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辞职报告 正文
借调后个人辞职报告 个人借调工作鉴定报告?

时间:2023-05-09 02:07:3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有人说“借调是机会、是平台”,有人说“借调就是借而不调,两头耽误、都难成长”。今天我就用自身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坑里”是怎么逆袭的。


01


初出茅庐因“豆腐块”第一次借调


我2007年6月于武汉某211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同年8月参加湖北省选调生招录被分配到Q市W县一乡镇担任乡长助理。


初来乍到办事业务流程不熟悉、公文写作不规范、政策法规不了解,使得群众上门办事得不到很好地服务、发文办事更是纰漏百出,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心中充满了酸楚、不安、茫然。时间一久,这种环境就逼迫着我去思考下一步怎么办?是辞职逃跑还是拼一把找一条出路?最终我选择了留下来拼一把。


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和乡村干部、人民群众聊天,和他们一起探讨做群众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倾听人民群众的想法甚至是他们的抱怨。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基层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习惯了在交流之后静静地思考,习惯了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笔下的文字。


一年多时间里(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先后在市级及以上媒体上发表所谓的“豆腐块”文章300余篇、调研文章10余万字,连续两个年度(2007、2008年度)被市日报社评为年度优秀通讯员、被县委表彰为全县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一度成为全县的“名人”,甚至出现市日报社的编辑直接打电话向我约稿的情况。


2009年初的某天,乡党委书记郑重其事地找我单独谈话,说是县政府办公室准备借我去工作。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当时湖北省的选调生需要原籍回避,在乡镇工作两年后才可以参加遴选,况且家里没有什么亲戚有这种能力帮我“运作”,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规划走遴选之路、压根就没想到借调的事情。


就这样,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踏上了借调的漫漫征程。来到县政府办上班后我才知道,借调我的是政府办主任,因为他经常在当地报纸及内部刊物上看到我写的一些东西,觉得我的文笔还可以,就跟领导建议把我借来帮忙。


02


奋起直追因“材料”意外收获


去了后才发现这就是个“坑”。原来,县政府研究室与政府办综合科合署办公,天天要加班写“材料”,原来借调的几个工作人员假借各种“正当理由”回了原单位。


“一入材料门,从此头发是路人”。看着同事领导们渐渐发光的头顶,才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啊。


县政府的材料审核程序比乡镇要求高得多,以前书记乡镇的公文基本上是我“一锤定音”,哪知县政府一篇较大篇幅的公文,需要聆听领导意图明确题旨——查阅搜集相关资料——构思布局、列出提纲——收集材料、起草初稿——修改订正——呈送领导阅示——遵照领导意见修改——再次呈送领导——定稿打印,有些重要的公文还要经过“科长—副主任—主任—副县长—县长”重重审核把关,如果任何一个领导不满意,都有可能全盘否定、另起炉灶,碰到脾气不好的领导,甚至还会大动肝火,被骂个狗血淋头。


尽管如此,我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下来。由于我是外地人且单身,研究室大量的材料就落到我身上,5+2 、白加黑逐渐成为常态。


接下来的3个多月里,除了必须应付的工作,我基本上一门心思学习研究怎么写好文章,我将近5年来县领导的各类讲话稿、上级领导的讲话稿全部打印出来,像一座小山一样堆在我桌子上,一篇接着一篇的看,一遍接着一遍的揣摩体会。除了学习研究范文之外,我还加强对时事政策学习,县政府研究室订阅了大量的杂志,好多未开封就直接被扔进了废物筐,我如获至宝一样全部找来学习,留心省内外其他地方成功经验和做法。三个月下来,我渐渐地摸出了写文章的门道,进入了状态,步入了正轨,写的稿件越来越多的得到县领导的肯定。


一个偶然过的机会,县长的秘书提拔到乡镇任职去了,政府办公室主任觉得我这个人能吃苦耐劳、文字功底不错,就推荐给县长担任秘书。七个月后我参加全县领导干部遴选考试,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破格提拔为某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事后仔细思考,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也得益于在县政府研究室那段苦逼的日子。


03


果断决策完成第二华丽转身


在E镇工作后,我先后担任镇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2012年5月,一个偶然机会,我经历了二次借调,被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工作。


虽然借来的时候未明确告知解决编制,但我仍然选择“勇往直前”,因为科长告诉我:“从过去的经验看,选调生是组织部跟踪管理的对象、在组织部门挂职只要表现好、经得起熬,一般都会调进市直单位工作”,于是我的干劲就越发十足。


那时市委组织部有个好传统,只要不是涉密文件,都会在各科室传阅,那些在编的同志往往视而不见,而我是每篇必读,确保平时有准备,关键时才能用得上。但是借调半年之后,我就越发感觉自己对借调形势有误判。


