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词佳句 > 经典语录 正文
董卿的感恩父母的句子看这里!拿命搏事业的董卿,成功后该感谢原生家庭的苛刻吗?

时间:2023-01-30 23:04:11 阅读: 评论: 作者:佚名

前几天,董卿参加了MAC GA新作《人生海海》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她谈到了自己的原始家庭,说父亲对她极其苛刻。“我还是会感到自卑。我会付很多钱,冒着生命危险,做好工作,让我很踏实,我会觉得安全。

主持人紧接着说:“我可以理解为这是你成功的原因吗?”

别觉得奇怪,很多人觉得,父母皆是如此,你有什么可抱怨的?而且你的成功,不就是他们的苛刻成就的吗?你得感谢父母!

-1-

苦难不能造就成功

董卿分享了自己与父母的故事:

从小,父亲就对董卿十分严厉,不让照镜子,不让妈妈给买新衣服,限制任何文体活动。从高一到高三,每年寒暑假,董卿都必须去宾馆当清洁工打工赚钱。一天一块钱,30天30块。

在这种环境下,董卿也逐渐长成了和父亲相似的人。

“人要过苦日子,后边才有好日子”。

“人就得吃苦。”

但在董卿心里,还是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卑情绪,她要比别人做得好很多很多,才会感觉踏实。

在主持人询问这是否是她成功之处时。

董卿说:“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太大了,不能说由此就变成一种教育的方法。”

实际上,这算哪门子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她如何好好学习吗?不是的。

不许照镜子,不给买新衣服,对于一个花季爱美的女孩来说,不就是对她的天性的打压和否定吗?不让参与文体活动,不就是阻碍她社交,让她被群体排斥吗?

在家里不差钱的情况下,让一个未成年人每一个寒暑假(注意,是每一个),去当清洁工勤工俭学,就是告诉她,这个家里,父母不是你的后援,你只有自己。

这也正是董卿说她会自卑,没有安全感的原因。

是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奋斗,她成了明星,是央视最好的主持人之一,她知书识礼,家喻户晓,现在已经很成功。但是,她原生家庭带给她的负面影响却一直存在。

实际上,在我们普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极少数人才能摆脱,大多数人至今都无法走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董卿谈论这个话题,才更意义非凡。

主持人说的那句“是不是父亲的苛刻让你成功”,我觉得很蠢。他可能是为了节目效果,但实际上相当于问:是不是苦难让你成功?

不是的,苦难除了造成痛苦和屈辱,没有其他意义,它跟“成功”,毫无关系。

董卿现在这么优秀,只是因为她内心强大,坚韧努力。

这就好比带着负重长跑还拿了冠军,拿冠军不是因为负重,而是因为跑得够快,耐力够强。如果让她解开负重,她一定能跑得更快,而且更快乐、更自由。

的确有一些成功人士,童年并不幸福,但他们仍然非常优秀;但更多的人,因为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打压、折磨和羞辱,从此变得一蹶不振。

本来,他们可以过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刻苦学习、开心玩乐,幸福大笑才是他们的底色。但是,由于父母的苛待,他们不快乐,压抑,自卑、负罪感……这种状态持续终身,难以舒缓。

这种一辈子的自卑与压抑,是多少成功也换不回来的。

-2 -

长大后的和解

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原谅无关

董卿说,父亲之所以对自己这么严苛,是因为父亲从小家境贫寒。

董卿的父亲小时候生活极其艰苦,一大早起来就要去打渔,然后到市场上卖,卖完之后才能去上学,放学后,他干完农活,才能开始做作业。辛劳的一天,最多只能赚5毛钱。

奶奶不识字,不能指导父亲的功课,父亲只能在煤油灯下刻苦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

所以,董卿的父亲认为,人必须吃苦,吃苦之后才能有好日子过。

而他把这个认知复刻在董卿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知行合一”的。在他的认知中:我的严厉,都是为你将来好!

不让你照镜子,不给你买新衣,不许你参加文体活动,让你去做清洁工,都是为了磨炼你的意志,长大成材啊!

