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怡然自得造句 怡然自得造句子50字

时间:2022-12-02 19:31:48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2017年10月5日,辗转600多公里,跑了6个多小时,一棵“歪脖梗”松树从外地来到了北京孙河的中国式社区。

在吊车的悬吊下,六七名工人共同协作,经过了大半天,它终于在这里安了新家。

见过这棵树的人无不惊讶于它的造型:以几乎两个90度的直角曲盘向上而生,一些枝桠旁逸斜出,松针劲秀如发。然而,这棵树的神奇远不止与此。

就在它安家后不久后的一天,一位熟悉中国古画的业主经过时,赫然发现:这棵松树竟像极了千年之前五代时期的一幅名画《文苑图》里,诗仙李白倚靠的那颗松树。

而这棵树的名字恰恰就叫:文苑松!

传世《文苑图》

在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多为宫廷画师,作品大多记录的是帝王嫔妃、贵胄隐士等的宫廷议事活动。随着唐王朝逐渐进入盛世,有关文士雅会的情形也逐渐增多,并不断作为画家创作的题材纳入画面之中。韩滉的《文苑图》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作品,可惜原作已失传,仅有五代、宋人诸如周文矩的摹本,保存了韩滉《文苑图》的大致面貌。

《文苑图》的独特意义在于,这是画家第一次记录了文士们在园林场景中雅致的日常生活。这棵古松,便是自然界恒久的见证者。

据《宣和画谱》记载,《文苑图》所画的是王昌龄与诗友们在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诗的场景,四位文士在王昌龄的江宁任所琉璃堂厅前,围绕松树思索诗句,一人倚垒石持笔觅句,一人靠松干构思,两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诗,情态各异,人景交融。据传,其中倚松者或为唐朝大诗人李白。

画中的这棵古松,曲折下垂苍茂挂蔓,松针秀劲挺拔婀娜多姿,松下作细草成团,并有石椅、迭石穿插巧妙,浓郁的墨香混合松树的清香,似乎正隐隐从画面传来。4位文士头戴幞头,身穿袍服,正沉思勾勒诗句,或倚石持笔运思,或靠松干远望凝想,或并坐展卷推敲……全图通过画家的巧妙安排,构成一个幽静典雅,适合文人创作诗文的优美环境,为后世留下了这一千古诗人的典范形象。

《文苑图》颇受历代文人墨客、皇家贵族的青睐,从画上所留藏印和题记便可知一二:先后有南唐官印“集贤院御书印”朱文墨印、北宋徽宗题“韩滉文苑图,丁亥御札”,并钤有“宣和”、“政和”朱文印、宋高宗赵构“睿思东阁”朱文印、元代大画家王蒙“王叔明氏”白文收藏印。此外,明代大收藏家顾正谊、郭衢阶等也有印记。清时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中,乾隆时将手卷改装为册。作为一件传承有序的绘画名迹,《文苑图》最终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至今。

那么,出现在北京孙河这个社区中的奇松,真的就是古画上的这棵树吗?

“物是人非”的恒久

2015年,北京正在经历一场30年一遇的严寒。

在一个深冬的黄昏,柳荫斜街两旁的柳树在夕阳映照下,颇有些“淡淡冬阳柳树苍”的意境。这一切,被一群正在这里采风的景观设计师看在眼里。在他们看来,此时此刻的夕阳与柳树,与千年前的样子别无二致。

这个设计团队正在为北京的一所新中式社区的景观汲取灵感。“造园一向是传统中国文人的事。流传至今的经典园林设计,往往出自文人画家之手。”这个团队的牵头人老郑说。他对传统文化一向着迷,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已经浏览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绘画作品。他深知,在历代文人的水墨画作里,保留着能够代表传统文化最高审美的场景。

灰色的砖墙、鲜红色的院门,围合成皇城根儿下的北京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四合院。整洁的建筑之外,皇家园林、民居中惯见的柳树,低垂着棕褐色纤细的枝条,在寒冷的空气中微微飘动——柳荫斜街的一幕,似乎让老郑找到了答案:时间会变,但自然界某些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比如眼前的晚霞,晚霞中的柳树,以及柳树投射在灰墙上的光影。他认为,只有这些可以跨越千年时空的自然景观,才能够成为打动人心的本真,正所谓“人非、物是”。

“那些消逝的、认定已经远离我们的历史,会以各种生命样态存活于今天生活的每个角落。” 他希望通过一些“物是”来还原过去的雅致生活场景。

跨越千年的“邂逅”

在景观设计中,树是所有景观元素的脊梁骨。

带着还原本真的想法,老郑的第一步,就是着手为这个新中式社区寻找着合适的苗木,他只身来到了距京600多公里的一个苗木交易市场。

这里是北方最大的苗木集中交易地,很多珍贵树种的价格,并不低于进口树种。但对于老郑来说,他要选择的苗木,一定要能构成极富传统文人审美的景观小品,并成为飞速变化的当下里一个恒久不变的所在。

可找到这样的苗木,并非易事。

一个月的时间里,老郑频繁往返于两地。在此过程中,他已经前前后后看了不下千棵苗木。2017年的十一假期,是老郑对这里的第三次造访。当时,在漫山的苍松翠柏中间,一棵矗立在角落不起眼的“歪脖儿”树突然吸引了他,这棵松树貌不惊人,躯干呈侧立的Z字形,既不挺拔,也不俊美。

然而,老郑却久久地驻足在这棵树前。

踏遍高山,阅过千树,但在这棵树前,老郑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记忆深处的《文苑图》,恍若看见诗人们在树下吟唱的日常生活场景。“不是先想着要按画去找松,而是见着了松,不自觉就联想到了画。”

那一刻,他决定要通过这棵树复刻五代名画《文苑图》。

相距千年的共同吟唱

如今,这棵松树的新家位于北京孙河的龙湖·景粼原著社区。在它抵达社区前,项目的景观团队已启动了种植位置的定位测量。他们根据社区中的光照、风向、风速等因素,以及和周边场地、建筑的关系,提前确定好最合适的栽种位置,并不断调整栽种的角度,确保和古画里的场景一致。

最终,它被栽种在一池清水旁,背靠墙体而立。在它周边,一张石桌、两个石凳、三只傲然独立于水景中的铜鹤、一位盘膝而坐、吹奏长笛的铜人,构成了一幅怡然自得的画卷。

“你甚至可以想象居住者在这棵树下带有几分传统仪式感的生活场景”,龙湖景观团队认为,《文苑图》所展现的文人雅趣,与这个新中式社区还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雅致、宁静、内敛的精神十分契合。

“在吊车松开吊绳那一刹那,我知道这棵树本应就生长在这里。” 老郑说。

以生活场景复刻的造园手笔,让文人轶事得以传承,亦让业主虽处当代,依旧能通过恒久不变的自然,感受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活。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千年里,不变的是夕阳、花木、水、石这些自然景观。龙湖的景观团队所要做的,正是用这些景观建立居住者和古典美学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功利的、强关联的。

“如果你有能力,那你就有责任让今天变成现场。我们所谓的进步,就是重新拾起那些被遗忘的东西。”老郑的想法足以代表所有的龙湖景观人。

造一方天地,给生活在此的人“一个关于园林的线索”,无论是小儿郎、少年郎、中年、老年,居住之所见所得,拾园时光,潜移默化。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朝花夕拾,更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邂逅。

五代的《文苑图》,今日的龙湖景粼原著,尽管相距千年,但每每在星月之下,微风起时,倚在文苑松旁,我们仿若回到了那年的江宁,在琉璃堂厅前,得见王昌龄与诗友们惬意吟唱……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