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本该提供服务的物业监控起业主,那是种什么体验?近日,成都某小区的几位住户向媒体反映,自己被物业长期监控。今年4月份,该小区物业的一名主管离职后,向业主李先生提供了大量的微信群聊截图和视频。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物业经理和一个名为“大帅监控群”的微信群里被“直播”。
而就在同一个小区,还有几位女业主也同样被“特别关注”。据她们介绍,自己出门、坐电梯、遛狗、吃饭、和朋友见面等细节,都被物业通过摄像头精准监控,相关信息还在物业的群里被评论、调侃。因为压力过大,甚至有女业主想要亏本卖房。
物业到底想干什么?据目前的信息看,这几位业主有一个共同特征:因为对物业收费、服务不满,曾两次发起成立业委会。那么不难想象,物业如此针对他们,可能是有意要“报复”,以及从监控中提前获得应对业主维权的信息,可谓用心险恶。
而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如果不是离职的物业主管主动透露,业主们根本无从知晓物业干了什么、能干什么。全方位地掌握业主起居生活,物业会从哪个角度来拿捏业主呢?这很难想象也不堪设想。而这恰恰营造了一种未知:业主对物业可能采取的手段完全不可预测,因此做出“亏本卖房”的决定也就不难理解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物业的行为已经涉嫌侵权了。《民法典》规定,公民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他人不得实施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更有律师指出,公民个人的行踪即使暴露在公共区域摄像头内,依然属于个人隐私信息,他人不得侵犯。
不过,完全制止物业行为,恐怕并不容易。就好比这几位试图成立业委会的业主最终并没有成功,业主在面对物业时的弱势地位,早已是饱受诟病的社会问题。从以往的情形看,业主维权、更换物业都是个老大难问题。
所以,物业监视业主,倒更像是镶嵌在大命题里的子命题,物业工作的透明度不足、业主的监督不够有力等,再一次在这种“技术语境”下出现了。监控业主的行为如果不制止,普通人身边就会出现一种“科技恐惧”,其他的物业大可有样学样,利用技术手段胡作非为。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物业的技术能力将会进一步增强,业主和物业的“技术差”将会进一步放大。因此,相关规范的制定应当尽早提上日程,包括物业的摄像头使用规范、业主的查看权限、相关的维权监督机制,都应当尽早完善。
而更重要、更长远的问题,则是尽快平衡业主和物业之间的不对等地位。试想,如果发现类似问题,业主可以轻而易举把物业给换了,他们还敢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