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家书哪个版本好…

时间:2022-12-14 07:57:0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作者:王杰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作为政治家,他是变法的领导人之一,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思想家,他开辟了民智。作为文学家,他是& ampquot惊心动魄,是一个字的千金,每个人的文章里没有,但每个人喜欢的是,铁石人也要感动& ampquot(黄俊宪语);作为历史学家,他是中国的& amp# 039;新史学的创始人& amp# 039;被称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学生遍布招聘、徐志摩、张柏丽等全世界,其九个子女都德才兼备,人人爱国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杰出人才。

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梁启超把子女思成、思永、思忠、思庄送往国外学习,这期间与他们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写了400余封家书。梁思顺是梁启超的长女,既是父亲的助手,又是弟妹们的领班,她去加拿大后,成为弟妹们联系的核心,因此梁启超的信多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其他子女传阅。从《梁启超家书》中的话语,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的教子经验。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927年2月6日,梁启超给孩子的信中写道,“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在这封信中,梁启超用曾国藩“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名言教育孩子,意在说明,我们做事,不能只想着回报、酬劳,更要想着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要与子女做朋友。“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梁启超在给儿女的信中,常常称呼他们为“宝贝”“baby”,他教育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与孩子们做朋友。梁启超给儿女们的信比孩子给他的信多很多,作为父亲,亲自给孩子们写信,与他们谈学习、交友、恋爱、生活、政事等等,每一件事都娓娓道来,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家长学习借鉴。

做人要有几分“孩子气”。1925年7月10日 在《致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这样写道,“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梁启超说有两种孩子气,一种是任性、耍小孩子脾气;另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童心童趣。

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交替循环。梁启超告诫孩子,“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己。思成你已经熬过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火炖的功夫。”猛火熬和慢火炖,就是要我们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消化知识的关系。

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责尽力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即便做成大事,也会很快失败。

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在1928年5月13日《致梁思顺》的信中,梁启超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她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当时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梁启超在信中写道:“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可见梁启超关注的是孩子的基础是否牢固,而所谓的成绩和分数,不过是表面的东西。

通达健强的人生观,是保持乐观的要诀。“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乐观的。”梁启超认为,给孩子树立通达、强健的人生观,比教育他们学具体的知识更为重要。这种通达、强健的人生观能让孩子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战胜困难。

在家书中,梁启超对子女们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等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但从不强迫命令。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亲切的导师、知心的朋友。孩子们也向他坦诚地诉说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梁启超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

梁启超特别关注子女们人格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希望自己的子女都具有“不惑”“不忧”“不惧”的君子德行,养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无论遇到何事都能有睿智的判断、坚定的信念和勇敢不惧的精神。梁启超注重把自己的爱国情怀传给子女们,在家书中,他常教育孩子们要把个人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报效祖国。梁氏9个子女7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却无一例外都回到祖国,体现了爱国家风的良好传承。

在家书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反而处处渗透着炽热的情感,亲切的称呼、细致的关怀、深情的思念、真诚的告白、娓娓的诉说、谆谆的教诲,无不展露出梁启超深深的父爱。

显然,梁启超是个开明的父亲,也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他在性情、品格以及眼界、胸怀等诸多方面都高人一筹。他的家风与家教,也往往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写给孩子们的每一封信,都传递着他的体温,娓娓道来,透着坦诚、平和、真挚和暖意,种种人生道理就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诉说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地影响着孩子。观其一生,他就像一个辛勤的园丁,耕耘劳作,心血浇灌,最终结出了丰硕果实。清华研究院的高才生谢国桢曾在梁家任教,他对梁氏的家风家教羡慕到了极点,常和同学们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无论如何,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和家风家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法。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