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个叫徐家骏的小伙子只身一人从深圳宝安机场下了飞机。
拎着包,敲开了华为大门。
10年时间,徐家骏从一个基层岗位打工人,爬到了一级部门副总监的位置,零几年时年薪已有几百万。
后来他离开华为去创业,辞职时写下一篇文章,回忆自己成事的经验。
“华为十年,公司大,人多,混日子其实很容易,人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不深入业务的境地。
但我的想法很简单:把一件一件事情做好,从小事做起。
我并不需要别人表扬,甚至不需要别人知道。”
这个人后来创业,做的YeeCall社交软件业务发展到海外,成了知名大牛。
这封信当年也在各大社区网站被搬运,被无数人当成励志范本。
不知道大家看了是什么感觉。
我第一次读到这封辞职感言时,只有四个字:不屑一顾。
那时我刚毕业工作不久,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信奉“给多少钱,干多少活”。
哪会做什么“不需要别人知道”的工作?简直太吃亏。
但这么多年过去,我在事业上摸爬滚打,也遭受了些社会的毒打。
尤其是近两年,疫情影响下,每个人的活都不好干。
我才渐渐醒悟到,那封信其实句句说的都是大实话。
一个人能有多大出息、成多大事,跟ta在什么单位、做什么事,当然有关系,但这些都并非关键。
关键在于,ta到底在以什么样的态度做事。
01
最近一次有这样的感悟,是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
“你知道那种毕业七八年,同学差距越拉越大的感觉吗?我就是那个越混越差,被远远甩下的人。”
他长吁短叹跟我诉了不少苦。
总结下来就是,30多岁,负气从干了好几年的公司离职,没想到现在工作这么难找,眼下慌得一批。
我跟他聊了挺久,发现他开局其实不错。
名校研究生毕业,读的是工科,但因为对计算机感兴趣,一直在自学编程,会写脚本。
那时恰逢大数据热潮兴起,正是人才红利期。
毕业,在身边同学都去传统企业的时候,他很轻易就拿到好几个互联网公司的offer。
他选择了一个北京的大厂,做数据工程师。
那薪资,可比同学都高出两三倍,大家都羡慕得不行。
一开始升得挺快,爬到了中层。
但前几个月,领导竟然几次找他谈话,说公司因为疫情业务收缩,已经在考虑“优化”。
他再不长进,要么降薪,要么可能会被“优化”掉。
他气不过,心说凭我的资历还怕找不到工作?一时没忍住,拍了桌子走人。
我问他,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他支支吾吾说了一堆,虽然有所遮掩,但我还是听明白了:
刚进公司起点不错,做事也算积极。
小小升迁几次后,仗着自己是“老油条”了,上班基本是应付。
没事最爱往茶水间钻,有活下来只等着同事去领,实在落到自己头上才硬着头皮干,但太麻烦的部分,还是推给别人。
时间久了,领导也干脆只给他安排些无关紧要的活,他也乐得快活。
结果几年过去,身边团队变了,市场环境变了,可自己的能力丝毫没变,技术原地踏步。
到最后,公司要裁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
他对我哀嚎:“干了这么些年,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吧,太不公平了。”
他不知道的是,年景好的时候才会谈公平;年景不好的时候,谈的是生存。
02
我见识过不少这样的人。
当年在杂志社带过一个实习生。
写篇汇报,他拿网上拷贝的文案改改直接上交;
搜集素材,方向错了,叫他重新找,却反问我凑合用不行么。
这叫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在家门口熟识了一个理发师。
靠着老到的手艺,“辉煌”了几年。
但现在人越来越赶时髦,那些网红发型,他没听过没学过,赶不上趟,客流量直线下降。
我曾闲聊问他为什么不去外面学习学习,好留住客户。
他却说:“客户留不留得住,那是老板的事,我就一拿工资的。”
这叫只看眼前,不会想着让自己升值。
还有网上那些带薪如厕、带薪喝水、带薪打游戏的小技巧,总结一句话:
你摸鱼我摸鱼,老板宝马变青桔。
意思是只要我不努力,“资本家”就盘剥不到我。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你摸鱼刷着视频、打着游戏,时间依然花出去了,并没有省下来一分一秒。
到头来,你能混来老板多少钱?
如果年薪10万,10年也就混老板100万。
100万对公司伤害不到哪去,可是你荒废了10年。
假如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闭了,或者你被开除了,重新回到市场,你还有多少竞争力呢?
那位负气出走的读者,本信心满满以为不愁下家。
结果发现现在的互联网市场早就不如以前,招聘条件还越来越高。
要会数据架构、数据治理、数字化管理......
还有数不尽的应届毕业生,热情比他高,薪资比他低......
这两年大环境变差了,大家有目共睹。
全聚德一年就亏掉了前4年的利润总和,逛街吃饭的人越来越少。
九寨沟国庆7天才迎客211人,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少。
一片颓势中,BOSS直聘月活2500多万,仅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就同比增长44.3%,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
当大浪来袭,你要怎么保证自己不会溺水?
