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宗平(贵州)
回到故乡。
离开故乡的时间也不知有多少春夏秋冬,但是故里是解不开的情缘,又将一个人同这方土地,与这里的山水相连。黔西北的贵州省大方县,有黄志亮许多少青时代的记忆。梦里花落知多少,黄志亮梦里一次次频频回故乡。
梦回故乡,古风悠悠。黔西北高原,他在这里出生,古老的街道,一个叫做 谭家祠堂的小院子,那些往事多么的难忘和动人,一曲悠久的叙事曲古老而年轻;特殊社会背景下的拼搏奋进又对我们产生了冲击和久久的激励,并给我们产生了太多的回味;在那个年代,黄土地上长满了庄稼,各种各样的植物,宁静的校园,桂树飘香,和谐的小院子,成了靑葱岁月永远不变的记忆。与许多同龄人一样,历经社会变迁,少靑时代的各种艰难险阻,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路走来,直到今天。2022年的夏秋之交,黄志亮又一次回到贵州省的大方(县)山城。
黄志亮,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博士生导师。经历过知靑生活,在大方一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当知靑,山水之间,头顶日月星辰,与山林树木相伴,务农为生,足足在农村劳动生活了三年半的时间。知靑是一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也是中国特殊的社会现象。也许今天的年青人并不知晓知靑,知青是什么,知青是那个年代头顶上的一道光环,一种符号。对这些知青而言,如果没有社会变革,也许就是一辈子的农民。
那个年代,受运动的影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给大多数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在学校读书基本上是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基本上是胡乱混过,这也是这一代人中许多人的人生经历。然而,黄志亮并不是这样的人,他是那种学习刻苦和勤奋的人。在农村的日子里,与农活打交道,在庄稼上落脚,从节气和生产中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和秘密,用求知这把金钥匙打开农耕岁月的田园诗篇。黄志亮的生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有劳动和学习。
农村本不属于这些知识青年,但劳动是生存之根本,也是知青的求生门道和
依靠。日锄禾当午,汗滴禾下土。黄志亮在农村环境中开启了他的知青生活。艰苦的劳动,迷茫的前途,许多人看不见未来,许多的知青几乎在这种艰难困苦中而窒息,许多经历过知青生活的人无不感同身受。与常人不同的是,黄志亮没有悲观失望,环境并没有消磨学习的意志和决心。买书是黄志亮的喜好,他利用打零工的钱购买了许多的书籍,他购买了《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等许多的马列主义书籍,而这些专著不仅帮助其确立了思想观,世界观,也为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白天要参加生产劳动,看书学习主要是利用夜晚,靠一盏煤油灯。普通的煤油灯十分简陋,通常是利用废弃的墨水瓶,瓶口装一个铁皮管子,管中有一根棉花灯芯,点燃灯芯即可照明。然而,这种煤油灯不仅灯光昏暗,而且烟子很大,坐在灯前看书学习时间长了,鼻腔附近吸满了煤油灯的烟渍。后来,为支持学习,他的母亲专门为他送来了有玻璃灯罩(帮助燃烧)和灯光明亮的煤油灯。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灯具,也是机关单位夜晚加班时的标配。这盏灯不仅照亮了黄志亮的心胸,也照亮了他的未来。
1977年,全国恢复了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也因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这场高考而被誉为改革开放的前奏。黄志亮以优异的成绩被四川大学经济学专业录取(按考试成绩,达到了北大的录取线),不仅成为时代的娇娇者,也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原六龙区(今六龙镇,凤山与安乐乡),是被大学本科录取为数不多的考生之一。六龙风光秀丽,人杰地灵,自明代以来文化较为发达。历史上曾出现不少能人志士,文人骚客。六龙有座叫谭家祠堂的古建筑,解放后被国家征用作粮食仓库,后改作职工宿舍,在恢复高考短短的几年间,六龙粮管所一共出了9个大学生,而谭家祠堂这座小院子的新时代大学生就占了7位,而黄志亮成为了幸运走进大学校门的领头人。一时间,谭家祠堂的风水传为佳话并让人刮目相看,震惊街妨邻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数十年来,当年我们从谭家祠堂走出去的青年,对这座古建筑的小院子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虽然说我们都不姓谭,但我们都记住这个地方并感谢它赋予的灵气。让我们荣幸和自豪的是,我们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黄志亮大学毕业后,首先分配到贵州大学任教,后调重庆市政府工作,曾参与世纪三峡,重庆直辖市的经济规划工作,最终在重庆工商大学从事经济学教育及科研工作,为地方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解放初期,黄志亮的父母支援贵州建设来到贵州黔西北,黄志亮兄妹也在黄土高原出生和长大。天高任鸟飞,他们兄妹从高原飞向祖国的蓝天,然而,他们忘不了故乡情。家在何处,一捧故土,一段乡音,一种乡情,几多乡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故乡,是一个人永远的牵挂。一方面,但凡是谭家祠堂走出去的儿女,如今已到了天命,夕阳之年,这些身在远方的儿女,利用旅游度假之机,主要是旧地重游。二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奉献家乡。
此次黄志亮的故乡行,除访亲会友外,主要有针对性安排了理化,凤山两个乡镇地点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是关注振兴黔西北家乡的农村经济问题,从专业的角度为家乡进言献策,为乡村领导提供建议和参考。
继8,9日大方理化行之后,又于8月11日到凤山乡的谢都村实地参观调查,与村委的同志交流座谈,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基层传经送宝,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很有意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谭开来是儒商,谭家祠堂的出资修建人。此次凤山谢都之行,不但参观了谭开来故居及代表了其精神的醉月草堂,还受到了谭开来故里人们的欢迎,令曾经借居谭家祠堂这块宝地的黄志亮一行十分感动和欣慰。能够到谭开来故里帮助百姓做点事情,也是对先人的一种感恩。乡贤徐德器老先生退休后积极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义务培养地方诗书的接班人。从谭开来到徐德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空跨越,岁月的转换,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生生不息,我们正迎来伟大的中华复兴。
2022,8,13于兰苑花园