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想起卖油的人说的话:没有那个,但手熟了,但手熟了!
所有的技术都是练习过的。不太厉害,不害怕,不矜持。
感恩这句话所揭示的至理,让每个勤奋的人,生命多了精彩与光华。
欧阳修的《卖油翁》,咱初中都学过。
时过多年,时常想起那个“无他,惟手熟尔”的卖油翁,对他那个人的笃静与通透,对他那"过孔不湿、点滴无漏"的酌油技能,都钦佩不已。
这技能是怎么来的?卖油翁说:“无它,惟手熟尔!”
这个惟手熟尔,就是说:他天天、月月、年年这么倒油,已经练成习惯了,习惯成自然,顺手就这么把油给倒了。
估计他每次给客户倒油的时候,在旁人看来,他或许是在耍功夫,在秀技艺,在吸引眼球以求多卖油。可在卖油翁自己看来,这实在是个稀松平常的事儿,不就是个倒油么,都这么倒了一辈子了,有啥可稀奇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诸多很高妙很精湛的行为,在其本人那里,往往很自然,习惯而已。如某些拉面师傅的扯拉面手艺,某些削面师傅的刀削面手艺,皆是如此。
问题是:同样走村串巷卖了一辈子油的老翁很多,为何独他有这本事?
很多人干这活干了一辈子,早超过一万小时了,可还是沥沥拉拉的,又洒又漏,浑身总油腻腻的,油坊店的伙计与老板,大都如此。
你看这卖油翁,他“取”、“置”、“覆”、“酌”、“沥”,油徐徐穿过铜钱小方孔而不湿铜钱,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娴熟自然,气定神闲。
这令人咋舌的绝活,于而言,只是个自然而然的习惯而已,手熟尔!
但他这绝活,肯定是经过仔细琢磨过,精心设计过,反复试验过,持续练习过,不断改进过,最终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惯常倒油模式。
主动琢磨的过程,就是习惯设计的过程;
刻意练习的过程,就是习惯形成的过程;
不断升级改进的过程,就是习惯更新的过程。
他刚开始练的时候,葫芦未必放得稳,手必然是抖的,倒油高度与角度肯定不能恰到好处,油也没少洒,铜钱肯定油腻腻,连葫芦身子也满是油迹。
但是他勤奋呀,用心呀,天天刻意练习,次次反馈改进,如此往复,不断积累。付出足够多的努力,重复足够多的次数,估计练了不下一千次后,大脑神经通路形成了,身体系统记忆形成了,手稳了,心定了,动作不走形了,角度高度拿捏恰到好处了,姿势、动作、节奏、气息浑然一体,就自然形成了近乎标准化的独特倒油习惯。
都是习惯塑造人!
所以呀,咱刻意练什么习惯,咱就精什么功夫,好习惯养育出了真功夫。
咱每个人,都得练几项独有的“惟手熟尔”,方能身体健康、心智健康、财务健康。一年早起早睡365天,每天轻轻松松跑10公里,每次轻轻松松做上百个俯卧撑,读每年乐滋滋读数十本书,等等,都是自身的“但手熟尔”。
一切好习惯,都是练出来的,一切高技艺、真功夫、好品质、大智慧都是练出来的,高技艺的底子是好习惯,真功夫的底子是好习惯,好品质与大智慧的底子,还是好习惯。
习惯是一,其他都是习惯的产物。
试想,卖油翁每次倒油都换一个姿势,每次倒油都心不在焉,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精心培养这样的习惯,他还会有这样过孔不湿的技艺么?
铁定不会!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说的就是用心动脑,找出最好的方法,然后把这方法通过一天一天的刻意练习,内化为自己的习惯。
开车如此,写字如此,砌砖如此,杀猪宰羊也是如此,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所有的绝活,都离不开练习与积累,都离不开好习惯的孵化与加持。
习惯是最持久的因,优异是果,拙劣也是果,归根结底是习惯塑造人。
所以,得常常问自己:我在练习什么?在积累什么?是在主动造因么?
如有两个油翁卖油,一个姿势好看,动作优美,过孔不湿;一个油腻腻,脏兮兮,连洒带漏,咱会找谁买油?
铁肯是找前者,既买了油,又开了眼!
人家卖的不止是油,更是习惯,更是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