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领导为赵甸生颁奖,赵甸生的家人与他一同领奖。白国强摄
5月,地处滇西高原最北端,靠近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德钦县城,还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北大门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也是长江、澜沧江、怒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海拔3400米的德钦县,除了有神奇美丽的梅里雪山和常年不断的游客,还有云南石油海拔最高的加油站——巴斯巴加油站。在这座加油站里,有这样一位站长——扎根高原16年,一直坚守加油站,守着一台台加油机,擦着一支支加油枪,干着一遍遍的提枪加油,问候着一位位进站的顾客。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交流,有的辞职,而44岁的他,依然默默坚守在这座云南海拔最高的加油站,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加油站站长。
他,就是先后被评为云南石油“优秀站长”、“优秀员工”,候选“最美云岭国企人”的赵甸生。
相对于其他地方,德钦海拔高、气候冷,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相对于机关岗位,加油站站长既难“出头”又难“出彩”,管的人不多,干的活不少,能坚持下来的凤毛麟角。“你都在德钦呆了16年,天天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地方,干着重复单调的工作,不感到厌倦吗?不觉得被埋没吗?”有人不解地问他。
“无论什么地方、哪个岗位,都是石化事业的需要。让我干,就是公司对我的信任。踏踏实实把工作干好,让周边老百姓幸福、让过往游客满意,为云南石油争光、为中国石化添彩,就值了。”正是有这样一种工作态度,赵甸生在云南石油条件最艰苦的加油站坚守了16年,创造了在云南石油海拔最高加油站工作时间最长的记录。
一份坚守,一种精神
赵甸生16年在雪域高原“原地不动”的坚守,确实难得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始终如一忠于职守、一丝不苟对待工作。
“一个人可以甘于平凡,但绝不能甘于平庸;可以默默无闻,但绝不能浑浑噩噩。”自2003年8月进入中国石化工作以来,他把工作当事业、把服务当天职、把顾客当亲人,辛勤工作、热情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
“2003年,我刚参加工作,那时德钦加油站就两台加油机,罩棚破旧,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进入冬季的时候,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赵甸生说。在加油站一干就是16年,加油站的设施设备更新了一代又一代,加油站的员工替换了一批又一批,赵甸生也从一名普通的加油员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加油站站长。
由于工作需要,公司安排赵甸生从德钦加油站来到巴斯巴加油站担任站长。巴斯巴加油站位于迪庆州德钦县,是云南石油海拔最高的加油站,这里全年平均气温4.7℃,最低气温可达-27℃,冬季长夏季短,旱象居多,有霜期每年一般为236天,气候条件十分恶劣。
“每天早晨起来,看着梅里雪山那动人的微笑,顿时觉着浑身充满了能量。”赵甸生是纳西族,脸上带着高原红,也挂着憨厚朴实的微笑,和7名员工一起,挥着扫帚在加油场地上认真打扫。他常说:“做好加油站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加油站工作经常有突发情况,他就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随时随地处于待命状态;加油站工作要求精细,他就在工作细节上下功夫,在自查自纠上做文章,加油站工作琐碎繁杂,他就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事无巨细认真对待。
在长达16年时间里,赵甸生的休息日屈指可数,一次次卸油,一次次盘点,一次次迎接检查,都压在他肩上。赵甸生没有过丝毫退缩,从不叫苦叫累。长期站立、经常加班,他落下了腰椎增生、关节炎等骨关节病。经常不能按时吃饭,或者只能趁加油间隙吃早已凉透的饭菜,得上了慢性胃病。
2017年10月,云南石油安全检查组到巴斯巴加油站检查工作,惊讶地发现,十多年来,站长手册、交接班记录、公司下发的文件、设备设施台账、规章制度汇编等,样样台账清楚、件件分类整齐。赵甸生如数家珍地介绍这些“宝贝”时,检查组的同志不禁感叹:“去过很多地方检查,巴斯巴加油站的工作不仅让人放心,更让人感动。一个这么偏远、这么艰苦的加油站,工作这么扎实、细致,太不容易。”
扎根德钦16年,雨雪风霜在他的额头刻下了一道道皱纹,却始终没能改变他为高原人民服务的初心。“责任在这里,家就在这里,心也在这里。”赵甸生这样说。16年来,他默默奉献着青春,辛勤耕耘着业务,坚守在雪山脚下,加油站年销量从400多吨增长到现在的年均6000多吨,最高的一年突破了8000吨。
一腔热血,一种担当
对待工作,赵甸生总是充满激情。
16载扎根边疆,16载春华秋实。赵甸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次次为排成长龙的车辆加注油品,一天天坚守着藏区供油要塞,默默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顾客,在高原上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石化服务社会的担当和责任。他把一腔热血,化作“四个用心承诺”,即:用心对公司承诺、用心对顾客承诺、用心对员工及家属承诺、用心对自己家人承诺。
对待顾客,赵甸生总是充满热情。
德钦县是云南进藏的最后一个县,为确保旅途顺畅,许多行走川藏线的驾驶员都要在德钦县加油、补充生活物资,而巴斯巴加油站总会成为这些驾驶员的首选,因为这里服务周到、方便快捷。在巴斯巴加油站,驾驶员和顾客进站后,首先听到的就是一声声“扎西德勒”的亲切问候,看到的就是一张张诚挚的笑脸。在休息区内,有24小时的热水,还有赵甸生和员工们精心准备的酥油茶和面点,免费供应给每一位顾客。久而久之,许多老顾客进站就同回家一样的“轻车熟路”,休息好后与站里的员工亲切握手才转身离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杯杯贴心的热水、一张张和蔼的笑脸,温暖了无数人的旅途,而他和他的加油站,也被过往的驾驶员亲切称为“旅途中的温暖坐标”。
对待员工,赵甸生总是充满温情。
温馨画面的背后,是赵甸生16年来的辛苦付出。
