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2018年8月8日,ICTP宣布将2018年狄拉克奖授予3位物理学家。他们分别是哈佛大学Subir Sachdev教授,芝加哥大学Dam Thanh Son教授,以及MIT著名物理学家文小刚教授。
狄拉克奖章是在1985年为纪念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而设置的年度性奖项,是国际理论物理和数学物理领域的最高荣誉。该奖章不授予诺贝尔奖、费尔兹奖和沃尔夫奖的获得者,但狄拉克奖章获得者仍可被授予诺贝尔奖等奖项。
8月8日是狄拉克的生日。因此,每年狄拉克奖章的获奖名单都定在这一天宣布。ICTP官网介绍,颁奖典礼将会在这之后举行,三位获奖者都将在典礼上介绍他们的研究工作。文小刚是获得该奖的第三位华裔科学家,此前MIT教授李雅达与斯坦福大学张首晟教授也曾获奖。
其中,李雅达教授祖籍广东于199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为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教授,是凝聚态物理、原子、生物物理分部的负责人。在高温超导、量子磁性、无序电子系统、介观物理、石墨烯、纳米材料等领域都做出过重要的开创性工作,于2005年获得国际理论物理狄拉克奖和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Buckley奖。
张首晟教授祖籍江苏,是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张首晟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的“全球十大重要科学突破”之一。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2年获美国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12年获得狄拉克奖,2014年获美国富兰克林奖,被称为最接近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物理学家。
图:三位获奖者
2018三位获奖者介绍
Subir Sachdev
生于印度,在凝聚态理论物理的多个领域建树卓越。他发展出了绝缘体、超导体和金属中的量子临界现象等多个理论,并将其中许多理论应用在黑洞物理学中。
Dam Thanh Son
生于越南,他是首位发现规范/重力对偶能够用于解决强相互作用多体系统内的基本问题。
文小刚
文小刚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的外孙,197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就读本科,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毕业,目前为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2018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量子霍尔液体、高温超导体、拓扑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态,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2016年美国物理学会宣布,文小刚获2017年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
图:文小刚照片
ICTP对文小刚的评价是,他率先提出了拓扑序(topological order)这一理解量子系统的新概念。他发现了拓扑序蕴含不同寻常的边界态,建立了描述边界态的手征自旋液体理论。发现了朗道范式在描述量子霍尔效应时的局限性。他揭示出拓扑序与量子纠缠之间的深层联系。最近,他还引入了对称保护拓扑相 (symmetry protected topological phases)等概念。这些都与量子理论领域中的反常现象有很紧密的联系。
文小刚曾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时提及,“拓扑序”这一概念的提出即一种新的世界观。他提出,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这两种东西构造出我们丰富的世界。万物(基本粒子包括空间)源于量子比特,空间就是由量子比特组成的海洋。基本粒子则是量子比特的波动漩涡,基本粒子的性质和规律起源于量子比特海洋中的量子比特的组织结构(即量子比特的序)。
在普林斯顿大学求学期间,文小刚在理论物理学家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的指导下学习高能物理的超弦理论。后来,他与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施里弗、弗朗克•韦尔切克、徐一鸿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1987-1989年)合作,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变为凝聚态物理学,从微观角度出发,研究由大量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的结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宏观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凝聚态物理学是目前物理学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文小刚曾说过:“基础科学的目标,是开拓知识的疆界,把未知变成已知。所谓的未知就是连名字、连问题都没有的未知。做科学研究,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还有没写出来的理论,还有没有名字的未知。这些才是创新研究的目标。”而他本人,也一直在科学的道路上,身体力行践行着这一格言。
知社综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