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拾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了浙商银行当下亟待思考的难题。
作者|胜马财经 李察
编辑|欧阳文
新年伊始,又到了银行业最重视的营销旺季“开门红”的日子,每每这个时候,为了完成业绩目标,银行人都要挖空心思推出各类优惠存贷产品。
然而正是“紧要关头”,浙商银行却连续收到了监管处罚,给所有从业人员敲响了开年“警钟”。
胜马财经获悉,1月9日,北京银保监发布1号罚单,处罚对象为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该行被罚50万元,相关责任人遭到警告。
没过两天,1月11日,浙商银行南京分行也被罚30万元,相关负责人被罚6万。
作为较晚成立的第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近几年业绩上相对其他股份行一直处于追赶状态,然而浙商银行自上市至今的三年多来,市值从千亿元跌落至621亿元(截至1月13日)。同时在2022年进行了大规模人事变动,2023年伊始,伴随连续罚单的下达,该行因资产和网点扩张带来的风控问题,也随之暴露。
如何重拾竞争力和吸引力,成为了浙商银行当下亟待思考的难题。
浙商银行自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图
开年连续被罚
1月9日,北京银保监发布1号罚单,处罚对象为浙商银行北京长虹桥支行,该行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责令整改,并处以50万元罚款,同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警告处分。
没过两天,1月11日,银保监会江苏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小微企业贷款贷后管理不到位,浙商银行南京分行被罚30万元,相关负责人也被罚6万。
据权威媒体统计,银保监系统近一年来已向浙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开出十余张罚单,罚款金额合计1564万元,涉及浙商银行总行、10家分行和1家支行。
处罚原因方面,近一年来的处罚集中在贷款业务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方面,包括贷款“三查”不到位、虚增贷款、挪用贷款、违规发放贷款处置不良资产、虚增小微资产池贷款等。
其中超过百万的罚单有5张,被罚最多的是因存在“小微自助贷业务办理不审慎,虚增小微企业贷款”等八项违法违规行为的浙商银行杭州分行,该行被浙江银保监局罚款400万元。
而2022年3月份,浙商银行总行因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15项违法违规,被银保监会罚款380万元。
大额罚单并未彻底警醒浙商银行,2023年刚开年没多久,浙商银行的累计罚金再次增加。
曾遭遇大范围人事变动
银行最重要的是稳,不管是经营策略还是战略规划,稳定且持久的推行下去是银行致胜的关键。
巴菲特曾说,我们对于以“便宜”的价格购买一家“糟糕”的银行毫无兴趣,相反,我们仅仅对于以合理的价格购买管理优良的银行感兴趣。
经济学家薛洪言也曾说:“金融业兼具同质化、高杠杆、周期性的特点,管理层的优势会随着时间被慢慢放大,直至差距拉开,难以追赶。对投资者而言,管理层的定力和能力通常是决定金融机构股价长期表现的核心变量:要么成为最宝贵的资产,要么变成最糟糕的负担。”
然而对于一家上市三年多的银行来说,浙商银行的高层人士变动频率,令很多人担忧。
浙商银行的首波离职潮是2021年开始的,当年6月9日,徐仁艳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行长、战略委员会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委员职务;同日,副行长蔓萱请辞。副行长及首席风险官职务刘贵山请辞,辞职原因均为“工作安排”。
2022年1月11日,该行董事长沈仁康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及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
1月11日晚间,浙商银行发布《关于党委书记、董事长变更的提示性公告》,称陆建强担任浙商银行党委委员、书记,并提名任董事、董事长。
2022年6月30日,浙商银行收到程惠芳提交的辞职报告。程惠芳因6年任期届满辞去本公司外部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本公司任何职务。
2022年8月24日,浙商银行收到潘建华提交的辞职报告。潘建华因工作需要辞去公司股东监事、监事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
仅在2022年半年报中,浙商银行就对上半年人事变动进行了披露。
这还没完,2022年8月30日,浙商银行发布第六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决议公告,其中第五项议案通过《关于陈中等职务聘任(解聘)的议案》。
其中提到,聘任陈中为公司审计部总经理,任期与本公司第六届董事会任期一致,姜戎不再兼任公司审计部总经理职务。
400亿发债议案
遭大股东代表弃票
从董事会到监事会,再到审计部,过去一年多时间,浙商银行的人事变动一直陆续出现,而伴随人员进出,浙商银行10月份的一场董事会上也曾出现一些插曲。
2022年10月5日,浙商银行发布第六届董事会2022年第八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第六项议案是《关于2023-2025年发行二级资本债券的议案》。
