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辞职报告背景图」辞职报告怎么写 普通员工简单?

时间:2023-03-15 02:22:53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

核心技术人员,更是企业尤其科技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中国证监会对上市企业的监管规范中,核心技术人员的重要程度逐年上升,他们和高级管理人员一样,成为衡量企业经营情况、盈利能力、竞争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自2010年8月第一份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发布以来,截至2022年5月20日,A股市场共有161份离职公告,其中30份公告散布于2010-2019年间,131份出现在2020年以后。

笔者就从这131份公告(有5份同时公告2人离职)、136名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信息里,一探他们来自哪里、又是为何离开,除了公告里那一句礼貌而酸涩的感谢,企业和他们后续是否还有更好的相处、合作方式?

提前说明一点,有个别企业公告核心技术人员调整,但仅涉及内部岗位调整、并未离职,故不纳入本次统计范围。

核心核心,迟迟到中心

什么是核心技术人员?

在2019年3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中有说明:原则上,核心技术人员通常包括公司技术负责人、研发负责人、研发部门主要成员、主要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主要技术标准的起草者等。

这一问答还明确,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和相关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定核心技术人员范围,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认定情况和认定依据。

实际操作中,各企业对核心技术人员的认定的弹性空间较大。我们从离职公告里看到,在这136人离职前,有企业的核心技术人员多达20人,有的仅3人,6-10人的情况居多。

早在2006年5月6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在第七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的7项规定中,其中一项是“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最近十二个月内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不过,对核心技术人员更具体的信息披露,至今都并非上市公司必选动作。

深交所在2009年6月5日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中,明确“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等对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辞职或者发生较大变动的应该报告并披露”。至此,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才有了依据。

2009年10月,创业板开板。十个月后的2010年8月,合康变频(300048)发布了第一份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此后十年(2010-2019年),创业板公司陆续公告了28份离职公告,平均每年不到3份,且大部分披露止于“离职”,鲜少涉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具体信息。

即使辅以创业板公司年报,核心技术人员也空有名衔、面目模糊,直到科创板问世,这一群体终于立体、鲜活起来。

2019年3月,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41号——科创板公司招股说明书》中,14次提及核心技术人员,要求发行人披露他们的人数占比、学历背景、专业资质、科研成果、所获奖项、对公司研发的具体贡献,公司对他们的约束激励措施,以及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情况等。

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当年,就有晶丰明源(688368)、申联生物(688098)两家公司公告核心技术人员离职。进入2020年之后,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公告变得频密。

超1/5科创板公司有核心离职

浏览近年新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绝大部分都会有“近两年核心技术人员未发生重大变化”或“没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的表述,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里,却有不同的故事。

2020年以来,沪深两市共计发布131份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公告,共有136人离职,按年度分布如下图所示:

细数下来,多家公司存在跨年、多次发布离职公告的情况,去重之后,实际发生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公司合计104家。

再看了一下这104家公司所属的行业,排名靠前的四个行业加起来75个,占比超过72%。专用设备、信息技术、计算机、医药等,多是科技含量较高、资本市场比较受追捧的热门产业。

从上市板块看,这些公司全部集中在创业板、科创板,10家创业板公司发布了12份公告、12人离职,94家科创板公司发布了119份公告、124人离职。

不难发现,大部分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信息披露,都发生在科创板。截至2022年5月20日,科创板挂牌公司一共421家。换言之,在不到两年半时间内,超过1/5的科创板公司出现了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的情况。

华润微(688396)上市半年后,于2020年8月-2021年9月,接连发出6份公告、共有6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短短13个月里核心技术团队人数从20人降至14人,离职人数、速度都十分惊人。

当然,华润微的核心技术团队数量够大,6人离职带来的离职率还没有超过50%。放在其他公司就不一样了。

2020年4月上市的三友医疗(600085),在2021年3月、8月两次公告了3位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原本5人的核心技术团队,半年内离职率高达60%。

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尽管核心技术人员的工作多与公司研发相关,他们多与公司签署过商业保密协议,任职期间的研究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均为职务成果,所有权归属上市公司或子公司所有。

因此,企业通常会在离职公告里向投资人喊话,个别人离开,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并不会影响公司发展大局。三友医疗的公告则不得不表示,“可能存在导致公司研发活动进展缓慢或不及预期的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核心技术人员离职这件事情,往往有一就有二甚至三。2020年以来,有20家公司(占比近两成)公告了两名以上核心技术人员离职,下图是这些公司的名称及具体离职数量。

他们为什么离开?

