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地实现。
而这一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是临港的幸事,也是所有临港人的幸事。
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30位临港人,记录下他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
朱志强今年四十岁,在加入临港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之前,他就已经在南汇积累了17年的机务工作经验,现在,他是临港捷运机务部经理。临港是他的家乡,也是他职业生涯出发的地方。2020年9月,他从南汇公交公司辞职,来到临港公交公司,彼时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刚刚成立一周年,对于朱志强这位老“公交人”来说,呈现在他眼前的不仅是崭新的机遇,同时也是全新的挑战。
就在朱志强回到临港工作的前一个月,国内首条3节编组的数字轨道胶轮电车线路(简称T1示范线)正在临港开建,与之配套的是全球首创的采用磁钉轨道导向技术的列车。朱志强的任务来了,他要负责的是T1线的调试统筹,确保这款列车在次年的6月30日正式运营。这是他从业十多年来的一次重大攻坚和业务升级,“不光是我,包括调试人员,我们都没有接触过轨道交通,有些地方就是从零开始”,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朱志强回顾了他和他的团队在T1线调试阶段的艰辛:
“过去对于常规的车辆,你可能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像T1示范线上的这种中等运量车型可不一样,它不纯粹是车辆本身,而且也涉及到配套的方方面面,比如人员的安排、安全的保障、车辆与站台之间的通讯、车辆与信号灯之间的协调、站台与调控中心的通讯、车辆的转向、制动、牵引系统等等,尤其是转向问题,因为T1中运量列车全长30.5米,共有16个车轮,为了减少转弯半径,使其更符合既有道路条件,它的16个车轮都被设计成了转向轮,根据列车的转向角度和车速,如何去调试每个车轮的转向范围,这个确实调了很久。”
经过反反复复的协调和测试,转向的问题解决了。除此之外,高速的测试和天气的测试也是难点。但是,白天道路上的车流量太大,不太适合测试速度,朱志强和他的团队只能选择在晚上加班加点。最高时速70公里/小时,这是他们最终测试获得的数据。夜间测试还让他们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应对寒潮低温带来的路面结冰,而解决的办法其实非常传统,那就是撒盐化冰。
“记得列车到达滴水湖站是在2020年的12月24号,由于中运量有专用的车道,除了少数特种车辆之外,其它车辆不可以占用,导致结冰的概率很大,临港地区本身又靠海,气温相对其它地方更低,车道结冰之后,没有更多车辆的碾压,冰层就会越结越厚。如果不想办法把冰化掉,就很容易会出现列车甩尾或者偏离轨道的情况,因此,从2021年1月份开始,我们就采取了撒盐的方式去除冰块。”
在线路还没有开线之前,测试团队的人手较少,同时为了节约经费,朱志强和他的团队每天凌晨都得承担道路检查的工作,沿着车道检查路面,在结冰的路段撒盐化冰。为了确保车辆的安全测试,他们不得不事无巨细一肩挑。事实上,像这样不分昼夜的工作强度,对公交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过去,在南汇公交芦潮港车间当车间主任的时候,朱志强就是吃住都在车间,昼夜都在单位。每天,他都会提前到岗,梳理好一天的工作安排,及时与车队联系,做好车辆进厂保养的准备工作,而且经常加班到深夜,直到最后一辆车出场,第二天,他又是天没亮就起床,顶着严寒爬出被窝。
如今,在临港工作了两年整了,他的职务早已不是当初的维修工,他管理的范围和难度也早已超出一般的公交运营水平,但是,他还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男人四十,有过荣誉,有过拼搏,2018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和“临港工匠”足以说明他的成就,但是,迈入中年的朱志强依然在追寻职业生涯新的突破和蜕变,而为他提供转型机会的正是临港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党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之一。新片区是上海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临港的一切仿佛都是新的,就连公共交通工具都要比其它地方前卫得多。在区域建设上,临港正在被打造成一座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而这座现代化新城之“新”,从地铁16号线到达临港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乘客走下地铁,登上虚拟轨道循迹导航的T1示范线,或者坐上全市首批正式运营的氢能源公交车,他们对临港的智能体验就已经非同凡响。
朱志强很庆幸自己做出了回到临港的决定。跳出舒适圈,与时代齐头并进,尽管辛苦,但是乐在其中,因为他学到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在采访的最后,他对记者说:“我觉得临港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技术的创新,在我们交通领域,最典型的就是引入了中运量列车和氢能源汽车。氢能源车的优势是续航能力是电动车的两倍,而中运量在T1示范线过后还会有T2、T3、T4、T5、T6的测试,这些车辆并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的迭代出新,比如接下来的T2就会在技术上附加氢能源的使用。围绕智慧交通和智能应用,临港新片区本身就有大力推进氢能源的规划,2025年之前将入驻1500辆氢能源汽车,我的职业生涯也将朝着这个方向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