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50字…

时间:2022-12-03 17:51:32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宋秀全被列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著称的战例之一。但是名不副实。

实际上,名为淝水之战,双方一直没有大规模的激烈交锋实战,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的战役。胜利的一方,东晋王朝,赢得糊里糊涂,失败的一方,前秦王朝,对失败的现状百思不得其解。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次双方交锋的详细过程。

公元三八三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坚对东晋帝国颁发讨伐令。规定人民每十个成年男子中,抽出一人当兵,正式拉响了战争的序幕。

对此次战役,苻坚志在必得。出发前发布诏书,任命司马曜(时任东晋帝国皇帝)为尚书左仆射,谢安(东晋帝国司徒)为吏部尚书,桓冲(时任东晋帝国车骑将军)为侍中。并乐观地认为,情势至为顺利,大军即班师。命令有关部门在首都长安给他们兴建住宅。

当时朝廷官员都反对苻坚御驾亲征,只有慕容垂,姚苌等赞成。阳平公苻融说,鲜卑、西羌都是我们的世仇,一直盼望着时局发生突变,以达到他们的目的,他们提供的策略,怎么可以听从呢。苻坚不予理会。

苻坚亲率武装部队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前后绵延千里。九月苻坚到达项城。此时前秦政权的战略集结刚刚开始。各部队运动情况是这样的:凉州(河西走廊)部队刚到达咸阳,巴蜀(四川)汉中(陕西南部)的部队才刚出发,水流而下,幽冀(河北省)两州的部队到达彭城(今江苏徐州),东西相距一万里,各路大军,分别由水陆两道,同时并进,运输粮草的船只,多达一万余艘。阳平公苻融率领三十万大军,先行抵达颖口(颖水入淮处,今安徽省颍上县东南)。

前秦大军声势浩大。东晋王朝首都健康炸开了锅。东晋王朝命谢石、谢玄、谢琰、桓伊帅八万军队抵抗。这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谢家军,其中,谢石,是谢安的弟弟,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谢琰是谢安的儿子。

晋军临出发前,谢玄向司徒谢安请示机宜,谢安表现迟疑,说,我会另外下命令,可是谢石却没有收到任何另行下达的命令。谢安命部将张玄再去请示,谢安也装腔作势,不做回答。后来谢安竟前往郊外山林别墅,和朋友聚会。游山玩水,到深夜才返回(其实,此时的谢安,也无破敌之策,这些细节描写,很大可能是后世史学者出于对正统王朝的维护,对他进行的美化)。

此时,远在西方的车骑将军桓冲,非常担心朝廷的安全,派精锐部队三千,前来参与保卫首都健康。谢安坚决不接受,说,朝廷已有妥善的计划,武器和军队都不缺少,应该加强西方防务。桓冲对他的参谋官员等叹息说,谢安有宰相肚量,但不懂军事,大敌当前,他却忙着游山玩水,闭门清谈,派一些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去作战,而双方兵力又太悬殊,朝廷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了。我们就等着当俘虏吧。桓冲的意见,也是当时朝野普遍的看法。

十月,苻融的大军顺利攻克寿阳(今安徽寿县),俘获晋军守将、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谢石、谢玄等畏惧秦军,不敢前进。军心开始动摇。

在这关键时刻,苻融截获到了前线晋军发给谢石的求援情报,了解到晋军粮食短缺,人心不稳的情况后,苻融向苻坚发送报告,希望立即发动进攻,以防晋军逃跑。苻坚接到报告后,求胜心切,把大军留在了项城,自己只率领八千轻装奇兵,日夜不停,赶赴寿阳,与苻融会合,并派东晋的降将朱序劝说谢石投降。

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暗中提醒谢石,建议谢石应在前秦大军集结完成前,主动进攻,如果打败晋军前锋,就可以挫败他们的士气,寻机进一步击破秦军。否则,等秦军集结完成后,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

谢石听说苻坚已到寿阳,大为恐惧,没有打算做正面冲突,准备进行长期战斗。辅国将军谢琰劝谢石接受朱序的建议,主动进攻,寻求突破。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主动进攻,大破前秦军。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前秦军向淮河以北逃亡的退路,前秦步、骑兵一时崩溃,纷纷跳入淮河,士卒死伤达一万五千人。前秦扬州刺史王显也被东晋军俘虏,武器辎重,全部丧失。

苻坚和苻融登上寿阳城楼眺望,看到东晋军队军容严整,又眺望八公山,以为山上的草木,都是东晋的军队。苻坚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能说他们既弱且少呢。苻坚怅然若失,面上露出恐惧的神色。

十二月,前秦大军和东晋军队在淝水两岸相持。谢玄派人觐见苻融说,如果贵军稍稍向后撤退,使我们渡过淝水,一决胜负,这不是更好的策略吗?此时,前秦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后撤。苻坚说:我们不妨稍稍后撤,使他们渡河,等他们渡到一半时,我们放出铁骑,就地屠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同意,于是开始指挥大军稍稍后退,让出淝水西岸地带,让晋军渡河。前秦大军刚开始移动,朱序就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于是秦军大军开始狂奔,一退而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军渡过淝水,发起猛烈进攻,苻融正准备骑马奔驰,发号施令,阻止溃退,不料,他的坐骑突然倒地,被追击的晋军斩杀。主帅一亡,前秦大军像雪崩一样,霎时瓦解,士卒四散逃亡。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现在安徽凤台县西北)。谢玄军队的追击是相当力度是相当克制的,按现在的距离测量,淝水到青冈的距离不过一百多公里左右,说明东晋军队并不认为胜在必得,而是见好就收。

最后的结果是秦军的尸体漫山遍野,阻塞河川,逃跑中的将士,听到风声鹤唳,都认为是东晋的追兵赶到,昼夜狂奔,秦军死亡的占十分之七八。

淝水之战也留下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故事。

这样,淝水之战就草草结束了。

历史上针对淝水之战的胜负原因,有过很多种的分析,在笔者看来,简单的因果关系论,都稍显勉强,不具很强的说服力。作为东晋的总指挥,面对淝水之战的胜利,谢安恐怕心中感慨良多,五味杂陈,相信他一定会感到胜利的桂冠受之有愧。面对失败,秦王苻坚也是如坠五云之中,五味杂陈。

正如柏杨先生所说,淝水之战,前秦不是战败,而是退败。我们固然可以在事情过后,在前秦内部找到必败的原因,但无论事前和事后,我们在东晋内部,都找不到必胜的原因,反而找到必败的原因。

如果一定要得出结论,也是偶然因素起了决定作用。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