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夏夜
我正在家追袁泉、黄晓明的《玫瑰之战》。忽然,接到30多年没有联系的电大同学杨侠微信:“姜丹妮找你。”并推送了她的微信号
姜:连军你好!
我:你好!老同学在北京呢?
姜:在哈尔滨,正和杨侠、王淑玲吃饭
我:拍一张你们三人的合影看看。她俩我怕在街上都不敢认了
一会儿,姜丹妮发过来她们的合影,并说,我——你也不敢认了吧,中间是我。
看照片,姜丹妮没有什么变化。伴着夏夜凉爽的风,我想起了在《生活报》实习的那一段经历——
图.左起为王淑玲、姜丹妮、杨侠
我和姜丹妮是哈电大八五届新闻专业一班的同学,毕业实习时还是搭档,是那种非常和手、配合默契的搭档。
在《生活报》实习期间,我俩一个组。俩人拿着一张报社出具的“介绍信”,满天飞四处奔波采访、写稿。
由于姜丹妮思维敏捷、聪慧过人、文笔又好、就连那双眉眼都能“说话”,所以,我俩搭档,她负责与被采访者对话交流;我给她作补充,并负责记录。
采访结束后,我俩就商量着稿子怎么写。多数是我先写初稿,因为我出手快、能对付,第二天再交给她字斟句酌的修改完善。此时、我就悠哉悠哉了。
在三个月时间里,我俩采访过市妇联,发表《引导妇女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哈妇联法律顾问处一年处理来信来访一千四百多件》;采访过南岗区中老年婚姻介绍所,发表《爱的港湾》;参观哈市城市总体规划展览会,发表《莫道早春冰城冷,且看火热家乡情》等。
由于我俩肯吃苦,写稿子“上道快”,《生活报》副主编朱农出版一部长篇小说《烽火中的恋情》,朱老还通过副刊主编郭丽君老师请我俩写一篇文章。我俩二话不说,第二天就完成了《他是“保尔” 她不是“冬妮娅”》的新书推介。
前排左三为姜丹妮,后排左二是我,左三为林军,其他为新闻二班的同学。图为我们实习生在黑龙江日报社合影
我俩发表最有份量的稿子是《哈市近日连续发生伤害司乘人员恶性事件》、《一人持刀行凶 数人无端遭难 国法岂容歹徒狂》、《哈市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公共电汽车上的违法犯罪分子》一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受到了生活报总编辑冯东海老师的称赞。
我俩最惋惜的稿子是在省歌舞团采访乔羽先生,我连夜一气呵成初稿《一条大河——乔羽先生访谈录》,姜丹妮又几经润色修改,文章以乔老作词的电影《上甘岭》插曲开篇:“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小词儿甩了不少,以为这篇文章或许是我俩的“成名作”呢。
也许是我俩没有“吃透”乔老所说黑龙江不仅有“原油”、“原木”、“原粮”,还有“原人”的深层含义。
也许是我俩把稿子写得太“纪实”了,与当时的“主旋律”没有“合拍”。
乔老说的“原人”,是批评我省留不住人,人才流失严重,优秀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而我俩的写作视角不对,没有把我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写出来,最终导致这篇煞费苦心“鼓捣”出来的稿子被“毙”了!
我本想跟姜丹妮开玩笑说,你给编辑使一个“美人计”呗,稿子没准就能用了。可一看见她顾盼生辉的柳眉星眼在冒火,似乎在说:别毙稿子,最好先把你毙了!
我哪敢再提“美人计”,还是来个“三十六计”、保命要紧吧……
这个《毕业证》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也主要靠从这里学习到的知识,耍“笔杆子”一直到退休
我读电大两年,即便是白天上班,晚间上课,学习到的东西也比后来读本科、读研究生学的多。
毕业了,同学们各奔东西。
姜丹妮从哈尔滨轴承厂宣传部辞职去了北京一家媒体工作;我从哈尔滨电力设备厂车间调到厂工会工作。
后来,有一次姜丹妮回哈,许丽慧同学请她吃饭,我也参加了。知道她到北京不久就结婚了,老公在北京电业局工作,女儿正在学习古筝;我那时已经从电力设备厂调到电力医院工作,还把厂子给我读电大缴的学费退回去一部分。
后来,她退休了,————;我也退休了,在一家对俄的促进会打工。
再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