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图表|晴朗
明天节气,雨水。
你那里,开始下雨了吗?生于南方,从小就习惯了把下雨叫作“落雨”,如今再沐浴春雨中,轻轻润润,才发觉雨落下来,是有温度、有情意的。
春风化雨,雨落成水,继而有淡烟拂柳、苔痕阶绿、杏花疏影。
图|青简 ©
春雨至,万物生。
所以白居易会说,春天是遇物尽欣欣。人也变得活泼泼了起来,入眼皆是欢喜。
好雨下在好时节,心中便有理由相信:被这场雨淋洒过的人,也必然有许多好事正要发生!
图|清可 ©
当东风裹挟着绵绵细雨,沾衣欲湿,扑面还寒,我们亦想知道,这雨从何而来?
《历书》中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此时气温回升,北方冰河解冻,南方的雨量却增多了,才有节气名为“雨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
雨水一落,便可生养春之“木”,万物生长的宿命自此轮转,气象意义上的春天也就正式来临了。
图|莫修-文 ©
“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联手相交,酿造了这场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泰者,小往大来,原来,世间一切交往都是吉祥的新生。
水与木交往,就有了青;桃花与流水交往,就有了春天;爱情与雨水交往,就有了希望......
图|莫修-文 ©
一阵杏花风吹过,是雨落春来时。
动物醒了,它们感知到春气,入水捕食的捕食,乘风北归的北归;
草木活了,经过久蛰的冬天,更爱这润泽之气,迫不及待探出小脑袋,绿出嫩嫩的欢喜;
春花开了,一汀烟雨杏花寒,风虽料峭,挡不住少年游,只爱杏花吹满头……
雨水丨三候
一候獭祭鱼|春河解冻,水獭入水捕鱼,将鱼摆在岸边祭拜之后再食用。
图|青简 ©
二候鸿雁来|春暖回温,南方的大雁开始迁徙,陆陆续续飞回北方,重新安置生活。
三候草木萌动|春雨贵如油,草木得到滋润,逐渐抽出嫩芽,欣欣绿意覆盖大地。
雨水丨花信风
一候菜花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经此雨水浇灌,金黄色的油菜花早已按捺不住,在乡间的田头开得热烈又野性。春日静好,但且前行。
二候杏花丨杏花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或是“沾衣欲湿杏花雨”,或是“杏花烟雨江南”,第一朵杏花开放时,总有朦胧春雨落之不尽。绵绵腻腻,泄露了春光,也打湿了旅人的衣裳。
三候李花丨春风送暖时,“李花怒放一树白”。仿佛诗仙李白,一样地仙风道骨,白衣胜雪。纵然常被路人误认樱花,我亦有我姿态。
图|青简 ©
熬过了冬,就等来了春,物候年年总如此。去年枝头,又有今年新花簇簇开。
风有信,花有期。看花人啊,还是那个你我,等闲若得春雨顾,不负时光不负卿。
图|青简 ©
雨水可贵,落在田间地头,更是滴滴如油。
“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这是让人欢喜的可耕之候,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干旱,雨水一落,农家便可着手准备春耕了。
就连诗人也说,“我看到好的雨落到秧田里,我就赞美。”这种浪漫,是属于人间的衣食与饱暖。
图|清可 ©
莫急,莫懒怠,人间的事,总是“先施肥,再祈祷”。万物逢春而生,并非真的靠天就可以吃饭,需得掌握农时、好好耕耘、身体力行。
人生亦复如是,春种一粒粟,才能秋收万颗籽。
图|柏文 ©
万物得春而生,而居于天地之间的人,也感应天地春信,萌生出对于生命的种种期盼。在雨水这一天,以不同的形式尝春,不过是希望雨润人生,顺利安康。
【食春芽】
孔子说“不时不食”,在雨水这天,就要吃几口刚冒头的春芽。荠菜、香椿、豆芽、豌豆尖,一口下去水灵灵,便是占尽最好的春光。
李煜认为最会吃的人应当要吃春笋。烧竹叶煨熟,直接切片入口,满是清脆的口感,带来雨后山林的清新,正好舒缓了春节鱼肉带来的油腻。
【回娘屋】
“雨水节,回娘家。”在川西一带,雨水节这天,出嫁的女儿都会回娘家感恩父母,也期盼于春孕育新生命。
生了孩子的妇女,会带上炖好的香喷喷的“罐罐肉”,即用砂锅炖了猪脚、雪山大豆、海带等,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送给父母,感谢养育之恩。
未孕的女子,会有母亲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贴身穿着,祈愿早日孕育。
图|清凉地儿-了琹 ©
【春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之“生”,本就注重生发之象。春季主萌生,更要顺应天时,好好将养。
《黄帝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应早睡早起,穿衣宽松,使身体舒缓,精神愉悦,保持生机。
若有“倒春寒”,也不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地捂一捂,等待真正的春暖花开。
图|莫修-文 ©
日长长,雨绵绵,守着春日的新生,人心也仿佛变得童真起来,开始相信爱情,相信一切美好之事。
哪怕一位出租车司机,也会和乘客聊起他的情调,“早春在柳树下谈恋爱,深秋在桦树林里写情书。”
亦如海子所写,“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图|清凉地儿-了琹 ©
人间珍贵,万物可期,一颗萎靡的心也会重新潮湿起来,去拥抱雨水,拥抱春天,拥抱爱情。
愿一切美好的事情,都在这个春天发生吧!
图|柏文 ©
参考资料:
1.余世存,《时间之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宋英杰,《二十四节气志》,中信出版集团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