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媒体报道了有关沈阳多个核酸点检测人员被拖欠工资的新闻。引发热议后,当地卫生局回应:此前应该是政府财政部门晚转了几天,22日已经由财政部门拨了这笔款项,且款项是直接汇给外包公司,不经过局里。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个月传出在郑州一地核酸检测屋采样员集体辞职的消息:6月9日,郑州某地办事处在回复一位网友留言时称,6月5日上午郑州某小区内三个核酸检测屋采样工作人员集体辞职,导致当天上午小区内核酸检测未开展。经社区与核酸检测机构对接,6月5日下午16时核酸检测机构已派遣一名采样工作人员到小区内正常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单一事件有其偶发性,那多发事件也许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按理说目前核酸检测应该是风口行业,竟然接连传出欠薪、离职事件,究竟整个行业是否出现什么系统性问题?
供过于求
几个月前,核酸检测还是高薪热门行业。就在5月初,一则日薪千元招聘核酸采样护士的招聘帖冲上热搜,核酸检测行业收入状况也随之被揭开。当时,据媒体报道,核酸检测员的结算方式分日结和月结两种。全职核酸采样员岗位月薪开价最高为1.5万元,如果是以日薪结算的短期兼职岗位,核酸采样员日薪可以根据持有证书情况(比如护士证),以及检测人数等因素分300元至600元不等。一时之间,核酸检测员成为风口职业。
与此同时,政策规划也进一步催热了核酸检测员的社会需求。除了规划在大城市建立15分钟常态化核酸检测圈之外,要求常态化核酸检测不占用医疗资源。
也就是说,不能过分征调医院医务人员资源来参与这项工作,需要到社会上另聘劳务。
这也让核酸检测员一度面临急缺,因此不但降低了入行门槛,也推高了薪资。各种利好刺激之下,在招募初期,大批人员涌入,让核酸检测员的人数在短期内暴增。
这批人在薪资吸引下慕名而来,经过短期培训,就很快上岗,令短缺的局面快速扭转。导致到了6月中旬,就已经传出核酸检测员供过于求的消息。
财政问题
财政的盘子就那么大,一时间涌入大量人力来瓜分,那平均薪资就会被拉低。有关核酸检测的款项由于人力和项目激增,也会相对紧凑。
何云峰是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他坦言,自新冠疫情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该中心业务收入几近腰斩,负债压力很大,在不缩减人员的情况下,仍努力自救中。
他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5月底招聘近70人社会人员,按照当地常态化核酸检测要求,每个核酸检测亭要求配备3-4名工作人员,在所在地社区工作人员辅助的情况下,至少也得配2名专职人员。他们已于6月初上岗。
何云峰说,“克服了困难快速招聘并稳定这么多人员快速上岗,但克服不了资金的困难,这些人员每个月将多出来20-30万元的开销。”实际运行起来,花费会有所增加:购买防护物资、消毒用品等,每个月要多花费上万元。这些支出抵得上两名行政人员的工资了。
何云峰介绍,当初推行常态化核酸采样政策的时候提到,社区卫生服务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负责招聘人员,最开始承诺财政兜底,但没有说明保障补贴资金来源。
就在上个月末的员工会议上,何云峰开诚布公:“大家能否接受补贴延迟?如果能接受还愿意干,我欢迎大家继续留在这里;如果无法接受,中心也不会少发大家的本月薪水,将及时结清。”
会议结束之后,所有人员提出领取本月薪水然后辞掉工作。他们之中大多数人是待就业医学生或有医学背景的人员,还有一些信息录入人员以大学生居多。
就这样,何云峰变相辞退了所有临时采样人员,他也不是唯一这样做的院领导。
相比之下,上述在沈阳被拖欠工资的同业人员就显得比较幸运,在协调后得到拨款发放。
显然,常态化核酸检测是非常耗费财政资源的。有人测算,本次疫情期间上海核酸检测的花销约为134亿,如果14亿人口进行一年的常态化核酸,则需要花费18000亿。
而当下,疫情渐缓,稳定经济恢复民生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因此坚持过紧日子,腾出资金优先保障基本民生,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好转
疫情趋缓,供过于求加上财政优先问题,核酸检测行业“日薪上千”的泡沫也就逐渐破灭。据第一财经近期报道,某地市民王明,在自学完成线上答题后,又在线下培训了脱穿防护装备,采集咽喉的核酸等项目小半天,证书确实拿到了,可工资却一降再降,从400块一天,一路降到240块。
而想要入行的李萍,在交了1000块培训费后,本想着做几天核酸检测兼职赚回来,可当培训结束后,她却惊讶地发现,自己连个上岗的机会都没有,偶尔招聘群主发出一两个岗位,也根本抢不到。
有招聘猎头透露,目前相关企业急招情况在减少,临时性需求有所下降。现在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薪水已整体下降了。
由此可见,核酸检测行业确实已经由热转冷。归根结底在于,国家对疫情控制得当,核酸检测原本就是因为疫情而生的过渡性产业,核酸检测员是随着疫情状况,供需动态变化的。
疫情终将散去,未来核酸检测行业可能很难再现“一日千元”,“一人难求”的场景,要入行的人也需要更加理性来评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