从136位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原因看,近80%公告为个人原因。参照此前企业董监高离职公告,“个人原因”就是一个大筐,几乎为离职标配。

其他如年龄原因(退休或返聘到期),工作调动(通常发生在集团公司、参股控股公司中)、职业发展等,都很常见,但我们在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报告里发现了一些比较特别的原因。

比如,2人因疫情无法回国主持、参与工作而辞职,2人以家庭原因(照顾家人)辞职。前者有点全球疫情背景下的无可奈何,后者则充满人性——工作当然很重要,但还是有人会以家庭第一。

我们身边,不乏为工作而牺牲家庭生活甚至透支个人身体的朋友,希望他们偶尔也能看一眼这类“家庭为重”的案例,在为个人、为家庭忘我奋斗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给自己多一种选择。

这两个原因摆在一起,也提醒我们,尽管疫情期间远程协同办公越来越便利,但对不少人来说,现实物理距离中的交流和交往,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

此外, 还有1人因违规减持而请辞。科创板是目前A股唯一要求对核心技术人员做股份减持比例限制的板块,目前已有2人因此收到上交所通报批评、1人收到证监会北京监管局的警示函。

《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规则》明确,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和离职后6个月内不得转让本公司首发前股份。限售期满后,在四年内可以以每年不超过25%的比例减持手中股票。

因解禁后超比例减持,2021年12月10日、20日,上交所先后对江苏中信博(688408)核心技术人员王士涛、赛科希德(688338)核心技术人员张朝晖予以通报批评。

王士涛超额比例较少,目前仍担任公司研发负责人,但不再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而张朝晖在限售期满当月内将直接持有的全部股票转让完毕,在他辞职后,证监会仍决定对其立案调查。

除违规减持,核心技术人员的离职也会引起交易所关注。2022年3月15日,寒武纪(688256)公告核心技术人员梁军离职,随即收到上交所的监管函。

梁军自2017年加入寒武纪,担任首席技术官,作为4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为产品创新和研发体系搭建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研究并申请发明专利 138 项、PCT10 项。

公司给他开出的薪酬不低,2020年税前报酬近400万元人民币,在公司全部高管中最高,约为董事长陈天石的4倍;2020年底他还获得10 万股限制性股票激励,授予价为65元、当时市价约为146元。

然而,道不同不相为谋。据公告,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于2022年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离职后,他已获授、尚未归属的限制性股票8万股,不得归属并作废失效,同时还要在接下来2年内履行竞业协议。

将分歧公之于众的情况实属罕见,但像梁军一样放弃股权激励而离开的核心技术人员,不在少数。

薪资、股权,并非全部

综合离职公告或年报披露,核心技术人员离职前年薪最低23.56万元、最高495.53万元,落差极大。这与公司所处行业、经营情况相关,也和公司授予员工股权激励等相关。

越来越多的上市、未上市企业,通过授予员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等方式,更好地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共享企业发展。

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并非万能。

从136位离职核心技术人员的整体持股情况看,有6人没有披露持股情况,56人(占比41.2%)未持股,这类离职通常比较好理解;但其中超过一半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股票,共计74人、占比达54.4%。

更让人意外的是,除2人在股权转让完毕后离职,还有17人(占比12.5%)放弃全部或部分期权/股权激励离开。这17人离职公告里给出的原因,1人与公司存在分歧、2人为个人职业规划、14人为个人原因。

绝大部分核心技术人员都有商业保密、竞业协议在身,这意味着在放弃了股权激励之外,短期内他们不大可能继续从事原来熟悉的工作。无论是哪一种“个人原因”,一定有比公司股权更重要的事物,让他们做出了取舍。

再看这17位离职核心技术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国籍等分布,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全部136位离职者,也同样如此。

对比136位离职核心技术人员的在职时间和持股情况,在职时间5-10年的核心技术人员数量最多,47人约占总数的35%,他们中持股的情况也最多,32人约占整体持股人员的43%。

5-10年,确实足够核心技术人员在一个企业、行业积累和沉淀,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容易到达职业天花板。公司上市之后,这些离职的核心技术人员们,是在实现人生小目标后决定享受生活,还是暂停休整,或是另择良木和赛道?

遗憾的是,从公开资料很难逐一考证离职核心技术人员接下来的去向,唯一例外的可能是百济神州(688235)核心技术人员、血液学首席医学官黄蔚娟(Jane Huang)。

黄蔚娟的离职原因是个人职业规划考虑。按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相关法律的规定,她在离职后并无竞业限制义务。2022年3月3日,百济神州公告她即将离职。一周后,一家位于美国的生物医药公司Prelude Therapeutics发布了她受聘总裁兼首席医学官的消息。

黄蔚娟在离职半年内,仍将继续以顾问的形式为百济神州提供服务,显得有情有义。包括她在内,离职后继续担任公司顾问的核心技术人员共有3人,另有5人离职后仍担任公司董事,其余128人则干脆利落,从此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在黄蔚娟之前,百济神州另一位核心技术人员、免疫肿瘤学首席医学官贲勇,2022 年 2 月起辞任免疫肿瘤学首席医学官,因而也不再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但他继续担任公司的全球研发负责人的特别顾问,以协助工作平稳过渡。

贲勇的特别顾问预计任期到2022年6月30日,不在本次离职核心技术人员的统计范围内,但百济神州的做法,值得参考。

离职,多少会有些遗憾,但对双方来说都可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核心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也是知识、经验和技术在不同企业、行业的流动,将为全社会带来更多、更大价值的创新创造。老东家和离职技术人员好聚好散,在前行道路依然可以并行不悖,并互为对方的新成就而喝彩。

南方周末研究员 李一跞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