一是借调单位没有归属感。曾经有一篇《混在县城》的文章红遍网络,这篇文章这样描述县城——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县城才是中国的底色,走进县城,许多人你不认识,但是许多人你又认识。如果你在县城生活,走在街上,会有不同熟悉度的朋友或认识的人给你打招呼,面带微笑同时乐此不疲;两个陌生人见面扯东扯西的聊天也能引出一系列亲戚的连带关系。作为体制内的工作部门亦如此,县直部门的借调人员基本上被充当主力军,而市直单位则不一样,借调人员主要从事跑腿、发文、打电话等一些杂活,所谓的核心工作根本不让借调人员参与,往往是雄心勃勃却没有用武之地。同时人情关系也比较冷漠,借调人员来了走、走了来,大家根本不会关心你是谁。


二是原单位充满危机感。我在E镇原本是党委组织委员、副镇长,借调之前分管机关、组织人事、基层党建、群团等工作,借调出去分管的工作就需要由他人代为分管,长期借调县委就会考虑调整乡镇领导班子,确保工作不断挡。所以我没法向绝大多数借调人员一样一条道走到黑,让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2012年底,我经过深思熟虑后主动回W县,向县委领导汇报思想,主动申请结束借调回单位上班,有关领导对此赞许有加。不可否认,借调七个月,更大的平台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能力素质,还扩宽了自己人脉资源。2012年底,恰逢县委小范围人事调整,我被提拔到R乡担任乡长、三年后乡镇换届被提拔为E镇的党委书记。


04


几点启示


借调实现逆袭,说起来光鲜,其实背后无比心酸。我的体会,归结起来就是:借调要“蓄三势避四坑”。


(一)蓄三势


一是要蓄格局之势。有一句谚语叫“烙饼再大也大不过烙它的锅”,烙饼的大小正如人生的价值,成就烙饼的锅则象征着一个人的格局。借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员流动,从下级到上级,不仅仅是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的变化,更多的是平台的变化。假如我一直在乡镇工作,那么我的所想所感所做肯定只会局限于一乡之内,不是能力不行,而是舞台所限。


第一次被借调到县政府研究室工作,平台就把我推在全县的角度去审视工作,第二次被借调到市直单位工作,我就可以横向了解其他县市的工作,并能纵向伸手直接摸着其他市州的工作和政策。在回到原单位工作就会猛然发现,原先自己以前的工作真是“小打小闹”。


二是要蓄能力之势。越是上级机关,机关的制度越健全、职责越分明、制度执行越严格。任何一项工作从提出思路到组织论证,从制定方案到征求修改意见,从部署安排到检查落实,步骤严谨,环环相扣。正所谓“没吃过猪肉见见猪跑也不会有错”,在上级机关尤其是到一些人员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单位,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可能终身受用。


三是要蓄人脉之势。俗话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借调能够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领导干部,一定要尽可能多的认识上级部门的领导,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积累更广泛的人脉关系。


(二)避四坑


一是避妄自菲薄之坑。在职场上有一个著名的“蘑菇定律”,即初出茅庐的新人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重视或打杂跑腿,就像蘑菇在培育期一样,见不到阳光,有时甚至还要被浇上大粪。如果能一直向上生长,不怕艰辛与磨难,终有一天能冲破这黑暗,看到光明。


两次借调经历,留给我最大的心得就是,每个人成长都要经历这样一段历程,那段在黑暗中孤独奋战的时光,是最难熬的。正如《解忧杂货店》里的一句话:“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下来一定很酷”。每一段借调经历必然要经历一段“蘑菇时期”,在破土而出之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放弃,熬下去,把事情做到极致。


干行政和做企业一样,靠的就是以“先进理念”打动,用“核心技术”交流,让别人觉得你是不可复制的、最新颖、最有前途的,而你必须拥有无穷无尽的知识,这就要不停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是避出工不出力之坑。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所谓的借调都是上级机关从下级机关借调人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借调说明你有能力,被上级相中。但是与上级机关相比,下一级机关对工作规程、工作标准、工作质量的要求都相对低一些,但越是上级机关,对工作要求会越高越严,工作中会更加注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所以借调人员一定要通过扎实工作,提高自己与借调单位的“粘度”,甚至成为借调单位的得力人员、骨干人员,这也就具备了直接调入的“势”,退一步讲即使回到原单位,积淀下来的能力却永远是自己的。


三是避抹桌子开新席之坑。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借调工作人员就像个风筝,飞得再远,绳子还是牵在放风筝人的手中。这个放风筝的人就是原单位。借调人员的组织关系、编制关系、党员关系、工资关系全部在原单位,所以一定要加强与原单位的联系,不能有“抹桌子开新席”的思想,对原单位不能一放了之。


借调人员任何时候都要认真审视现单位与原单位的工作关系,无论在借调单位当爷爷还是做孙子,心里都是想着原单位,为原单位提供合法合规、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还要常回原单位看看,向领导汇报汇报工作,与同事交流交流感情,不能切断与原单位的联系。


四是避媳妇熬成婆之坑。能调入新单位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借调1年后依然借而不调,那就应该另谋出路。所以在借调之前,一定要知道借调单位有没有空缺编制、要清楚自己是否有最低服务年限,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最低服务年限期间最好不要接受任何借调,借调后不要完全相信借调单位给画的“大饼”,如果借调一年后组织人事关系还没有转到借调单位,一定要申请重新回到原单位。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