巴斯巴加油站远离城区,供水紧张,特别是冬季严重缺水。为了保障热水供应,一到冬季,赵甸生每天坚持驱车6公里从县城运水到加油站,供员工和顾客饮用。遇到下雪天出行不便,他就背上水桶到离加油站3公里远的河边去背水,25公斤的水桶,每天来回4趟才能把站里的水缸加满。长期在户外行走,赵甸生的手脚因为严寒而长满冻疮,他却淡淡地说:“只要员工们和顾客们能够喝上热水,这点痛对一个纳西汉子来说,不算啥。”
德钦的冬天是很难熬的季节,因为进入冬季,雨水少,植被进入冬眠期,高原上空气中的含氧量逐渐降低,加油站的员工、外来的游客经常会出现高原反应,赵甸生就会在加油站里备一些红景天以供不时之需。
一股拼劲,一种作风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绝对不能没有知识。”这是他经常给员工讲的一句话。
赵甸生中专毕业后就到迪庆石油工作。公司提供了各类学习平台和学习机会,在业务知识的掌握上,他成为迪庆石油10多名站长中的佼佼者。“感恩公司给了我这么多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好好学习,多学一点技能,在工作中都能用上。”赵甸生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光芒。
16年来,学习业务知识是赵甸生的常态。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与提高技能上。因为在工作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设备、新的系统、新的业务都给他带来新的压力。他认真总结,压力的根源是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不够,自己学习的进度没有赶上知识和技能更新的速度。
2013年,公司对巴斯巴加油站的设备进行了更新,配套运行新的加油站管理系统。运行新的管理系统,各项业务将更加便捷,但对只懂简单计算机操作的赵甸生而言,却成了极大的挑战。面对困难,赵甸生没有气馁,除了积极参加培训、反复练习操作,他还虚心向年轻同事请教,不会就学、不懂就问,把系统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记在本子上,一遍遍反复学习,直到完全掌握,成为迪庆石油熟练掌握加油站管理系统的“老手”。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赵甸生坚持精细严谨的工作作风,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努力拼搏、钻研业务。他始终以问题为导向,以真正解决问题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周边百姓、服务过往旅客。在每一个忙碌的日子里,他每天带领员工认真开展交接班,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允许任何一处疏漏。
一个信念,一种追求
工作以后,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从浅薄到深刻,从感性到理性,一步步唤起了赵甸生对共产党神圣而美好的期待和盼望。
2016年,赵甸生一字一句把强烈的愿望和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雄心壮志,写进了4页的入党申请书里,连同两篇思想汇报一起交给了党组织。
2017年10月,赵甸生参加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2018年8月,经迪庆石油党总支广泛征求广大党员、群众意见后研究决定,确定赵甸生为迪庆石油党总支德钦支部预备党员。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赵甸生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以“思想先进、热情饱满、本领过硬、作风严谨”作为自我要求,履行党员义务。作为站长,他通过站务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引领大家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他常教导员工说:自身强才是集体强;德钦虽然冷,但是人心是热的,骨头是坚硬的;德钦虽然缺氧,但是勤奋的人呼吸是顺畅的,精神是澎湃的。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公司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带领同事们排节目、唱红歌,把对党的忠诚和对公司的感恩,大胆说出来、用心唱出来。他是一个勤奋的领路人,在巴斯巴加油站这块小小的土地上,为公司培养了一个又一个出色的加油站站长、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员工。
一声愧疚,一种情怀
“他把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对工作,赵甸生全身心投入,但对家人,他心里充满愧疚。
赵甸生家在香格里拉市,从巴斯巴加油站到家有200多公里路程,行车三个小时就能到达,但忙于工作的赵甸生,往往两、三个月才回家一趟。从幼儿园到小学,赵甸生接送孩子上学的次数屈指可数。7岁多的儿子常对同学说:“我爸很少在家,他心里想的就是工作。”对于儿子的抱怨,赵甸生没有话说。一次,儿子中午回家后给他打了个电话:“爸爸,我放学了,已经泡方便面吃过了。”听到这,硬朗的汉子眼角湿润了,心里充满对儿子深深地愧疚。
2014年10月的一个晚上,赵甸生正在加油站值班,接到了家里打来的电话,母亲因病情加重已进入弥留状态,希望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但当晚加油站只有他一个人值班,如果直接回家,加油站就无人值守,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影响和损失将无法弥补。他忍住泪水,在电话中对家人进行了安抚。直到联系其他员工赶到加油站来接替值班,他才连夜赶回家,然而能看到的却只有老人的遗像。带着满腔愧疚和自责的赵甸生,再也忍不住泪水,抱着遗像失声痛哭,只希望在天堂的父亲能理解他的选择。
“他不是不爱家人,只是对工作太投入了。”赵甸生的妻子是最理解他的人。“舍小家为大家”的背后,是最动人的情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赵甸生以十六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在雪域高原上,在平凡岗位中,书写忠诚。忠于信念、诚于践行,忠于事业、诚于实干,忠于职守、诚于尽责,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谛,谱写了一曲忠诚无悔的奉献之歌,树立了一名质朴无华的石化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