但是,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对生命的折磨和消耗。

我们知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忍饥受冻,物质条件极其艰苦,他们苛待自己,创造条件读书除了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因为这是他们唯一前进的路,没有别的选择。

但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董卿他们家的条件,完全不用让董卿如此艰苦朴素,用低质量的打工来维持生活。

董卿父亲的做法,纯粹就是浪费董卿的时间和生命,影响她的学习和剥夺她的人生快乐。

没错,他的主观意识是让董卿受些磨砺,变得更强大,是好意。但这种出于“善意”的折磨,也让他更理直气壮地站在道德制高点,让董卿更没有反驳的余地,也更绝望。

再说一个常识。

董卿父亲那一代人,大家物质都苦,都要干农活,但是学业也相对简单。学业竞争也都是在同样一群干完农活才做作业的学生之间竞争。

而从董卿这一代开始,物质上已经相对宽松,大家基本放了学就做作业了。试想,如果一个天天干农活的孩子要考大学,他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就得是别人的数倍。

而当代,大城市里读中学的学生,普遍都有各种各样补习班,学业竞争极其激烈;如果是贫困农村里那些还要干完农活才做作业的学生,在大家是同等智商的情况下,恐怕他得比别人努力1000倍,才能跟别人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董卿很棒,在这样的严苛中,还能脱颖而出。但试想一下,如果她把那些每天打工只挣一块钱的时间,用于学习、读书、社交,她会成为一个更加快乐的人。

可是,她父亲的做法除了让她感到心灵上的疲惫、绝望之外,毫无意义。

是的,董卿与她的父亲很快和解了。就像我知道的无数个例子,孩子被父母一直打压、裹挟、童年过得痛苦,但成年以后无一例外都原谅了父母一样。

可是,那从来不是因为孩子成年以后认为父母没做错、懂得了父母的苦衷。而是——不原谅又能怎么样?能把时光倒流吗?不能。

孩子年只是后来放下了,因为没有办法。并非父母的父爱母爱感动了他们,而是孩子成长了以后,更善良、更仁恕,决心成为与爸妈不一样的人。

那些老年爸妈们,可千万别自我感动了,不是你做得对,而是你的孩子们在外面经历了大风大雨之后,心如大海,包容了你们对他们犯下的所有过错罢了。

-3 -

我的苦不会交给我的孩子

要理解这一点,对一些人来说挺难的。

原生家庭这个词已经被滥用了太多次。我们确实不应该一切都怪罪到原生家庭。

比如说《都挺好》里边的苏明玉,她的成就,就几乎抛却了原生家庭带给她的负面影响,与自己和解,放过了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成年了以后,就该为自己负责。不该拿小时候受的苦作为借口。

但为什么苏明玉还是回去照顾苏大强?就是因为她太缺爱了。爱情不够,她太渴望亲情,哪怕那是个烂泥沼泽,只要上面插了个牌子写着“亲人”,她也会义无反顾地跳进去。这说明,原生家庭给她心灵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疤,再坚强,也难以痊愈。她没有办法做出理性选择。

我特别反感的就是,总有人认为:

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父母怎么打骂你都是为你好。

以前的人怎么打骂都无所谓,怎么现在就变娇气了。

打骂欺辱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人人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就你矫情……

实际上这就是赤裸裸说:秩序之道,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囫囵着让你活下来就不错了。人是不应该有尊严、不应该有感情的,孩子更不配有。你有尊严、你感觉受伤就是你的错。

这些人因为长期泡浸在不适当的亲子关系当中,他们把平等和尊重,视为矫情和娇气,把打骂和凌辱视为磨砺和锻炼。

亲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样的。

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可以良好沟通的。父母单方面的命令和苛待,不能让子女理解自己,也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

我们理解我们的父母经历过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代,他们的父母和他们自己挣扎在温饱线上,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思考亲子关系,去体验亲人之间的爱。

所以,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更不懂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期待。只能继续延续他们父母对他们的方式教养孩子——苛责、严厉、甚至棍棒。

值得庆幸的是,从董卿这代人开始,受的教育程度高了,接触的世界广了,开明的人也多了。

他们看到了父母的局限,愿意原谅父母,但也不会像他们父母那样对待孩子。

董卿说,你想要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自己先去做一个这样的人。

我们希望孩子充满自信,生活在没有自我怀疑的世界里,我们给孩子当后援,告诉他们,一切有我们;

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人,于是我们努力变成了这样的人。

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教育的希望。

· END ·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