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先生于1998年10月26日与甲公司总部签订劳动合同,后于2004年1月31日至该公司单位收货部担任主管,于2005年10月26日最后一次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19年8月1日,甲公司通过快递方式将降职降薪书面通知邮寄给金先生,快递显示拒收并被退回。9月2日,金先生请病假,此后未至公司工作。9月3日,金先生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该委作出仲裁裁决书,要求甲公司支付金先生2019年8月及2019年9月1日至6日的工资差额。该裁决认为甲公司单方面给予金先生降职降薪处理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对于此裁决,双方均未提起诉讼,现已生效。2019年9月6日,甲公司收到金先生邮寄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通知书中表示对甲公司单方面口头通知降职降薪的决定不接受,要求甲公司立即纠正对金先生的错误行为,并表示已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交诉状,正式提出解除劳动关系的申请,并要求获得相应经济赔偿。
后甲公司出具回复通知,表明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但不认可金先生解除合同的理由,也不同意支付经济补偿金。2019年12月12日,金先生再次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甲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该委作出裁决,要求甲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107089.08元,甲公司不服,便将金先生诉至法院。
甲公司称,金先生原为前台主管,2019年8月1日因不胜任工作降职为前台收银员,收到金先生2019年9月6日发来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同意解除,但不认可其理由。金先生在职期间绩效低下,经培训仍不能胜任工作,曾多次出现管理事件,对其降职降薪处理有法律依据。金先生要求的经济补偿金不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且2008年之前按原《劳动法》规定,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计算金额有误。因此,金先生的仲裁请求无事实及法律依据,便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其无需向金先生支付被迫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107089.08元。
金先生辩称,仲裁裁决书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请求法院驳回甲公司拒绝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的起诉,并委托我所张军律师为其进行代理。
争议焦点
甲公司是否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及经济补偿金的数额。
法院判决
甲公司应向金先生给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107089.08元。
判决依据
一、关于甲公司是否应向金先生支付经济补偿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5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第38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第47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甲公司以金先生不胜任工作为由,调动金先生工作岗位并进行降薪处理,属于重大变更,且在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作出,该处理是导致金先生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根本原因,因此甲公司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
二、关于经济补偿金的数额
《劳动合同法》第96条第3款:“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第47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二)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四)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五)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甲公司调岗降薪不符合法律规定,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工资待遇,甲公司应当支付金先生2008年1月1日之前的经济补偿金,金先生离职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为5099.48元。且无证据证明金先生在原单位公司总部时曾领取经济补偿金,故其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自1998年10月26日至2019年9月6日,仲裁计算经济补偿金数额为5099.48元*21个月,共计107089.09元,符合法律规定。
***************************************************
本案小结
本案为一起劳动争议案,金先生在张军律师的帮助下,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劳动经济补偿。生活中类似的劳动纠纷随处可见,用人单位为了便于自己的经营管理而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时就需要劳动者提高法律意识,谨慎签署劳动合同,依照法律规定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遇到不法侵害,要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