩/摄)
外逃数载无讯息 一张身份证寻丝觅迹
时光追溯至1997年11月。时任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官渡支行行长的张德友一如往常来到单位,收拾好办公桌,向领导递交了辞职报告。1998年8月,原昆明市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接到中国银行昆明分行举报,反映张德友有涉嫌挪用公款犯罪嫌疑,但此时的张德友早已隐匿踪迹,下落不明。
2015年4月,中央追逃办启动“天网行动”,张德友被列入中央追逃办追逃对象名单,其涉案金额大,社会影响恶劣,昆明市有关部门多方搜查取证,但受当时条件所限,所获甚少。多年来,张德友杳无音信,致使该案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突破。
监察体制改革后,该案从市检察院全案移送至市监委,并被云南省纪委监委和省追逃办列为重点督办案件。昆明市纪委监委在省纪委监委指导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昆明市2019年追逃追赃和防逃工作方案》,抽调精干力量成立对外逃人员张德友开展追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追逃工作专班,对该案再次展开调查。
“我们手里仅有他藏匿前的身份证信息,近乎‘零线索’,追逃如同大海捞针。”专班工作人员说,“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张德友是否还存活。”
工作专班抱着绝不放过蛛丝马迹的心态,认真核实张德友的身份信息,发现并没有其身份登记的死亡记录。同时,围绕张德友的家庭、社会关系开展了大量工作,发现张德友与前妻之子的个人信息登记表上仍填写着张德友信息。
“他出逃时,其子仅10岁,但到现在都还记录着父亲的信息,父子之间仍有感情存续,可以初步判断张德友还活着。”专班工作人员欣喜地说道。
此后,为了查明张德友藏匿方向,工作专班调取了张德友档案照片,但由于是20年前已泛黄的老照片,清晰度不高,加上这些年来,嫌疑人体型样貌很可能发生了变化,迟迟未查询到有价值的信息,调查工作进展困难。
多部门协同作战 监察体制改革制度优势显现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昆明市充分发挥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加大追逃追赃专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金融机构等部门力量,形成追逃追赃整体合力,变单兵作战为联合作战,因案施策、因人施策,扎实推进个案攻坚。
2019年7月12日,张德友追逃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追逃工作安排部署会议,将领导小组更名为“7·12”专案追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调查取证、追逃追赃、综合协调3个工作组职责,分工协作,加大追逃追赃力度。
“我们有什么就查什么,就从这张身份证和老照片入手,织密线索排查‘网’。”“7·12”专案追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态度坚决,“只要还有一丝线索,就一定要追查到底,不达目的决不收兵!”
鉴于该案件时间跨度久、证据较为分散、基础信息不完整,犯罪嫌疑人极可能已经洗白身份、潜逃出境的实际,市纪委监委依托信息技术保障室,探索运用昆明市智慧监察大数据平台,畅通纪检监察机关与公、检、法等职能部门沟通协作,整合外部数据查询,重新梳理排查基础信息,张德友案随之迎来转机。
通过综合分析研判,最终锁定张德友藏匿地点,顺藤摸瓜获得其近期有从某边境口岸潜入国内的信息,专案小组针对可能出现的若干种情况,及时制定多种预案,“收网”进入倒计时。
守得云开见月明 归案“落网”终有时
为了不错过抓捕张德友的机会,追逃专班千里迢迢赶赴某边境口岸,全力以赴,严密布“网”,严阵以待。
8月份的边境气温直逼40度,专班人员日夜奋战、风餐露宿,即便在烈日酷暑下汗流浃背也丝毫不敢松懈,但在连续蹲守数日后,仍没有发现张德友踪迹。
“追逃路上不确定因素太多,心理压力远远大过外在艰苦环境的困扰,我们最担心的还是努力会付之东流。”专班人员说,“但我们绝不气馁!”
8月16日,为了调整更新追逃策略,追逃专班返回了昆明,飞机刚落地,就接到电话:“疑似嫌犯张德友出现在某边境口岸”。
还未走出机场,追逃专班便立刻调头,生怕迟疑一秒就会错过抓捕良机,迅速连夜赶回到边境,在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终于成功抓获潜回国内的张德友。
“你是张德友吗?”专班工作人员亮明身份后问道。
“是的,我是张德友。”没有半点迟疑,张德友如释重负似地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知道我们为什么找你吗?”专班工作人员说。
“知道,应该是我在原单位的违法问题。”张德友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幕,低头小声说道:“我知道这一天总是要到的,你们来了,我也终于解脱了。”
原来,案发后,张德友潜逃至东南亚某国,为了不暴露行踪,隐藏了真实身份,东躲西藏,栖身寺庙,不敢与家人直接联系,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即便两鬓斑白思乡切,也无法与家人团聚,备受煎熬。
“逃亡在外的日子不好过,惶惶度日如惊弓之鸟,我真不应该幻想躲过处罚,迟迟不归案,悔不当初呀……”22年的逃亡让本应在花甲之年享天伦之乐的张德友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张德友的归案,得益于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也是推动执纪执法贯通的有效实践,更加坚定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有逃必追、一追到底的态度和决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