我们这些没有背景、资本、人脉,却要还房贷车贷、养父母孩子的普通人,不如先戒掉矫情吧。
好好想一想,如何在紧逼的寒气中能不那么提心吊胆。
如何在魔幻又混乱的时候,给自己多添一点确定性。
03
罗振宇说过个小故事。
逻辑思维曾招过一个武汉大学学生,实习期,被安排到客服部试岗。
这个岗位平时处理的都是比较琐碎的工作,解答一些类似“我的书怎么还没到”的问题。
一个双一流大学高材生,干一份“打杂”的活,肯定怨气冲天吧?
没想到,小伙子实习期满要回学校时,主动在工作群分享了一篇20页的文档。
通过两个月不断接电话,他整理出了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客服问题。
又参考其他公司客服,做了一个梳理,例如这种情况该怎么解答,那种问题应该怎么沟通比较好。并表示:
希望能对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帮助。
罗振宇看到文件后大为震惊:这不就是所有公司都梦寐以求的人才吗?
于是想尽办法,也要留住他。
什么叫拿2000块的薪水,却做出了1万块的事儿,这就是。
干着本职工作,却用心发现旁人忽视的,关注别人不在意的,钻研进去,琢磨窍门,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怎会担心自己被埋没。
他一定会被人发现,然后引导他去到更大的舞台。
想起作者@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抢”来的钟点工阿姨。
阿姨之所以抢手,是因为她太牛了,每天都有雇主排队等着她。
作者有段时间很喜欢吃辣子鸡,一连买了十多包,阿姨看了跟她说:
“以后你别买辣子鸡了,我研究了半个月,给你做一次,你看是那个味的话,以后我给你做。”
作者的老公有点完美主义,家里的东西都喜欢摆在特定的位置。
阿姨发现后,就默默想了个办法:
每天清洁之前,用手机拍照,再对着照片还原,从来没出过错。
对于各种家用电器,很多作者都不会用,但阿姨都会。
因为知道雇主忙,没时间教,就要自己下功夫。
爱钻研,爱琢磨,不怕辛苦,不计较付出。
即便阿姨只是个钟点工,却把自己练就成了市场上最抢手的人才。
你看,其实不管你身在哪里,你永远在经营一家以你名字命名的“公司”。
你的专业技能、视野格局,口碑人脉,就是“公司”的无形资产。
只有不停增加你的无形资产,才会获得竞争力,得以扩大经营,直到变得不可替代。
哪怕外部环境再怎么瞬息万变,大江奔流,你积累的硬实力,永远是你的救生圈。
说穿了,只有用能力、态度、价值为自己贴金,你值多少钱,才能自己说了算。
04
京东物流华南区,有个快递员,名叫黄少波。
干的,是最普通收件派件的活。
但他却曾晒出一份工资单:2月到3月一个月的薪水,近八万元。
怎么做到的?
快递行业,门槛低,规模大,从业人员素质有高有低。
很多人都遇到过物流显示到了站点,却好几天不动弹,或者东西还没收到就已经显示签收的情况。
要是寄公司资料、合同文件这些重要东西,更是时有担心。
而黄少波不光认真不出错,还有个独特的习惯。
大多快递员给企业送快递都是送到前台就走了,只有他,每次愿意多爬几层楼,多走几步路。
把老板的个人件第一时间送到对方手上,而不是让前台转交。
时间久了,跟很多老板都混了脸熟,人家觉得他靠谱,对他很信任。
这让黄少波得以有机会某次和一位老板做了深入沟通,争取到一个月揽送公司所有快件的试用机会。
不出纰漏地完成试用后,对方老板当然愿意把所有发件业务指定交给他一人。
就这样,他手里攒出来大大小小的企业客户,越来越多。
平均每个月揽件3万件,月收入最少一万多,春节期间负责的企业单量猛增,收入一下子接近八万元。
刘强东在京东内部员工的公开信上,还亲自点名表扬了他。
一个快递员,干着不起眼的工作,竟能够脱颖而出。
秘诀是什么?
不过是在别人觉得没必要的地方,多负责一点;
在别人草草了事的地方,多走了几步。
人和人的差距,就这样鲜明地拉开。
这其实也是绝大多数行业的真相:
放眼望去,密密麻麻全都是人。
看起来难出头,让人灰心。
但实际上,只要你努力往上爬那么一点,就能甩掉一大半的人。
这就是大多数人都在苟且的时候,你的不苟且,给自己带来的红利。
05
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同辆列车上,有人感染,有人安全,这是机体免疫力;
同样的隔离,有人一年不愁吃喝,有人一星期就经济拮据,这是财务免疫力;
同样隔离在家,有人读书学习,有人打麻将玩游戏,这是价值免疫力。
灾难下的大环境变化,其实也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对所有人的体质、阅历、认知、勇气、价值观等都是场筛选。
所以战胜意外和不幸,所要做的是提高所有的免疫力。
这也是为什么,越是艰难的时候,我越要建议你别矫情别松懈,用认真甚至极致的态度对待工作。
因为那些习惯了得过且过的人,其实是在把上行的路让了出来,你只要愿意多下点笨功夫,就能轻松地拉开差距。
一切逆境终将过去,但过去之后,有人依然停留在原地,有人已经迭代升级。
你怎样对待当下,就注定了你未来是不名一文,还是价值千金。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