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与山东
□ 于建勇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短短三个月内,相继发生了南北议和、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等重大事件。
实业救国,铁道先行
辞职后的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民权”已基本实现,此后便是集中力量实现“民生”主义,推行实业救国。当时他的着眼点就是铁路建设。
1912年6月25日,孙中山在上海接受《民立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苟无铁道,转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之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志苦乐,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8月下旬,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北上晤谈,那是两人关系最好的“蜜月期”。孙中山豪情满怀地对袁世凯说:“愿君练十万强兵,孙文筑十万公里铁路,共致中国富强。”
其实,在富有行政经验的袁世凯看来,孙中山的宏伟计划很难实现(201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才突破十万公里)。他曾对其亲信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
但孙中山热衷实业,不再过问政治,正中袁世凯下怀,于是袁世凯将慈禧太后的花车拨给孙中山专用,以便巡视全国路政,并令各地官员作盛大招待。9月10日,特授孙中山“筹办全国铁路全权”之职。这期间,孙中山先后视察了正太铁路、京张铁路。
济南演讲,宣传铁路
当时,山东省议会及各团体多次电邀孙中山到济南考察。山东都督周自齐亦电告北京:“已大备供张,欢迎孙中山先生。”
9月24日,孙中山在天津致电山东省议会:“兹承电邀,曷胜感谢,日内南旋,当取道鲁省与诸父老握手欢聚也。”
9月26日晨5时,孙中山乘专列从天津出发,在德州站下车,接见了各界群众,停留约30分钟,上车至黄河北岸,乘小火轮渡河。当时黄河铁路大桥还没有完工,至河中心,孙中山视察了大桥桥墩。抵南岸后,步行上桥视察。
午后,孙中山乘周自齐所派专车到达津浦铁路济南站。当时黄河南北两段已分别通车。
车站欢迎仪式十分隆重,据10月1日《申报》报道:“过客桥满插国旗,桥下以柏枝结成牌楼,菊花嵌成‘欢迎’字样。除招待员在牌楼往来招待外,其余各行政机关、各政党、各团体、女界欢迎团、各学校、各报馆等均各在定所站立。外宾之来观者亦颇不乏人。”
当时,还没有经一路、纬三路路口北侧的胶济铁路济南站(现胶济铁路博物馆所在地)。因为这座建筑1915年才竣工。因此,有部反映孙中山与济南的纪录片,使用这座建筑作为镜头画面是不正确的。
孙中山在济南的下榻地点,就是津浦铁路宾馆。这座建筑位于经一路北头,馆驿街西头,至今犹存。当时为津浦铁路管理局的办公地点,即“津浦铁路行辕”。
下午,在督署“珍珠泉精舍”,孙中山与周自齐商谈了举修烟潍(烟台—潍坊)、兖亳(兖州—亳州)两条铁路的实施计划。
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图》中,烟潍铁路清晰可辨。
2011年,烟台发现了一张100多年前美国人手绘的山东地图。在这张图上,烟潍铁路同样清晰可辨。它的走向是:烟台—福山—蓬莱—龙口—莱州—潍县(今潍坊)。
话说回头。此后,孙中山检阅了军队,游览了千佛山、大明湖,在国民党人欢迎会上讲话,还接受了记者采访,再次强调修筑铁路的战略意义。
这期间,孙中山在济南做过三次演说,涉及最多的就是铁路问题。
孙中山本想沿津浦铁路继续南下,但考虑到忠于清廷的“辫帅”张勋一直盘踞在兖州府,孙中山遂放弃了原先从北京沿津浦铁路返回上海的意图。
这时,国民党山东支部负责人徐镜心、刘冠三等人,向孙中山转达了青岛各界盛邀先生访问的意愿,建议他绕道青岛,乘船去上海。
这才有了孙中山与胶济铁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随行人员 实业派多
9月28日晨7时,孙中山从胶济铁路济南站启程,随行者除夫人卢慕贞、秘书宋霭龄等人外,又增加了徐镜心、刘冠三等人(孙中山一行到济南时18人,此时增至40多人)。
补充说明的是,当时宋庆龄在美国留学。宋霭龄1914年9月与孔祥熙结婚后,宋庆龄接替姐姐做了孙中山的秘书。1915年,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与宋庆龄在日本结婚。
孙中山的随行人员,有:
温秉忠,曾为慈禧教育顾问,宋氏三姐妹的二姨夫。曾先后两次利用访美之机,把宋氏三姐妹带到美国读书。
朱卓文,1912年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时,任总统府庶务司司长。1915年宋庆龄执意嫁孙中山遭父软禁时,孙中山派去营救的人就是他。没想到他后来竟成为杀害廖仲恺的主谋。
程仲渔,1912年任陕西汉中道道尹,后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1924年),并一度出任天津市长(1935年)。
