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51年春天的一个黎明,旭日东升,霞光遍地,在鲁国陬邑(今曲阜)昌平乡间一所大房子里,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呱呱坠地了。孩子的父亲姓孔名纥,是当地有名的武士,因曾求神赐子于丘尼山,就给孩子取名孔丘字仲尼。老年得子,孔纥好不快乐!
谁知孔仲尼刚长到8岁,年迈的父亲就因病去世,孔家的生活一下子艰难起来。孔子有9个姐姐,还有一个瘸腿哥哥,仅靠母亲颜氏一双手如何养得活这一大群孩子?颜氏只得起五更睡半夜,累得伸不起腰,双手又粗又糙脸上布满皱纹。生活的担子太重了,可是颜氏还有另一种精神重担,这就是乡邻的歧视,十兄妹在外面常遭人白眼、讥讽,甚至挨打受气,颜氏看在眼里,苦在心头,常暗暗落泪,不得已,举家迁到了曲真城内。
搬入城内后,孔家生计依田艰难。单靠母亲劳作,生活是无法维持的,吾姐弟们就商量着分担责任。十来岁的孔匠十分懂事,到处找事做,为母分忧。有有一户人家的一群牛单要人放牧管理,他自告奋勇地去了,每日一大早把牛羊赶上山,タ阳西下时又把吃得肚皮滚圆的羊群赶回来,十分尽职尽责。他还学过其他技艺,从事过多种职业。
虽然生活如此贫苦,颜氏对子女教育并未放松,她要求子女们读书识字做一个懂礼教、有学向的人。当时鲁国是周公的封邑,是春秋文化的中心,列国贵族请侯常到鲁国来“观礼”,因为周室东迁后,周朝典章礼仪在它地已不复存在。孔子自幼就受到西周传统文化礼仪的熏陶,对周礼特别感兴趣,少年时代就知道“陈俎豆,设礼容。”在母亲教导下,孔丘好学不倦,母亲讲的段文章或一部书,他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才歇手,而且爱动脑筋,提些大人费尽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
艰苦的环境磨炼,使他的意志特别坚强,无论是在牛背上、田地里还是艺业途中都没有忘记母亲的教海,总是克服困难坚持挤时间读书。孔丘越读想得越深,看得越远,越读越懂事。
公元前536年的一天,孔丘突然走到母亲面前,双膝跪下说道:“儿今年15岁了,可知识学得太少,此生定要精通六艺,做个大学问家,今日特来明志……”老母听后,热泪盈眶,连忙扶起儿子。从此孔丘更加发奋了,书册上拴竹简的牛皮筋常在翻书时磨断。两年后母亲去世,家境愈益艰难,可是任何困难也休想阻止住孔子求学成才的步伐。
经过十多年的坚韧不拔的刻苦钻研,到30岁时,孔子对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无一不精,已成为鲁国有名的大学问家了。
有了学问就应该献身社会,造福百姓。孔子看到各国礼崩乐坏,周朝之制不复存在,他希望恢复西周典章礼制,让人民在周礼中其乐融融地生活。
他想通过从政做官的道路来实现克己复礼的愿望。他认为自己是一块美玉,求善贾而估”,可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直到公元前501年他50岁时,才被鲁定公委任为中都宰,第二年又当了司空(掌管工程建筑的官吏),后又任司寇(管刑狱之事),到55岁时代理过宰相职务。前后共做过5年官,虽职务不低,但因鲁国国君无能,鲁国朝政被三桓所控制,孔子的抱负无法施展,后愤而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去了。
大约从20岁起,孔子便开始从事教育活动。这是他一生中功绩的主要方面。他是我国私学的创始人,开办过规模宏大的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就是说,不分贵贱、贫富、地区差别,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他的学生不仅有鲁国人,还遍及齐、卫、吴、陈、宋、楚、晋等国,甚至秦国青年也不远万里幕名而来,一时间,『门庭若市,共有三千余人之多。还有父子同来的如颜回和父家颜由,曾参和父曾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贵族、地主、商人,也有从事生产的和奴隶家庭的,只要有志于学并送孔子10斤干肉他就收留。大家在这里不分尊卑贫富,平等地学习和生活着。
孔子常在家中或在大树之下、杏坛之上讲学,他不辞劳苦,海人不倦。有一次曲阜被乱兵包固,一连7日,粮食断绝,形势危急,他仍照常讲学,“弦歌不绝”,令人十分敬佩。他十分注意教学方法,善于运用启发式,他有一句名言:“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限反,则不复也。”他主张通过诱导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由于循循善诱,教育有方,三千弟子中精通六艺的贤人有72人,不少人成了政治家、外交家,或当了地方官,或从事传学(教书)。他50年的教育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孔子在思想上也很有建树,他是人类历史上十大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被称为儒家思想,因而他也就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核心是“仁”,主张人应当彼此相爱,这也是他做人的最高理想和道德标准。他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希望人们都能注意自身修养,自觉约東自己,服从社会道德规范,从而达到一个敬老爱幼的大同世界。
他的学说集中体现在《论语》书中,孔子死后,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汉代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并在东亚南亚及世界各地传播,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一生虽不顺利,但他的追求始终不渝,直到逝世前,仍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先后奔走于宋、卫、陈、曹、郑、蔡、齐、楚等国,传播他的学说,推行他的主张。尽管当时的统治者并不理会,师生们“离离若丧家之犬”,但他却不怕碰壁,直至73岁去世为止,一生没有停止他的追求。
提问:孔子15岁时向母明志要做个有学问有出息的人,以后经过努力终于成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可见立志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那么今天我们要立什么样的大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