该议案最终获得通过,但是有两位董事投出了弃权票。
这两位董事分别是侯兴钏和任志祥,弃权理由:该项议案为临时增加,无法在本次董事会结束前取得派出机构的反馈意见。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董事议案审议操作指引(2020年修订版)>的通知》(财金[2020]110号)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该议案予以弃权。
资料显示,侯兴钏由股东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提名;任志祥由股东浙江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浙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浙江能源国际有限公司提名。
两位董事的背后,是浙商银行大股东的影子。
内控问题如“利剑悬顶”
作为全国十二家股份制银行之一,浙商银行近年来无论是规模指标还是业绩指标,发展不可谓不迅速。
早在2014年浙商银行总资产仅为6699亿元,到2022年三季度,总资产已达到了2.54万亿。
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172.8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底的544.7亿元,净利润从50亿出头增长到了126.5亿元。
然而,规模和业绩增长的同时,浙商银行的内控问题一直悬在头上。
2017年以来,原银监会开展管控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等各项检查,浙商银行成为重点检查银行之一。
2020年,原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亮因受贿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250万元。法院称,顾清亮共受贿1242万元。
另一个方面就是上文提到的罚单问题,2021-2022年,浙商银行从总行到分行遭到监管处罚次数不下20次,且每年累计被处罚金都超过了千万级别。
高管变动、风控漏洞、频繁遭处罚也最终导致浙商银行的业绩承压,2022年上半年,浙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17.4亿元,同比增长22.53%;归母净利润69.74亿元,同比仅增长1.8%,逊色于其他其他全国股份制银行,2020年和2021年该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4.76%、2.75%,整体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而截至2022年三季度,浙商银行不良率为1.47%,在A股42家上市银行银行中位列34,在同一批上市银行队伍里,这样的不良率成绩也归于倒数。
内控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十案九违规,纵观近年频发的银行违规案件,归根结底是“人性”出了问题。再完善的规章制度,再强大的内控体系,终归需要人去管理和执行,一旦员工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偏差、合规意识发生了逆转,他们就会以身试法、为所欲为。
那么浙商银行在这一方面做的如何呢?当通过公开渠道在网上检索时,会发现有不少疑似“浙商银行员工”就劳动仲裁的问题进行吐槽,甚至有人直言该行“谎言连篇”、“糟糕的内控管理”。
事实证明,无论在机关总部还是基层各网点,内部规章制度越定越多、违规处罚力度越大,往往业务差错率及内控违规事件越居高不下,问题背后还是“人”的因素。管好人,做好管理人,实现和完善“人性化”管理,不仅是内控合规建设的致关因素,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趋向。银行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平衡高管和员工利益,实际上是内控问题的根本之一。
胜马财经认为,浙商银行要想彻底解决内控乱象这一疑难杂症,或者重新梳理与各级员工的关系、化解管理对立局面,降低员工道德风险走高才是对症下药。
不过积极的一面在于,浙商银行新领导班子入驻之后,明显开始重视“内部梳理和建设”。
尤其在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要聚焦"化风险、扩营收,稳股价、引战投"四大战役,并且要全面构建风控和大监督体系,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化风险和构风控在浙商银行各项任务中被排在首位。
同时在12月13日晚间,浙商银行披露,该行7名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自有资金增持该行A股股份176.95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2.84元至3.28元,合计增持金额554.07万元。
高管增持是为了传递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成长价值的认可这一信号,同时也在表明新领导班子的态度,浙商银行面临的难题不可谓不多,但多个迹象也在表明该行正在拿出自我优化的决心,在对风险、人员以及经营业务的管理上,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浙商银行。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