曾广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曾任职清政府外交部、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后任奉榆、京奉、平绥铁道局局长等职。
蔡虎臣,1912年任陆军第一师师长,后曾任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江西督理等职。
唐日新,汉粤川铁路工程局副局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津浦铁路管理局局长。
随行人员以搞实业的居多。9月21日,孙中山曾致电袁世凯:“文此次游历中外,纯从铁道政策上着眼,帷筹备之先,应将煤矿预先计划,我国产煤区域几遍全国,往年产额都在一万万吨以上,近更增加,设再整顿,定能生色,请饬农林部酌派精晓矿学者数人,随同文沿途考察一切。”
列车快到高密时,刘冠三提议在高密停车视察,孙中山爽快答应。刘冠三事前已通知侯芝庭(国民党高密分部负责人、县立高等小学堂堂长、县农会会长)组织有关人员到车站迎送。列车进站时,侯芝庭与几十名学生早已经列队等候。
孙中山下车看望了他们,侯芝庭又把孙中山送上车。孙中山叫人取出一张自己的照片相赠,并亲笔题词:“高密同盟会留念”,勉励大家:“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殖民当局 出面谨慎
半小时后,列车再次启程。晚6时,抵达青岛火车站。
奇怪的是,对于孙中山这样一位推翻帝制、缔造民国的伟人,德国殖民当局竟没有安排迎接仪式,但是民间的热情却十分高涨。
车站月台上聚集了大量前来欢迎的人,其中有同盟会老会员,旅居青岛的广东人,青岛商会、齐燕会所和三江会馆的代表,还有充满好奇心的欧洲人。两千多名学生和群众挤满了站前广场,孙中山走出站台时,人们脱帽致敬,挥动彩旗,欢呼雀跃。
当时青岛最好的饭店是海因里希亲王大饭店,但孙中山一行入住的却是次于它的海滨饭店。这是为什么呢?
孙中山不住海因里希亲王大饭店的原因,从史料上看,德国海因里希亲王正在青岛,已经下榻海因里希亲王大饭店。作为中国卸任大总统的孙中山,自然不宜与之同住一个饭店。而作为同情清王朝的德皇威廉的弟弟,海因里希亲王或许也不愿与孙中山碰面。
而此前,外界盛传孙中山将与正在青岛的海因里希亲王会面。直到孙中山抵达青岛的次日,《民立报》还在如此报道。但实际上,在孙中山出席各种欢迎活动的同时,海因里希亲王则忙于会见流亡青岛的前清高官。
据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分析:“孙中山来青岛是以私人名义来的,不方便以官方的身份见海因里希。”“从德国方面来讲,当时中国政局不稳,他们不想过多地参与其中,如果海因里希亲王见了孙中山可能会给外界一个讯息,比较倾向于革命党,怕传递给袁世凯错误的信号。德国方面的想法是:只是一个旁观者,不方便表态。”
9月29日,星期天,按照事先安排,孙中山以私人身份拜访了胶澳末任总督迈耶·瓦尔德克,与其短暂交谈后即返回饭店。随后,迈耶·瓦尔德克到海滨饭店回拜,同样进行简单交谈。
青岛档案馆周兆利先生曾赴德国弗莱堡军事档案馆查档,无意中发现了瓦尔德克1912年10月上呈的一份报告,这份编号为RM3/6723的档案,记录了双方的交流情况。
瓦尔德克在报告中说,孙中山对青岛的森林、港口以及街道设施等事业印象颇深,认为“不但令人赞许,足可为中华全国嗣后治事之模范”。瓦尔德克对孙中山印象很好,认为“他的克制和谦虚,他的理想主义和能言善辩,无不昭显着伟人的风范”。
德华演讲 寄语学子
9月30日上午,孙中山一行来到广东会馆,在演讲中表示,要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促进中国建设。
在周兆利先生看来:“虽然青岛的商人对他的铁路规划似乎没有我们现在想象得那么热烈,但来自德华大学学生的激情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挤满师生的德华大学礼堂内,孙中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中国政体现已更改,是破坏已终,建设方始,正需各界和衷共济,以固国基。国家宪法是建立在平等和自由基础上的,但此种原则也有一定限制,而特别官吏、军人、学生三种人要受此约束之限制,因为这三类人唯有服从是其第一义务;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在学校期间要勤奋学习,以便日后以西方国家知识和西方国家文化武装自己,以自己学习的知识,为国民谋取公共之幸福。”
孙中山视察的德华大学,1914年后成为胶济铁路当局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作为青岛铁路分局机关。现在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办公所在地。
为纪念孙中山的首次胶济之行,纪念他在德华大学的演讲,原青岛铁路分局在这座楼前设立了一座中山先生半身铜像。在这座铜像的东北方向约600米处,就是胶济铁路的起点——青岛火车站。
10月1日晚,孙中山一行自大港登上客轮,4日抵达上海。十天后(14日),由他任总理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在上海宣告成立。
次年2月,孙中山以“全国铁路督办”身份访问日本,希望借鉴日本经验发展中国。
正当孙中山为铁路奔走呼号之际,一个月后上海火车站的三声枪响(3月20日宋教仁遇刺身亡),打碎了他对袁世凯的幻想,遂掀起“二次革命”。他的“铁路梦”也就只能存在于他设想的《中国铁路全图》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